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黄建培《亮剑卫中华》挥刀斩敌首,血肉筑长城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黄建培国画作品《亮剑卫中华》浓缩了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的“挥刀斩敌首,血肉筑长城”的悲壮诗篇,予世人时刻敲响警钟:勿忘国耻。
黄建培
黄建培,生于1950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卢沟桥事件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持续至1945年,以日本宣布投降宣告胜利。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咏“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那段岁月里无数爱国人士用生命谱写的壮歌,始终镌刻在民族记忆中。时光荏苒,转眼来到2025年,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80周年。即便八十年光阴流转,那段长达八年的苦难岁月依旧刻骨铭心,仿佛就在昨日。
亮剑卫中华 136cm×68cm 中国画 2025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80周年纪念日里,艺术家黄建培创作了一幅名为《亮剑卫中华》的作品,尺寸为136x68cm。这幅作品聚焦于抗战历程中的某个抗战镜头,以此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递出对先烈与民族精神的敬意。
一、用写意之笔再现:人哮马嘶,杀敌卫国
黄建培先生的这幅作品中共绘有4匹战马,其中仅有1匹形态完整,另外3匹则只露出头或尾。画中战马采用写意手法绘制,恰如石涛所言“笔非笔,墨非墨,画非画,自有我在”,于虚实之间勾勒出战马的昂扬气势。因作品核心是展现战争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瞬间——战马与战士皆抱赴死决心,赴汤蹈火,奋勇斩敌。因此,对战马的写意与虚化处理极为恰当。提及画马,徐悲鸿的作品以“形神兼备”著称,而黄建培先生巧妙避开直接比较,以“意到笔不到”的笔墨,减少了战马在画面中的整体占比,反而更凸显冲锋的动感。
二、侧脸写就人物表情:赴死决心斩敌首
黄建培先生在这幅画中对人物表情的塑造颇为出色,每位战士的神情都充满战斗力。画中战士挥刀举旗,不顾脚下道路艰难,一心要与侵略者厮杀,恰如陆游诗句“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所描绘的豪情。人物绘画向来难度极高,古人曾言:“画之难,人物居首,山水次之。”顾恺之亦强调“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黄建培先生精准捕捉战士侧脸的坚毅线条,正是抓住了“阿堵”之处的精神内核。而这份对人物画的深厚造诣,与他丰富的艺术履历密不可分——黄建培先生祖上为澄海县人,他本人出生于汕头市,在艺术圈六十载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让他练就了全面的技艺,涵盖雕塑、国画、壁画、书法、设计等领域;仅国画一项,便精通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类。
三、画面意境营造:利刀跃马驱强寇,血肉筑成新长城
中国画十分讲究意境,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强调画作需引发观者的精神共鸣,意境的优劣正是一幅好画的重要评判标准。黄建培的这幅画,能让人感受到战场那种紧张、激动人心的氛围——战士们奋勇向前冲、不畏生死的决绝,恰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抗战八年,类似这种战场镜头千千万万,黄建培先生用笔墨定格的瞬间,既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的精神,更呼应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救亡救国,让观者不忘先烈,珍惜当下和平。
黄建培先生的《亮剑卫中华》,以笔墨为刃,以意境为旗,将抗战岁月里的英勇与决绝凝固于尺幅之间。无论是写意战马的昂扬、战士表情的坚毅,还是整体意境的激昂,都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厚重与先烈的不朽。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回望与传承——它提醒着每一个人,胜利从不是偶然,和平更需被珍视,而那些为家国挥洒热血的身影,永远值得被铭记。
文/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八链艺评”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