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是因为我是我,还是因为我满足了你的需求?| 警惕把伴侣“物品化”的亲密关系

前段时间,一款叫做“原谅宝”的APP火了。

起因是一位程序员网友在微博上宣布:他要为“接盘侠”程序员们搞一个大事情。

 

500

这款没有放出APP下载的神秘应用被网友们称为:“原谅宝”。简单来说,“原谅宝”能利用AI技术,将色情网站上的公开视频和图片与查询者上传的照片相匹配,判断照片上的人是否从事过色情行业,从而达到“防止程序员绿帽、老实人被接盘”的目的。

联想起近期曝出的“一键脱衣小程序”、“旅店偷拍摄像头”事件,“原谅宝”的推出着实引爆了大家的愤怒情绪。

 

500

虽然“原谅宝”事件最终被证明是一出闹剧,背后映射出的却是当代亲密关系中的一项关键迷思。“原谅宝”能火爆的一大原因在于:在目标用户眼里,女性就是一件商品。那些男性之所以需要“原谅宝”鉴定,是希望自己“买”回家的物品不是“二手货”。本质上,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对女性的“物化(objectification)”。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异性恋亲密关系中的物化。在关系中,女性是如何被物化的?只有男性会物化女性吗?为什么我们反对在关系中物化彼此?我们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500

500

物化,指的是将人更多地当作具有某些功能的物品来看待,而忽视ta的人格和尊严。在亲密关系中,男女两性都有可能被伴侣物化,并因此受到伤害。

我们反对亲密关系中的物化,原因可能有三点:①物化会提高女性患精神疾病的风险;②物化会使人忽视自我的价值感;③物化会让伴侣双方对性生活、对关系都更不满意。

我们倡导在亲密关系中拥有全人体验。一段将伴侣视作完整个人的亲密关系,应该是真实的、安全的、不可替代的,伴侣双方应当是平等且自主的。

想要建立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需要做到:①对物化与自我物化保持警觉;②练习自我接纳,确立自我价值感;③自我坚定。

先来看看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被物化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 Ta好像只关注你的外表、身材、金钱,或是某些方面的能力;

• 你感到Ta并不是真的关心你,不是真的在乎你的感受;

• 你感到自己是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只要能够满足Ta的要求,谁都可以替代你而成为Ta的伴侣;

• 你总是在关系中感到焦虑,因为达不到Ta对于“好女人/好男人”的标准;

• 在和Ta相处的过程中,你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尊严;

• Ta不关心你真实的喜好、想法和观点,即使你向Ta展示,Ta也视而不见; 

• Ta经常会为你贴标签,把你划入某个分类,或是为你打分;

• Ta只会在需要你满足Ta某一方面需求的时候才找你,例如发生性关系时,或是清空购物车的时候;

• 你听到Ta在谈论朋友或同事时,更多地在谈论他们的“用途”,而非谈论双方的互动和感受;

500

物化(objectification),指的是将人更多地当作具有某些功能的物品来看待,而忽视ta的人格和尊严。当物化发生时,被物化的一方不再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不再具有原本多元的价值,而是听从于社会比较后制定的、单一的价值标准。作为主体“我”的经历、体验、想法和感受,都变得不再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被环境及他人物化,人们也会逐渐无意识地“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Fredrickson & Roberts, 1997),将自己视作物品,为达到社会及他人认可的标准而忽视内心的感受。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曾对自我物化进行过详细的探讨 

物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比如,在企业里,老板可能只看到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工具价值,将员工“工具化”,为盈利所用;而员工的生活、情绪和感受,全都要让位于工作成果的产出。

而在亲密关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将物化简单分为两个方面:

* 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是指将另一半仅仅作为承载性欲的物品来对待;另一半不再拥有完整的人格,而是被看作一具身体或身体部位的组合。

功能化,是指将另一半作为满足自身某些需要(除性以外)的工具;和对方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方具备某些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

通常,我们在谈论亲密关系中的物化时,侧重谈论的是男性物化女性的情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女性同样也会物化男性。男女两性都有可能被伴侣物化,并因此受到伤害。

500

那么,亲密关系中的物化具体可能有哪些表现呢?

* 对女性的性物化

a. 对女性外貌的评判。过度关注女性的外表和身体,以主流审美为参照,挑剔女性的外貌和身材,为女性打分;一旦女性被评为“低分女”,对于男性没有潜在的性价值,无法作为男性社交中被炫耀的资本,就意味着她整个人都是没有价值的。

b. 对女性性经历的评判。过度关注女性的性经验,认为没有性经验的女性才是“一手货”,有被男性独占的价值;而性经验越多的女性,被认为是越没有价值的。

* 对女性的功能化

a. 将女性当作“解语花”。强调女性为男性提供情绪疏导、支持和陪伴的价值。在这段关系中,女性成为了男性的情绪容器,处于附属地位。这些女性是失声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表达。

b. 将女性限定为“贤妻良母”。强调女性作为符合社会主流定义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价值,而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愿望、梦想和追求。即使女性原本就想要结婚生子,在一段功能化的关系中,她想要成为怎样的妻子和母亲、她个人婚育后想要的发展是什么,都是不被看到的。

* 对男性的性物化

Zurbriggen等人(2011)的研究指出,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对男性的身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性物化。对应到身边的现象是,近些年“男色”、“男声”逐渐成为消费品;当女性开始用“小狼狗/小奶狗”、“小鲜肉”等词汇称呼自己的伴侣时,也无形中对伴侣进行了性物化。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消费男色的女性依然未能逃离男性统治的社会结构,对男性的性物化,是部分女性找回主体权利过程中的一种反击策略(Tasker & Negra, 2007)。换言之,针对男性的性物化现象,本质上依然从属于父权的逻辑;而针对女性的性物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压迫。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完全等同的。

