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垃圾分类,厂商可以担负起哪些社会责任?

前一阵子,全国各地相继进入垃圾分类的新时代,虽然各地在分类细节上略有不同,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垃圾分类的大势已然不可逆转。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走过很多地方,平心而论我国的垃圾分类是我见过的地区中比较严格的。比如说我现在居住的纽约州就远没有上海分类更细,执行力度上也没有上海严格。

虽然说,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对于环境也更为友好,但是偷懒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广大群众的一片吐槽声之中,我们可以适当考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除了强制大家分类之外,有没有别的途径能够辅助垃圾分类呢?我想这个可以有。

本着反正我也不是厂商的原则,我把魔爪伸向了厂商。不过咱也不是立法机构,所以我思考了几分钟,标题里写的是“可以”,而不是“应该”。毕竟,没什么应不应该的,我说了也不算。

如果从工作量的角度看,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分类的难度。试想,如果一件商品在用完之后只产生一种垃圾,比产生多种垃圾在分类的角度上是不是简单多了。而产生大量不同种类垃圾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去官方一直反对的过度包装。

500

记得前几年朋友送我一个月饼礼盒,月饼放在一个塑料托里,托外裹着一层塑料,塑料外面是一个纸盒,纸盒外面铺着绸布,绸布下面垫着纸板,纸板压着泡沫。而这些东西都盛放在一个木盒子里,用一个带有塑料贺卡的纸袋子收容起来。

如果今天的我在上海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罪过他。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包装并不总是这样“恐怖”,毕竟礼品和普通商品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但类似的情况并不算少,比如一些超市就喜欢把商品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特别是一些“贵重”物品,常常会纸盒、铁盒、塑料盒,一盒套一盒,我个人觉得除了制造垃圾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500

退一步讲,哪怕说为了所谓的“产品美观”,装饰包装必不可少,也可以尽量把产生的垃圾向同一类靠拢。比如说,一个产品用完之后全都是可回收垃圾,那么在分类的时候是不是就省事多了。

但如果只到这一步,其实还不够,咱们很多人对于垃圾的分类并不是十分熟练。一大部分人群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相对有限,除了加强宣传之外,是不是可以由厂商辅助分类呢?我觉得可以。

这个并不是乱想,早在很多年前,国际上对于塑料就有明确的标识,熟悉这个标识的人可以直接读取塑料的材质。除此之外,可回收标志在我国也已经使用很多年了。

500

咱们借用一下这个思路,把各种商品也给分上类,最好是全国各地一起起草一个标准。比如说易拉罐罐体就可以印上可回收物的标志。至于不方便直接印的东西可以印在标签上或者干脆写在说明书里,大家买回家的时候可以直接看一眼,省得自己乱猜。

总的来说,其实厂商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就是看商家是否愿意为此出力。况且,为用户减轻垃圾分类负担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