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堪培拉政坛看向全球舞台

500

500

5月12日,北京对话举办第32期“洞察(Insights from Insiders)”系列讲座。本期讲座以“从堪培拉政坛看向全球舞台”为主题,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澳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 政策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鲍韶山(Warwick Powell)主讲。北京对话联合创始人、秘书长韩桦及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唐根(Einar Tangen)主持。

500

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日前落幕,执政的澳大利亚工党以35%的初选得票率赢得众议院61.5%的席位,实现连任。这一结果不仅是对工党执政表现的肯定,也反映了澳大利亚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层价值转向。

中国问题在此次选战中一度被反对党自由党炒作为焦点。自由党试图通过“渲染中国间谍威胁”激化选民情绪,延续其一贯的“恐惧政治”叙事。然而,这一策略在华人占比超过20%的六个关键选区遭遇显著反弹,选民以选票表达对族裔歧视与操弄恐惧的强烈抵制。这一现象表明,澳大利亚的多元社会正逐步摆脱将亚洲移民视为安全威胁的过时观念,朝向更包容、更理性的政治生态转型。

随着中澳关系在工党上台后出现缓和,此次大选结果有望进一步稳定双边关系,并在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议题上拓展新的合作空间。

作为曾参与1990年代澳大利亚“亚洲化实验”的亲历者,鲍韶山指出,此次选举具有历史延续性。30年前,工党政府曾推动“亚洲语言文化教育计划”,试图引导澳大利亚融入亚洲,但这一倡议在保守派上台后夭折。

如今,人口结构剧变与经济现实形成重启这一议程的双重驱动力:一方面,超百万华人已成为澳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重塑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对华贸易持续占据出口总额30%,而生产力增长低迷(最新数据仅为1.1%)的现实迫使澳寻求与中国在数字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选民对亚洲关系的重新审视。

然而,澳大利亚仍面临“经济靠亚洲、安全靠西方”的深层矛盾。从19世纪淘金热时期对华人的排斥,到20世纪"白澳政策"的遗产,再到二战后形成的美英同盟依赖,历史塑造了其对亚洲的深层不信任。中国的崛起再次激活了这种历史焦虑,导致“中国威胁论”频繁被炒作。此次选举中第二代亚裔选民的集体发声尤为关键,他们拒绝被历史恐惧定义,成为推动文化认同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中澳关系层面,工党连任有望延续“稳定优先、务实合作”的基调。经济领域,双方可超越传统“资源-消费品”贸易结构,构建技术与资源双轮驱动的合作模式;人文交流方面,支持中文教育、扩大双向留学将有助于消解政治偏见;安全领域则可在气候变化、海上安全等非传统议题上探索对话机制。

2025年大选为澳大利亚“二次转型”开启了历史窗口。选民对"恐惧政治"的拒绝为澳融入亚洲打开了政策空间,但深层的文化焦虑与安全路径依赖仍需长期化解。澳大利亚能否超越殖民历史的枷锁,在经济务实主义与文化包容性之间找到平衡,不仅关乎中澳关系的未来走向,更决定了其在21世纪亚太格局中的定位。中澳两国若能以此次选举为契机,构建"差异中共生"的新型关系,将为地区和平与繁荣注入新的动能。

此次讲座邀请中外智库、媒体及企业界代表参与。在闭门环节中,鲍韶山和与会嘉宾就国际局势、中澳合作、移民问题等议题与参会者展开进一步探讨,为理解中澳关系和全球格局的复杂性与未来可能性提供了多维视角。

本期讲座的与会嘉宾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德敏;约旦哈希姆王国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太和智库研究员慧固禅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梁雪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铎;太和智库研究助理林茵;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天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虹;船舶经纪人亚历山大·罗科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石岩;太和智库总编辑宋晓枫;太和智库数字化、数据分析与传播主管、TI青年观察员埃文·希尔·唐根;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鹏;太和智库副理事长王晓波;福州大学闽侨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之彦;太和智库研究助理叶维杰;太和智库国际交流主管尹晓虹;太和智库副秘书长张瑾;太和智库研究助理张铭滟;太和智库国际交流专员郑亦哲;以及来自《上海日报》、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人民日报社、《南华早报》等多家媒体代表。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