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自杀身亡: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谁是压垮他们的致命稻草?

今年6月,一则悲痛的消息从美国传来:

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 ,于当月14日被发现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

500

图片来源:美国中文网

而再过10天,陈慧祥本应出现在他所研究的计算机体系顶级学术会议上,当众宣讲他的一篇学术论文。

事实上,这篇学术论文可以说就是压垮陈慧祥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位毕业在即的年轻博士,在自杀前精心设置好了定时邮件,逐个发送给自己的父母、导师、朋友和同学。也正是在这份遗书中,人们找到了陈慧祥自杀的原因:生前疑似与导师产生巨大矛盾,并在遗书中描述到那篇论文是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

500

陈慧祥(左图)欲撤回论文,疑遭导师李涛(右图)阻止

图片来源:Google

近几年来,从美国到中国的博士生自杀事件始终有增无减: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唐晓琳在攻读生物学博士7年后,面对导师的刁难和毕业的遥遥无期,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

2018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晓磊被前室友发现吞枪自杀。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华裔女生Andrea Liu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并且留有遗书。

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于溺水自杀身亡。

2019年2月,年仅26岁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

500

检索互联网后出现的各类博士非正常死亡新闻

图片来源:Google

光环下挣扎的中国博士生众生相让人唏嘘不已,屡屡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大多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不堪重负”。

在一起起的中国博士生自杀悲剧中,学业压力原因占据首位,而其中大部分又与相关老师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在学业之外,人际关系、物质压力、随着年龄增长的生活压力和求职压力等等,也全部在同一个时期聚集到他们身上。

现如今,这个精英群体所承担的压力以及需要的关注,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500

图片来源:Google    

超高辍学率、毕业遥遥无期

优秀的博士生们各有各的优秀,而不幸的博士生却有着相似的不幸。

斯坦福校园内有一个形容学生的说法叫做“鸭子综合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指的是每个斯坦福学生都像一只生活在加州温暖阳光下的鸭子,表面上看起来悠闲自得,其实都在水下拼命划水,以赶超他人。

500

图片来源:Google   

也许在外人看来,学霸博士生们呈现着一种平易近人的自信、一种对生活游刃有余的掌控感。然而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会明白,在这些光鲜的外表之下,你可以读出恐惧、焦虑、抑郁和空虚的蛛丝马迹。

在无数人眼里,博士生身上有太多美好的光环,渊博的学识、未来可以得到高于行业内的工作薪酬等等一切,但这些光环也恰恰是PhD所要背负的压力。

毕业遥遥无期、辍学比例极高,早已成为博士生所需要面对的一个既定事实。

500

2017年非正常毕业博士高达65.7%

图片来源:网易数读

多项数据表明,美国的博士辍学率同样极高。美国国家基金会在2005年就做过一项调查,在43354名博士生中,平均取得学位的年限是8.2年,50%的学生会中途退学。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般比国内更重视学术成果,博导们通常会把重点课题交给自己的学生去做,但往往这些课题通常不是网上查查就能得出,连发表的论文都寥寥无几,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的探索。

甚至很可能是几年的研究成果打了水漂、实验模型反复失败、以及面临毕业延迟等困境。

500

图片来源:Google

而从培养上来说,留学的博士也比本科生遇到的挑战更大。

比如,对于留美本科生来说,学校的培养目标清晰,也能够得到学校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只要修够足够的学分、顺利通过考试,再写一两篇paper,基本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

但是,博士生阶段则是一个没有明确教学指标的学习过程,也难怪有人把读博之路比作是一段荒野之旅,照亮这条路前程的只有自己。

毫不夸张地说,博士生是留学生中面临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

你要承担许多责任,

但是你对很多事却无能为力

学业的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和导师的沟通障碍……每一条都是压在他们肩膀上沉重的担子,几乎所有的学霸精英们,都在世俗加冕的光环下痛苦挣扎。

《Nature》曾在2017年发布过一次针对全世界不同领域5700多名博士生的问卷调研。研究发现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普遍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有1/4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

500

悉尼科技大学的药理学博士生Kate Samardzic就是几百名身陷这种矛盾的受访者之一。

眼下的她对未来对前景感到无比迷茫,她说:“想要成为研究者是一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的事情。你要让你的导师满意,还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各种事情。而且一天的忙碌结束后,你压根不知道最后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博士已经读了一半了,但是还是对前途很迷茫。”

500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大学教授卡伦·凯尔斯基在担任教授和指导老师的十五年时间里,目睹了很多学生为博士论文饱受孤独的煎熬,而且牺牲了自己在学术外的兴趣。

