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行业普及: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互联网(2018)

  去年夏天,被朋友约稿,说是要给各省经信委的工作人员出本书,后来朋友们时间和工作负担都不够,独自赶着编稿,节奏没跟上出版社工作流程,导致出书失利。后来非常畏惧正规出版社那么多的流程和麻烦出版意愿剧减。鉴于工业互联网事业如火如荼,某认为稿件烂在电脑里面,肯定没价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决定在网上post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正好最近刚买到观察员的身份,没想好要写点啥帖子,先暑假期间,拿到观察者网上晒晒。2019年中美贸易战大热,科技发展目测没超出2018年的内容范围,很开心拿出来给大家普及普及。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也见证着这时代发生的变化。希望此系列能给观察者网的好友们一定的知识铺垫,有利于你们现在从事的事业和项目,更好的建设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和国家能力。某在企业管理咨询和企业信息化圈里面浸淫多年,很乐意帮助有需要的读者,若有问询指教可以直接回复和私信。本稿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的精神非百分百原创原撰。所以有见到相看似相识的段落,请勿为怪!

第一讲 工业革命新时代 之

  第三节 中国制造2025,向先进制造业前进

 十九大报告

“中国制造2025”高度全面地揭示了当下中国的制造业现状和在全球工业发展中的新变化。文中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该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做出高度总结,提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制造强国总任务的艰巨性。该文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该文对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跃升路径和方法都做出明确指引并给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一、创新驱动为先的基本方针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是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创新处在首要位置,是最主要的驱动。鼓励和推动各形式,各领域的创新。概括下有这么几种:基础材料应用的材料创新、围绕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创新、自主技术原创的技术方法创新、已知资源整合的跨企业资源配置创新、跨行业要素整合的创新。基于创新驱动这个先,质量、绿色、结构、人才都可以跟上。各创新主体要尽可能多的围绕创新价值观去发展。

从管理咨询界普遍共识的价值链微笑曲线原理图来看,制造业的加工和组装环节是利润率水平最低的生产环节。

500

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新建工厂从事的是简单加工和产品组装。“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就是典型的打工、代工经济。原、辅材料,加工技术、加工设备、产品需求都来自国外客商,最终产品也销往国外市场。国内经济体当时只赚加工费,仅提供低端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增长需求。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工业附加值的获取开始出现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趋势。以苹果公司为例,作为全球赢利最大的手机品牌和手机提供商,其自身是不生产苹果手机的。实际生产者是遍布全球的出卖加工组装服务的代工工厂。中国作为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地的事实变相说明中国是全球最有价格竞争力的劳动力、机器设备、生产组织服务的供应商。

相对成功的国内手机供应商都从事自主设计、有自主品牌、自主采购、物流管理、销售推广业务。最成功的厂商也是拥有最多发明专利和从事核心芯片设计的厂商。成功厂商的员工和管理人员随着企业和产品市场规模和销售额增长,同业内明显地能赚取更多的个人收入,保有可以分红或者上市潜力的股票和期权。其收入状况是远超过手机组装线上日夜辛苦劳作的普工。 品牌创新、设计创新、行销创新肯定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惟一道路,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要遵循和坚守创新驱动为先的基本方针。

 

二、达成目标三步走

“中国制造2025”内含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从2015年到2050年三步走。第一步用两个五年时间,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由大渐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此时间段靠近建党一百年。第二个五年末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步是从2025到2035,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业中等强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到2050年,建国一百年的时候,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相当于目前先进西方工业强国的全球领先地位。原文是“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定性指标之上,“中国制造2025”一并给出了详细的“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列表作为定量目标,希望大家研读原文深刻理解。战略目标明确后,战略任务部署就告诉我们,怎么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文中列出有九大任务和五项工程要完成。

三、九大任务五项工程

制造业发展的九大任务是: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五大工程是有数字量化考核指标的大型综合工程项目,需要在给定时间期限内完成,列表如下。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工业强基工程

