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帝国:英国侵略南亚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

  阿姆利则,印度,1841年。

  在圣殿骑士眼皮底下,阿尔巴兹•米尔从偷走了“光之山”钻石。阿尔巴兹的导师认为,这颗钻石是力量强大的“伊甸碎片”,但对阿尔巴兹本人来说,有一件事情却更令他着迷,这就是美丽的普雅拉公主——锡克帝国前国王兰吉特•辛格的孙女。

  在被圣殿骑士刺杀后,兰吉特•辛格建立的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中,不仅如此,圣殿骑士还渗透进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在当地不断施加影响力。

  随着兰吉特的继任者——卡拉格的去世,状况变得越来越糟,大臣准备拥立另一个儿子达力普为王——此时,阿尔巴兹却打算潜入阿姆利则的夏宫……

  在开场部分,《刺客信条编年史:印度》出现了上面这段话。但对很多玩家来说,19世纪的印度其实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知道的一切,似乎只有历史课上学到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但遗憾的是,它和这次的游戏背景完全无关。起义发生在1857年,而非1841年;舞台是孟加拉和印度中部,而非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同时,在起义之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跃马挥剑的占西女王,显然,她不是一个有着深色皮肤的屌丝青年。

  为何故事发生在1841年,为什么是鲜为人知的锡克帝国?其背后的原因也许是,为了土地和荣誉,在19世纪的前40年,这个国家与阿富汗人和英国人展开了一连串血战,并且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一件伟大的宝物——被称为“光之山”的钻石,而这颗钻石又被《刺客信条》的开发者们演绎成了“伊甸苹果”的碎片。

《刺客信条编年史:印度》发生在当年的锡克帝国境内,今天的位置大约在印度河上游流域,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境内。

500

《刺客信条》提到了锡克人,那么锡克人是什么样的人?

  与土地相连的永远是它的信仰,而锡克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它的名称来源于其信仰的锡克教,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锡克教又很像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混合体。

  出于可以想见的原因,这个教团最初保持着低调,并牢牢恪守着先知们的信条。锡克人的信条禁止向他人传教,但要求信徒一旦入教,都应当相互帮助、平等对待。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之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同时,他们也必须随时挺身而出,为“信仰”和“正义”而战。

  随着信徒不断增加,锡克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锡克人社会的核心是一个个大家族。每个大家族由许多较小的家庭组成;算上数量众多的孩子,这些大家族通常拥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在这些家族之上,是12个部落,这些部落之上是所谓的“大君”或者“王公”,他们是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军事领袖和“信仰的保卫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当时印度人并不把他们当成重要的政治力量。的确,隐忍无法带来尊重,但也许能换来和平和安全。

  从16世纪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来自中亚的突厥化的蒙古人——莫卧儿人——涌入了印度,进而征服了辽阔的印度北部地区。1658年,奥朗则布在内战中登上了王位,作为一名狂热的伊斯兰教信徒,他的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即让所有印度人都成为穆斯林。

  为此,奥朗则布不惜向锡克人和其它宗教开战,但他得到的唯一回报,就是让统治四分五裂。在他死后,各个诸侯势力愈发强大,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一部分锡克人也趁机掌握了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统治权。

  尽管如此,情况依旧非常危急,因为锡克教徒的领地周围是好战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触手则持续向内陆延伸,而来自阿富汗的部落军阀也在不停袭扰旁遮普的西部边境。

  这也是1792年,兰吉特•辛格在12岁即位时的形势,当时他刚刚成为苏卡查克亚地区(Sukarchakia)的领主。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他不过是一位年轻气盛的酋长,而在当地人眼中,他最初也不像是一位理想的君主和武士。

  的确,对以貌取人者来说,兰吉特•辛格在人群中显然是下品。他的脸因天花长满了疤痕,一只眼睛因病而失去了视力。受到这些的困扰,他性格中随处可见阴暗猜忌的一面,但接下来,他却开始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举动:比如建立一支西方式的军队——他清楚,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只有强大的武力才能让人生存下来。

当地时间2018年1月2日,印控克什米尔,当地锡克教教徒迎接第十代祖师哥宾德-辛格的诞辰。

500

兰吉特·辛格:领主的野望

  在即位后不久,兰吉特便改组了他的军队,这支军队在印度北部前所未见。早在17世纪,锡克领主们便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但这些武装的核心依旧是部族战士。一份西方人在1783年的报告中写道:“锡克军队的管理很差,待遇糟糕,军饷微薄……他们使用的是刀剑和老式火枪,绝大多数人骑马作战,至于步兵则受到轻视,因为后者的任务只是在堡垒中照看家眷……除非买到或者偷到一匹马,他们就基本没有改变境遇的可能。”

