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比起教育,我们更需补习父子关系

500

作者 / 蓝河

在中国,良好的父子关系比大熊猫还稀缺。

这个观点在昨日上映的《银河补习班》中得到了颇具玩味的印证。电影里邓超饰演的“别人家的爸爸”,大概踩中了无数原生家庭生活并不那么愉悦的人的痛脚,“毒鸡汤”、“素质教育洗脑之作”、“学渣逆袭太假”等言论不绝于耳,一时间众人皆成了刻薄的阎主任。

截然相反的童年经历,不允许我们相信中国也有死亡诗社和阿甘式的马飞,甚至能随口举出一万个迷信快乐教育而并不成功的反例。但且不说电影本就是白日梦,《银河补习班》中的很多情节恰恰取材于导演的真实经历:

500 

网友认为看花草就可以写好作文纯属臆想,其实“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父亲说给当时还在上小学5年级的俞白眉听的,从那以后他就成了一个写作狂人。差点被开除家长推门而入的桥段则是“学渣”邓超的回忆,当时没有谁会想到被父母哄骗进中戏的他,有朝一日竟成了影帝。

就连他们在电影中致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曾经也不过是个调皮捣蛋还患有恐高症的普通少年。

当然,艺术总会有演绎和戏剧化的成分。比如电影中98年抗洪丢孩子的经历,现实中俞白眉曾差点被带他远游的父亲落在了北京永定门车站。而作为江西人的邓超还记得,那一年因为发大水,他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来得很晚。

不相信平凡人可以改变命运,而笃定成功必然来自于天赋异禀或“家里有矿”,才是真正的毒鸡汤。也许很多年后,《银河补习班》在中国教育进程中书写的一笔,会远超于它对于电影史的意义。

500

从ABCD到XYZ

首先,质疑《银河补习班》抨击应试教育、给孩子灌输洗脑思想的人可以先歇歇。人家电影贼大的字幕标记此片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故事通篇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否定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

甚至电影有几处还表达了对于学校教育的肯定:总站在马皓文父子反面的阎主任,是从小山村里赤脚走出来的农民子弟。教育改变命运的事实,让他企图在下一代身上严格复刻自己的成功,也的确令博喻学校人才辈出。

500 

究竟是死记硬背ABCD,还是想问题要考虑XYZ?两者不是二元对立,而是教育阶段和教育层次的差异。换言之,掌握了ABCD,你才会有XYZ等更多选择。

其次,认为《银河补习班》通过鼓励教育培养出一个“卖父求荣”者的观众,大概也没看懂电影。独立思考能力是马皓文教给马飞最重要的一课,而非忠义仁孝等大道理,因此犯错也是成长中必经的学习。

电影中马皓文的犯错已经为成年后马飞劝父亲放手埋下伏笔:因为受困于自己的平反案心情不佳,马皓文首次斥责了兴致冲冲想和他讨论航展的马飞,并拿出了“你能不能给我争口气”的口吻。随后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向马飞解释自己也是头一回做父亲,也会犯错。

电影结尾马飞向马皓文的道歉与之形成巧妙呼应,这里传递的价值观不是鼓励教育培养完人,而是在反思中学会换位理解。两次犯错与和解是马皓文真正的教育宝藏,将儿子培养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只是附赠品——更普遍的现实结果是,马飞成长为一个普通却很快乐的人。只不过出于鼓舞人心的需要,《银河补习班》为其安排了一个伟大而梦幻的职业。

500 

更有人质疑影片并未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法论,好像父亲说了几句鸡汤,马飞成绩就突飞猛进,然而他们忽略了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马飞的变化并不来源于更先进的教育理论,而是因为马皓文本身就是一个永不放弃、不停思索的人。

其实比起影片中呈现的教育观念差异,和谐平等的父子关系更令人动容。比如两次关于“桥”的对话,一次是两人露宿桥下,当马飞质疑父亲到底拿了多少黑心钱导致大桥塌方时,马皓文很严肃地向马飞保证,虽然你亲眼看到爸爸修的桥塌了,但爸爸这个人没有塌。

另一次则是马飞劝父亲放弃平反时,“我是一个很骄傲的人”,是马皓文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像是说给马飞听,更像是说给自己听。把心里的桥修好,是一个落魄知识分子最后的尊严。

情感含蓄的中国社会更信奉父爱如山,父亲是不能轻易向儿子暴露柔软的,因此《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哭都要把脸埋在毛巾里。但在电影的这两处,父亲马皓文把儿子马飞当做了可以真心相对掏心掏肺的朋友,马飞也真正开始学会理解父亲的苦衷。

在电影同名小说里,马皓文出狱后去设计研究院宿舍找儿子。筒子楼里音乐传出港片《英雄本色》小马哥的台词,“我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我一定要自己拿回来......”