  绿色制造工程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首先是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就是工业技术研究基地的建设工程,工程的看点在标准和程序上。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来开发出一套标准和程序,从制度和方法论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新内容都是我国现有制造业急需,并结合我国制造业战略发展的优先增长点。拿增材制造技术举例,增材制造的反面是金属切削减材制造,以及钢材、铝材、符合木材模压成型技术。那么在什么工业加工场合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的关键技术模块,激光发生技术和粉末制备技术是否完全能配套跟上,自主可控?增材制造设备的产能、性能,规模、布局怎么发展?将来增材制造技术要广泛推广到哪些行业和领域?这些问题都是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要承担的任务内容,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妥善解决。而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我国的一个全新制造产业就有机会蓬勃兴起。

智能制造创新工程非常具有挑战性。智能制造要把现有制造业管理层面使用的软件系统和生产现场的工业系统双向无缝对接,还需要从物流、物料供应链两个方面和生产管理、质量工艺两个维度准确对接。然后要通过信息化系统,把根据企业订单和库存信息优化过的生产工序级别的制造指令送达每个工位和工人。在车间还要优化工位上工人和产品的互操作流程,并做尽可能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提供体力,还提供熟练的生产工具操作技能和对加工过程的流程预警和生产结果判定。智能制造工程要在这些领域创造等同人类水准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系统来替代专业人工生产过程。高水准的成熟技术出现后,可以在全国制造业展开推广,这种扩散放大后的智能制造规模可以快速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全新的高素质、高水准、高薪资制造业工作岗位。

我国制造业的第一、二产业主要是在建国后投资建设的,到现在也不过70年历史。世界各大工业强国的工业基础是从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打下来的,有着二百年的进化传承。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在发展历程上虽然享受到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也遇到工业基础不严实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和现象就是基础工艺、材料和元器件、零部件方面的“拿来主义”。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制造业企业通过引进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购买专利授权、购入先进基础材料和零部件,快速提升了国内制造业最终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但是这些制造业企业并没有全过程地走完这些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过程。那么在关键基础材料,工艺,零部件上就会有求于人,受制于人,授人以柄。在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友好的国家和市场就会对我国企业进行控制、要挟、打压和攻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利润流失,生产减速甚至于停产。今年某大型通信器材生产企业的核心零部件因国外制裁,发生断供,直接导致业务中断、企业休克,不得不接受羞辱性的惩罚条款以延续生机。工业强基工程直接服务于长期可持续安全发展的国家战略,一定会攻克越来越多的瓶颈性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加工设备、生产工艺。 

绿色制造就是要建立绿色制造的标准体系。如何建设、评估、量化评测绿色制造业?注重哪些环节、方法、要素才能实现绿色制造?都是绿色制造业工程要解决的新问题。历史上由于环保法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和企业环保观念轻忽,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很少对绿色制造进行投入,有些投入就算完成也流于表面展示,没有真实全程使用和贯彻,在高能耗和大宗物资,原材料生产企业里面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和明显。全面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才能长保绿水青山。

高端装备是工业制成品市场最为昂贵的单品装备。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巨型复杂系统,诸如核电装备、大飞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每一台用到的零部件就高达数百万,甚至千万上亿级别。高度复杂系统对零部件的材料、性能、质量一致性、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高端装备往往在很极端的工作环境里面服役和出力,诸如高速度、极限温度、极限高度、辐射强度、外力冲击、高频振动等等。极端工况对零部件的考验远远超出一般工业和生活产品。高端装备往往承担着耗资巨大任务关键的生产任务、事关国家兴亡的军事任务、保障人身安全的高危险度任务,需要极高的可靠性、茁壮性和安全冗余度。一旦有差错失误就会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等安全事故。高端装备有着赢者通吃的垄断特点。不管是全球市场还是国家级的市场,客户往往非最好就不买,产品的长期市场存在、口碑和性能,压倒性地主导着采购决定,甚至成为国与国交往的政治手段和外交条件。高端装备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批产、服役都是评价一国制造业水平的标杆。能不能提供?能不能装备?能不能有效使用?这些答案直接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并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战略能力和军事能力。高端装备更是经验依赖型产品,通过长期、广泛、深入的连续应用,装备产品才能得到持续的迭代发展和功能增强,否则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期推动经济和技术进步。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就是迈向国际强国的最有力的号角。我国由于长期大型国有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存在,对推进本国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条件本身并不保证结果的出现,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用大篇幅行文来指导工业制造业企业去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是非常必要的。

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

十大领域列表如下,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强国制造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亟待做出突破和快速发展。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3.  航空航天装备。