  这也是兰吉特•辛格即位前的状况,他们要面对的,是剽悍的阿富汗战士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他们作战勇猛且装备精良,虽然此时锡克人能动员约2万名民兵,但将他们用于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此,兰吉特做出了一个决定——建立一支近代化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核心将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在1803-1805年间,兰吉特更是亲自造访了英国人的军队,当时后者正在同马拉塔帝国作战,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采用了欧洲式的战术和武器——其场面几乎是立刻震惊了这位领主。然而,最初这支军队的组建却非常缓慢——作为印度西北的一个小国,兰吉特缺乏一切必需的人才和设施。

18世纪末的锡克军人,尽管大量装备了热兵器,但他们的本质依旧是部落战士。

500

  为此,他等待了整整15年,直到1820年代。随着拿破仑战争结束,大量失业军人作为雇佣兵涌入了印度。其中就有法国军官让-弗朗索瓦•阿拉德(Jean-François Allard)和让-巴普蒂斯特•文图拉(Jean-Baptiste Ventura),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很快在兰吉特的宫廷中得到了重用和赏识。

  1821年,阿拉德向兰吉特•辛格自荐,表示可以为他打造一支新式军队,最初,兰吉特不置可否,而是命令下属监视他的一言一行。就这样过了三个月,确定阿拉德不是间谍之后,兰吉特才召见了这位法军军官,1822年5月22日,阿拉德成为新军的首席教官,不久,让-巴普蒂斯特•文图拉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印度士兵们很快发现,这些外籍教官的态度非常严厉,以致很多人试图逃跑,最初,阿拉德试图借助“温和”的手段(比如鞭打和辱骂)维持权威,但很快发现,这种慷慨完全无济于事。于是,他开始考虑其他办法,首先枪毙了一名懦弱的士兵,还连咒骂带威胁地宣称:胆怯违背了锡克教的教义,他的灵魂无法升入天堂,只能去往地狱接受折磨。

  出人意料的是,对印度人来说,这种哄骗反而起到了效果,英国的一名将军曾经宣称,阿拉德麾下的锡克人与其说是“职业士兵”,不如说是“装备先进武器的宗教极端分子”,但毫无疑问,他们的战斗力也“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东印度公司的军队。

  在基础训练结束后,阿拉德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福吉卡斯(Fauji Khas)”——即特别部队,随后,阿拉德开始将精力投入到骑兵的训练中,他亲自负责的两个团(枪骑兵团和龙骑兵团)在1822年7月16日成立。

  严格的训练引发了更强烈的抗议,所以,阿拉德不得不亲自前往市井和乡村,以便招募最吃苦耐劳的成员。到1825年,这些骑兵团总共拥有6000人,所有士兵每个月都能领到至少7卢比的薪金,同时,每个士兵都必须在入伍前宣誓——他们将用生命效忠君主,毫不奇怪,这支军队很快得到了兰吉特的关注和肯定。

让-弗朗索瓦·阿拉德,前法军骑兵上尉,他主导了锡克人的军事改革。当时法国处于基本上没什么殖民地的状态(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失败让法国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锡克人信任法国人。

500

  与此同时,另一位军官——文图拉则主要负责步兵的训练。他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了法国陆军的教程和规范。在军营中,所有的命令都使用法语,军旗是法国式的三色旗,在前线,他们不再无组织地一拥而上,而是排成了紧密的横列和方阵。同时,阿拉德还为这些锡克人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让受歧视的步兵们拥有了荣誉感和身份。一份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写道:“(他们的)人员和装备是南亚最好的,能完全与欧洲军队相提并论。”

  1827年,另一位法国人——克劳德-奥古斯特•孔特(Claude Auguste Court)来到了拉合尔,他曾就读于著名的巴黎理工学院,并参加了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他懂得法国军队的炮兵战术,同时熟悉最新的火炮和炮弹铸造工艺。从1831年开始,孔特开始对炮兵进行改组。在此期间,他统一了大炮的口径和规格,建立了近代化的铸炮工厂,并将火炮编入步兵和骑兵。到1830年代末,锡克正规军已经拥有了192门近代化大炮,它们的质量完全可以和东印度公司的装备媲美。

  作为回报,这三名教官都授予了头衔和封地,他们的年薪超过30000卢比,是当地高级军官的10倍,当阿拉德于1839年去世时,锡克人在他的灵柩经过之处鸣枪致敬——这也是当时最高规格的葬礼仪式。

  关于这支军队的开销,人们没有留下明确的数字,但根据后人的估算,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不计算购置装备和马匹的费用,一个步兵团(600人左右)一年的开支将超过白银500千克——对一个农业国家,它带来的负担几乎达到了极限。但对兰吉特•辛格而言,这笔投资将被证明物有所值。