马皓文也姓马。现实生活里,小时候爸爸是儿子眼里的英雄,长大后却日渐疏离甚至反目成仇的情况比比皆是。比起教育,中国观众又何尝不需补习父子关系?

500

“一直想”

人长大了很容易不再相信梦想,相信的多半去拍了电影,还不止一部。

从2014年的《分手大师》到2015年的《恶棍天使》,俞白眉和邓超做编剧和演员都是个中好手,但凑到一起执导电影却总存在争议。换做是内心脆弱点的,拍两部也就撒手不干了,这两人却是越挫越勇,仔细研读每一条观众评论,试图将批评转化为专业批评。

后来俞白眉把前两部作品总结为“与观众之间的界面”出现了问题:天马行空在西方吃得开,中国观众也能接受,但如果中国人自己做蒸汽朋克或者中文版宝莱坞,就显得不伦不类。

花了4年时间,俞白眉和邓超找到了适合中国人审美的类型片讲述模式。教育是在中国人人都可以说上一嘴的民生话题,为了体现30年的时间跨度,《银河补习班》中运用了很多金曲方便观众更快“穿越”到《渴望》、《晚秋》流行的年代。

片中的亚运会场景被放在浙江建德,为了愿景重现当年的盛况,美术组找来了数千张历史图片,让出现在火炬接力赛道上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有迹可循:老人唢呐队,医生队,税务人员队,舞龙队和小朋友组成的熊猫盼盼队,仅服装就准备了1000多套,火炬也是真的找到当年为亚运会设计火炬的老师1:1做出的原型。

98年洪水是另一个集体记忆的重大历史场面。大坝是临时搭建的,为了现场能够拍摄出真实场景的水流,道具部门花了3个月实验水上漂浮物以及防水材料,试图还原20多年前抗洪抢险的触目惊心。

500 

当然电影也绝非没有瑕疵,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有时过强的戏剧化冲淡了情绪的连续性,而一些需要被强调的节点却被轻描淡写。

比如最后修补宇宙飞船的危难时刻,观众们都能预设到解围肯定得益于马飞吸取了父亲“一直想”的观念启发。在小说中这段有着更详尽的解释:在出舱前马飞就曾质疑过宇航员手册的舱门打开时长并不准确,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让他成功修复了故障并返回。

然而在成片中,这一细节没能得到展现,观众对于马飞扔掉绳索后自语“爸爸,你的教育没有失败”多少感到云里雾里。

另外部分前后呼应的镜头似乎有些用力过猛,颇像是深谙市场审美后的精准投喂。比如父子分别在阳台举着手电筒的画面,年幼的马飞为了给“坐宇宙飞船回来”的父亲照路,是未泯的童心使然;30年后,年迈的马皓文以同样的手势晃动手电筒,冥冥中关照远在太空的马飞,虽充满温情却也略显刻意。


500

   电影也是“魔术”

但相信对俞白眉和邓超,以及为人父母的观众而言,马皓文做出怎样的举动都再正常不过,有些事情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才能体会。

参与出品并在片中出演总指挥潘万里的吴京可能也感同身受。合作《战狼2》的时候,俞白眉就曾开玩笑让吴京投资自己下一部电影。当吴京出现在大银幕上,恍惚间觉得《流浪地球》里的父亲刘培强终于回家了,还见证了新的家庭团聚。

500

从五六年前邓超兴奋地给俞白眉打电话说“我们拍宇宙吧”开始,他们早就做好了迎接不同声音的准备。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拥有五花八门的论述与观点,常识与共识稀缺,有人会感动流泪,也自然有人嗤之以鼻。

如果能通过《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关于何为教育的讨论,导演的目的已经达成,那些不同的声音不就是XYZ么?

在娱sir看来,艺术反哺社会在中国并不常见,很多现实题材属于敏感禁忌,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夸隔壁韩国或印度有多敢针砭时弊。如今一部试图打破沉默的国产片登上大银幕,姑且不论其艺术性与叙事能力如何,《银河补习班》传递的鼓励教育与独立思考能力,值得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进一步放大声量。

对导演来说,别人怎么说也许并不重要。他们更期待有一天孩子们看过电影,会缠住他们闹着问:这个魔术太厉害了,爸爸,还能再变一次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