* 对男性的功能化

而另一方面,在私人的亲密关系情境中,对男性的功能化更为普遍,也更严重。例如:

a. 将男性当作“提款机”。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物质利益的价值。比如,女性在约会时要求男性买单、送昂贵的礼物;再比如,认为男性必须赚钱养家,否则就是无用的、无能的。

b. 对男性体能优势的利用。强调男性为女性提供服务的价值。包括采取操纵或要求的方式,将男性伴侣当作外卖员、电脑维修工、保镖,等等;一旦伴侣做不到这点,就会被认为没有价值。

c. “求生欲测试”。要求男性在亲密关系中以女性为中心、服务于女性,做出符合单一价值的标准回答,否则就是“不爱她”。而男性自身对爱的表达和理解,在这一语境下也变得不重要了。

500

500

1. 亲密关系中的物化,特别是对女性身体的物化,会增加女性患精神疾病风险。

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当男性以主流的审美挑剔女性的身体,女性会更容易被外界那些物化女性的声音所影响,对自己的形体感到更加不满意(Ramsey & Hoyt, 2014),认为自己如果“不够好看”,被伴侣嫌弃是正常的。长此以往,女性的精神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罹患包括焦虑、抑郁、体像障碍、进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Slater & Tiggemann, 2002; Tolman et al., 2006)。

 

2. 物化会让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忽视自我的价值感。

当伴侣将我们物化,只重视我们的某一部分功能,而忽略我们内心的体验、思考和感受时,我们会感到对方对真实的自己是不感兴趣的。我们也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怀疑原本的自己对对方而言不够好,不那么值得被爱。

为了博得另一半的欢心,我们会开始忽略内心那些不情愿的声音,分配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从多元的体验中获得成长,却转向对自己进行物化,努力提升自己在伴侣眼中某一方面的价值。

这种提升是以牺牲真实的自我为代价的。表面上看来,我们是在变得更性感、更贤惠或是更富有、更体贴,但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一直在隐隐地不安。因为一旦我们失去这些作为物品或工具的价值,我们也就会失去对方的爱。

3. 物化使得双方对性生活及关系整体的满意度下降

性物化看似是以一方满足另一方的性爱为目的,实际却会对双方的性生活造成破坏。心理学家Laura R. Ramsey等人(2014)的研究指出,当伴侣之间物化与自我物化程度较高时,女性的性欲会被压抑。她们会更难觉察到自身的欲望,性能力会下降,更有可能遭到伴侣性胁迫(sexual coercion)。而男性对性生活的满意度也会显著降低(Zurbriggen et al., 2011)。

除此以外,伴侣间的物化会使得双方对整体的亲密关系都更不满意。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的人忽略了伴侣的需要和愿望,直接引起伴侣对关系的不满;也可能是因为,物化伴侣会加剧伴侣的自我物化,使得伴侣心理压力骤增,从而让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Zurbriggen et al., 2011)。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反对伴侣对彼此的物化;我们所倡导的是,每个人都值得一段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

500

500

“全人体验的爱”(Whole-Person love)并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对关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有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中,伴侣双方接纳原本的、完整的彼此;他们之间爱的发生,是基于双方真实的吸引,而非因为一方具备某些特征或功能,能够满足另一方的需要。

充满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有以下的特点:

 这段关系是真实的(authentic)。在全人体验的爱中,双方都能够觉察并保持真实的自我,也接纳真实的对方。

 伴侣双方是平等的(equal)。这里我们谈论平等,不意味着这段关系处于真空之中,不包含任何权力斗争。全人体验的爱所指向的平等,更接近马丁·布伯在对话哲学中提到的“我—你”关系,即关系是两个主体间的一场相遇,而非主体对客体的利用。

• 两人在关系中拥有自主性(autonomous)。伴侣双方尽管互相依赖,也依然是有自主性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为自己负责。

• 这段关系是安全的(secure)。伴侣双方可以探索多元的自我、探索世界的不同面向,而后在他们回到彼此身边时,依然能获得支持、关怀和爱意。

• 这段关系是不可替代的(irreplaceable)。有全人体验的关系,是两个独特的个体携手走过的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关系中的两个人不可以随时被其他人或物品替代。

500

500

如果你在关系中感到自己被一定程度地物化了,或是还在单身中,想要建立一段有着全人体验的亲密关系,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1. 对物化与自我物化保持警惕,懂得分辨哪些话语、评价是在物化一个人。你也需要真正理解,亲密关系不是买卖,不是关于物质与性的交易。消费主义塑造的“完美女人/男人”的幻象的确具有诱惑力,但接近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距离有全人体验的关系更加遥远。

2. 练习自我接纳,确立自我价值感。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有缺陷的、有违他人期待的部分。去了解功利价值之外的自己,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好奇心、梦想、恐惧和欲望。你要相信,这个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3. 自我坚定。那些物化你的人,可能会为你布下的甜蜜陷阱,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在实际与人交往、约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对方试图说服你:“别的女人/男人都这样,为什么你就不能?”、“你不答应我就是不爱我”。要敢于坚持自身的原则,戳穿这些谎言。

作家Vironika Tugaleva在谈论当代社会中对人的物化时,写过这样一段话:

“人不是一块可以被随意贴上评判标签的路牌;人不仅仅是一具可以丢失、保存或扔掉的肉体;人也不能被某种旧有的思想禁锢或代表。你必须和一个人共同经历些什么,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谜。你越是觉察你自己,这个谜一样的你也就越有趣。寻求真相的回报不是真相本身,而是奇迹,是爱。”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关系中探索自我,联结彼此,建立全人体验的爱。

以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