近代化改革后的锡克帝国步兵与指导他们的法国顾问(注意军帽上的三色饰物)

500

“锡克帝国”与“光之山”

  1823年,作为锡克人的宿敌,阿富汗军队入侵了锡克边境,兰吉特•辛格决定发起反攻,他的军队只有不到16000人,而他的敌人为数众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锡克人用欧式攻城战法将敌人的据点逐一攻陷,并把敌人压缩到西部山区。在赛杜(Saidu)附近的一片谷地中,兰吉特给阿富汗人的最高指挥官写了一封信,要求对方立刻投降,但回复是用血写成的——它意味着最终的决战。

  此时,数量众多的阿富汗人增援已经完成集结,并在“圣战”的口号下准备发起反击,但他们的武器装备表明,其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决战时刻,两支军队迎面发动冲锋,就在他们逼近锡克部队的先头部队时,突然传来了用法语传达的命令,火枪成排地指向天空,接着,加农炮开始射击,所有武器有序地向进攻者同时开火。一大片阿富汗人被瞬间击倒,剩下的人掉头逃窜,在留下数万具尸体后,到1830年代初,阿富汗人已被赶出了印度西部。

  在后来兰吉特的传记中,一名作者评论道:“是训练有素战胜了宗教狂热”,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有人已经开始将兰吉特的国家称为“锡克帝国”,而他本人则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法国顾问为锡克人铸造的大炮之一,它完全沿用了当时欧洲军队的标准和规格,在性能上与欧洲火炮十分相近。

500

  在随后的时间里,他的军队像旋风般扫荡了周围的国家和城邦,将国境向北拓展到喜马拉雅山,向西拓展到了阿富汗的边界。1830年,流亡的阿富汗国王献上了名叫“光之山”的钻石,这颗钻石重达186克拉,随着它的到来,锡克人的势力也达到了顶点。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天然钻石之一,“光之山”身上自然萦绕着各种传说,在《《刺客信条编年史:印度》》中,它更被演绎为“伊甸苹果”的一部分,可以其他碎片的命运聚集在一起。而对当年熟悉这颗钻石的人们来说,它自出现以来就伴随着诅咒:拥有它的男人不是失去了王位,就是将遭遇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不管是附会还是真实,其近代历史上,其拥有者命运急转直下的例子不胜枚举,在1526年之前,“光之山”被德里苏丹国拥有,但这个国家很快被莫卧儿王朝吞并,随着,这颗钻石传入了莫卧儿帝国的首位君王巴布尔手中,但这位君主却在47岁时暴病去世。巴布尔的后人沙贾汗曾经将此钻石镶嵌在他的孔雀宝座之上,但他后来却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废黜。下一个著名的拥有者是阿富汗国王杜兰尼,但这位军事强人很快因病死去,其国家也陷入了四分五裂,而在1830年,许多迹象也表明,兰吉特也会重蹈先前几位所有者们的覆辙。

  对兰吉特和锡克帝国来说,穷兵黩武带来了胜利,却没有带来和平与安定。辛格在晚年不得不多次召集军队平息叛乱,甚至王宫内部也危机四伏,尤其是在他身体每况愈下之后,事实上,自兰吉特即位以来,种种阴谋便从未平息:这也是他重用外国军官的原因——从身份和背景看,毫无根基的外国人要比心怀鬼胎的领主们更好驾驭。

  更严峻的问题是,兰吉特亲手缔造了一部战争机器,但无法避免它的彻底失控。要保证这架机器有效运转,这个国家便需要近代化的工业和政治集权。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它完全超出了锡克人的能力。而且在兰吉特的子嗣当中,没有一个拥有父亲那样的政治手腕。

《刺客信条》漫画中的兰吉特·辛格,他左手手腕上佩戴的就是“光之山”。

500

帝国的衰落期,《刺客信条》的舞台

  1839年,兰吉特•辛格去世(按照《刺客信条:印度》的说法,他死于圣殿骑士——英国将军弗朗西斯•科滕的谋杀)。他死后,权力真空的帝国马上陷入了纷争。兰吉特•辛格的继承人是儿子卡拉克——但这位统治者很快被投入了监狱;接着,卡拉克的儿子登上了王位,在从父亲的葬礼返回途中,他突然被高处落下的拱门砸死。

  接下来是即位的是舍尔•辛格,1843年9月,他被他的表兄弟谋杀。紧接着,兰吉特的一名妃子把儿子达利普•辛格推上了王位,但控制整个国家的,却是这位妃子的情夫和表兄弟。在各个地方,不同派系和信仰的领主们拥兵自重,相互攻伐——而这些军队都大量装备了西方式的武器,因此整个过程变得格外血腥和残酷。