4.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5.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7.  电力装备

8.  农机装备

9.  新材料

10.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十大领域是国务院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列出要优先发展的产品大纲。十大领域全面覆盖我国制造业众多短板的同时,也对国民经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产品领域给予强烈关注。此清单可以当作行业领先企业或者产业投资主体进入制造业项目的方向指引。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通知明确要求从软硬两个方面:硬件上芯片产业要能自主设计、制造自主通用芯片,开发和使用国际上最新的高密度、三维加工工艺;软件上直接点名要自主操作系统,设计仿真软件,工业平台软件等。国内软件行业市场非常需要有处于领导统治地位,占据优势市场份额的,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的软件产品和软件生产企业。目前这些领域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都被国外软件企业把持和占有。在信息通信领域,要大力发展5G、光传输、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直接跟踪挑战国际最尖端领域并要求形成规模化体系化能力。各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主体,应该按照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技术产品条件,在十大重点领域里面找到自身合适的领域,在该领域加大投入形成有效突破,来拉动地方和行业的产业增长。

 

四、制度优势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达成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通过各种改革、机制、体制创新去推动这个变化的实现。原文列出如下八条,请深刻学习和细心领会。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仅有历史沉淀的因素、投资不足的因素、也有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因素。社会文化传统意识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制造业实干人才发展不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意识使得很多人才没有进入工程制造领域。结合这些年高考热门专业的分布,可以看到属于制造业工程类的专业颇受冷落,而管理金融类专业总是门庭若市。此现象也许是源于传统封建文化对现场体力劳动的鄙视倾向,也有可能归因于嫌贫爱富的经济取向。重理论轻实践,“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都有可能是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为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从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有效益的前提下,普遍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这些手段都应纳入有关企业和部门的视野,来应对制造业人才后备不足的现状。

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创新发展,提高工作职位自身的含金量,相应提高人才收入水准。企业要走原创道路,从设计和营销两头提升产品技术质量和内在价值,扩大营销端的增加值。从弘扬创新文化、鼓励中高端人才创新、增强企业产品力、促生利润增长、到增加实干人才的收入回报,企业内形成人才创新和回报正反馈循环。这才是制造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正确方法。

选择合适企业做有效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民用制造业发展目前主要的短板是资金回报率低。从进货到生产加工交付客户,整个制造循环下来,制造业企业全生产周期的毛利率大大低于近些年炒房、囤房等资产投资性收益率。由于资金回报率低,纯市场化属性的金融投资方会偏向于不投和少投制造业。政府一定要用与金融家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对待制造业。政府要看重制造业带来的就业、经济活动、人口、税收等长期发展。政府要利用有形的管理手段,深刻分析有利本地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供应链优势、人才优势、文化制度优势等,选择合适的、长期的制造业项目去扶持、配套、给予税收和投资倾斜。不能简单用金融资本账房先生的眼光来看制造业发展,但也不能一味支持落后产能。政府可以对该制造业项目在全国和全球制造业水平上去对标,从人均产值、产品成本构成、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行业趋势、投资变化、设备水平、人才储备、数字化程度等各种指标上慎重考察和决定政府扶持的具体对象,慎重选择扶持手段和措施,回避“扶不起的阿斗”类项目。

依法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我国制度建设发展的大气候是有利于企业创新、开发、利用和壮大自有知识产权的。但是市场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手企业的不正当竞争、低标准竞争行为都是破坏制造业整体良性和向高端发展的负面因素。如何执行依法保护,惩戒不法行为,补上制度漏洞和行政漏洞就成为地方执政执法的关键。这些行为和后果的加总,最后反映出的就是某地某行业的发展软环境。软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地该行业的长期经济发展走向和趋势。

“中国制造2025”里面的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八条指示不能孤立看待,要综合配套去执行。要围绕人才、创新、金融、财税、法制,创造良性制造业文化软环境、引领政府企业全面谐调地发展良性行政和法制环境。理顺产业配套,大力发挥中、小、微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可以做到收入和就业的平衡发展。制造业本身是工业课题,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发挥好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广大干部群众要坚信我国的优秀制度和纠偏机制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制造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做到产品质量和结构双提升,贯彻绿色发展观,胜利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下一节是 “第四节 我国制造业的普遍诉求”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