攻读博士是一件极度孤独的事情,而且其文化氛围注重批评而不是支持,教授和同学总是在寻找博士生论文里的弱点,这样的氛围通常会让一些学生崩溃,“说是突然的崩溃,不如说是逐渐的破灭。

 500

一些学生曾因焦虑或抑郁而向学校寻求帮助,

但并没有感受到支持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这些人群中的45%的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2%)声称自己寻求过帮助来解决博士学位所引起的焦虑或抑郁问题,调研中专门提及有精神压力的博士生多数并不选择寻求帮助,而那些寻求帮助的人中也仅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校方和研究所提供的疏导对自己有益。

由于研究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所以这类负面信息的获得比例显然少于实际的情况,完全可以想象,实际的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500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除了能否早日毕业,这座压在众多学子心中的大山,调查中发现平衡工作和生活、职业发展、经济问题、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在博士所关心的问题中位列最前。

的确,随着学术界的就业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当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面对不断缩水贬值的一纸学历,眼看着那些早早踏上社会并已获取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博士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并感觉到前途未卜。

2018年3月,《Nature》再次对相关议题进行了报道,一篇更加有针对性的文章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Evidence for a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500

图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官网

这份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六倍:41% 的研究生具有中度至重度的焦虑,而此前调查显示在一般人群中这一比例为 6%;39% 的研究生具有中度至重度抑郁,而同一量表调查一般人群的这一比例为 6%。

此外,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精神疾病。

你要承担许多责任,但是你对很多事却无能为力”,成为了博士生们普遍的困扰。

畸形的师生关系?

与此同时,就受访者对读博期间的整体满意度而言,导师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任何因素。导师的指导和认可尤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长达十余年对教学经验中,凯尔斯基教授意识到:“学生会变得过于注重导师对他/她的看法。忧心忡忡的博士相当普遍,因为他们非常孤独,又十分在意权威人士(学术委员会成员)是否认可他们的研究,因为这些人掌握着学位授予的生杀大权。”

500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校园里不少拥有着完美学历背景、收入不菲和光鲜亮丽头衔的高校导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了噩梦一般的存在。 

据弗罗里达大学研究生联盟的报告显示,每一年都有大量非本地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进行控诉,因为导师的欺凌行为,已经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无独有偶,在知乎话题“你遇到过的最变态的博士生导师是怎样的?”的提问上,有累计356篇信息量巨大的回复、数千万的浏览量,以及累计超过数万的点赞认同。

500

图片来源:知乎

这庞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汹涌情绪,不可小视。

纵观这些回复,压榨学生、出言辱骂甚至是恐吓威胁是这些导师的一贯作风,生活在他们阴影下的学生,因此抑郁成疾、走上自杀绝路的并不在少数。

北大博士唐晓琳就是因为学业压力过重,超出承受范围,而选择在金门大桥纵身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500

唐晓琳

图片来源:Google

根据犹他大学公布的6页唐晓琳案调查报告,唐晓琳所在的犹他大学存在拖延学生毕业,实验室压力过大的情况,现已进行整改,并暂停该系的招生。

我们不否认,在高校象牙塔中人品端正、善待学生的导师占大多数,但那些利用自身权力,“压榨”学生并引发校园悲剧的事件也并不鲜见。

500

客观上,师生冲突、学术不端等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而且由于师生各自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加之学术标准等相对模糊,这样的问题往往一时难做定论。

但国外大学对学生的保护政策相对完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遇到“坏导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记得保留证据,并前往学校的学术公平委员会投诉,大学的法律法规都会更倾向于弱势的学生。

如果陈慧祥能够将他的不满向学校寻求帮助,或许事态可以走向另外一种可能也未可知。

大多数学校还设有援助社团、法律顾问等帮助学生维护自身权利,如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寻求校方的帮助。学会理性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诉求,这应当成为海外中国留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

500

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

不过是一记又一记警钟。

站在竞争的角度上,

普通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而优秀的人更容易焦灼。

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

请记住,生命才是第一位

奋斗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障碍,

知难而进令人敬佩,

但绕道前行或知难而退也未必不是强者。 

参考资料:

为什么美国有一半的博士生中途退学?

《Nature》Graduate survey: A love–hurt relationship

go.nature.com/2kzo89o

犹他大学调查报告中文版链接:http://t.cn/RnsltK3

三联生活周刊  一篇论文引起的自杀:留美博士之死

精英说  “我考上名校,然后呢?”纪录片跟踪哈佛、哥大、牛津三位中国学生,光鲜背后是一地狼藉

那些自杀的名校博士,为什么不选择退学?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