  失去了强权人物的“锡克帝国”顿时有名无实——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战争一举夺取整个印度西北地区,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光之山”——这颗重达186克拉的、带着诅咒的钻石。

  就这样,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在1845年爆发了,英国人已经派遣一支大军越过边境,为的是夺取整个印度西北地区,但很快,志得意满的英国将军们发现,胜利并非像预料中的那样唾手可得。从1845年12月18日到1846年底,一连串战斗让东印度公司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这些数字也足以证明,锡克人的步兵和炮兵足以与欧洲军队匹敌。

  事实上,东印度公司之所以选择在1845年开战,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对手的内讧已经达到顶峰:锡克军的高层受到政治、族群与派阀的影响,彼此相互攻击,更有人被英军收买并提供情报,这让后者在绝大多数战役中优势占尽。

  在第一次战争结束后,锡克帝国被迫割让最富庶的地区,还被要求限制军队,但这只是第二次锡克战争的序章,而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将付出更高昂的损失——因为锡克人并没有放弃抵抗,而且将因此团结起来。

锡克期间,陷入苦战的英军步兵和骑兵。

500

锡克帝国的末日

  1848年,锡克军队爆发反英暴动,英印军迅速予以扫荡镇压,但仍有两支部队发生大规模起义,其中一支由舍尔•辛格•阿拉利瓦拉(Sher Singh Attariwalla)领导,另一支由德万•穆拉吉(Dewan Mulraj)指挥。

  1848年11月,舍尔•辛格•阿拉利瓦拉的部队挡住了英国人的去路,在战场附近的荒原上,耸立着一座名叫拉姆纳格尔(Ramnagar)的小村。这次战斗将令英国人大吃一惊,锡克人面对的英军有15000人和50门大炮,但这场战役却出乎意料地以锡克人的胜利告终。他们用排枪和刺刀击退了一整个英国骑兵师的进攻,后者的指挥官查尔斯•库雷顿准将(Charles Cureton)也在发起冲锋时毙命。

  1849年1月13日,另一场会战在奇兰瓦拉(Chillianwala)打响了,这将成为英军殖民史上最大的耻辱。东印度公司投入了13000人、66门大炮,而他们面对的只有10000名全副武装的锡克人。这场战役从下午3点开始,英军在潮热的空气中像波浪一样发动进攻,当瓢泼大雨把战场变成一片泽国时,整个前线都堆满了奄奄一息的伤者。此时,英军已经有757人阵亡、1651人受伤、104人失踪,有三个步兵团的军旗在战斗中被夺取,一个轻骑兵团在战场上被击溃。与自身的损失惨重相比,当时的西方人却着重描述了描述锡克士兵在白刃战中的顽强,一名参战的英国人后来写道:“与我们的溃败相比,锡克人的勇敢显然更值得一提”。

  舍尔•辛格•阿拉利瓦拉的军队屡挫英军,但德万•穆拉吉的部队却只能在巨大的劣势下且战且退——他只有12000人和80门火炮,而英国人的兵力是他的三倍。这支锡克人却几乎战斗到了最后一人,1849年1月末,在最后550名抵抗者放下武器时,穆拉吉最后的据点木尔坦(Multan)宣告沦陷。

  另一方面,舍尔•辛格•阿拉利瓦拉还在顽抗,他最后于1849年与英印军决战,但是被绝对优势的英印军击败。战役结束后不久,这位将军自知战斗无望而投降,锡克帝国也随即遭到东印度公司吞并。“光之山”于1850年6月送到伦敦,在庆祝东印度公司成立25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进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年轻的统治者达力普•辛格则被带到英国本土囚禁,在《刺客信条:枭雄》的DLC中,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雅阁•弗莱的刺客,并一直试图回到故乡夺回王位,然而,无论在游戏和现实中,他都没有成功,19世纪末,这位南亚一代枭雄在巴黎的寓所去世。

《刺客信条:枭雄》中的达力普·辛格(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登场,让刺客信条系列各个作品的剧情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500

  但对锡克人来说,这两次战争以及兰吉特•辛格的事业,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们始终被英国人视为可敬的族群,他们的战斗能力颇高,在随后英国的殖民战争中,以及一战和二战期间,他们被证明是印度军队中最优秀的战士,在战后,许多锡克人因为接受的高等教育步入政界,在其中就有莫纳汉·辛格,莫迪之前的上一任印度总理。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些故事了,但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中被忘记。

“光之山”现在镶嵌在英国女王的一个加冕王冠之上,关于它始终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它只能为女人所佩戴,而拥有它的男人将遭遇不幸。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