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坐满了全球最痛苦的打工人

就在昨天(4月22日),白宫的打工人又又又破防了。美国的关税政策又双叒叕要变了:这一次,特朗普终于承认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实在太高,准备大幅降低。

500

可以说,2025年4月,白宫的工位上,坐满了全球最痛苦的打工人。

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每隔几天就要重新定义一下经济学和数学。白宫打工人的脑子,完全跟不上领导的节奏。

4月2日,特朗普宣布,要向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征收10%的“对等关税”。另外,要对中国额外加征34%,对越南、柬埔寨等国额外加征40%以上。

500

白宫打工人还在翻找美国关税的经济学依据,关税的数学公式还在优化中,4月8日,特朗普又决定对华商品再加征50%关税。

4月9日,白宫打工人又连夜修改PPT,没想到数字又变了。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已经达到惊人的125%或者145%(第一遍算成了125%,第二遍是145%)。

4月11日,数字又又变了。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出口的手机、电脑等20类高科技产品免征“对等关税”。

4月13日,数字又又又变了。特朗普说,前两天说的话,已经不算数了。来自中国的那20类产品,还要继续加征关税。

500

美国的关税政策已经到了滑稽的程度,再牛的打工人也做不出让总统满意的PPT。

表面上来看,美国疯狂提高关税,人为提升进口商品价格,是为了扶持美国本土制造业、是为了让制造业转移到美国,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美元的“特里芬悖论”难题越来越严重了。

美国的这一难题,除了因为美元天生自带“诅咒”,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强大的制造企业、科技企业、港股科技ETF(513020)等各方面力量,也在“推波助澜”。

所谓特里芬悖论,说人话就是,在全球贸易中,美国要同时做到既顺差、又逆差。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过去的美国,是如何化解这一悖论的?

现在的美国,又出现了什么深层问题,美国为什么会把关税大棒撸出了火星子?

 01 美元的福报和诅咒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500

这场会议确定了,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可以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则按照汇率和美元挂钩。

可以这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了新的“硬通货”。其他国家的货币,都成了“代金券”。

就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那一刻,“特里芬悖论”也就出现了:

一方面,全球各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的需求越来越大,就要不断向美国出口商品,来赚更多的美元。要对外输出更多的美元,美国必须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逆差。

另一方面,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本条件是,每35美元能兑换1盎司黄金。地球上的黄金是有限的。美元越印越多,兑换黄金时肯定是要贬值的。为了保持美元币值稳定,美国必须把发出去的美元再挣回来,美国必须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顺差。

500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美国必须同时保持逆差和顺差的悖论,后来被称为“特里芬悖论”。这也是全球经济学家,至今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

起初,对于这一悖论,美国的表现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堂堂美利坚就是不承认存在特里芬悖论,谁敢反对?

500

最有骨气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他敢反对。

地球上的黄金是有限的,而美元却在不断超发。戴高乐认为,随着美元越印越多,最终美元将无法兑换出等价的黄金。美元越是超发,问题就越严重。

戴高乐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军舰把美元运往美国,然后兑换成黄金。并且,他还邀请其他国家效仿。

当时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越战期间美国每年军事开支就高达上百亿美元。同时约翰逊政府在国内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年度财政赤字最高达252亿美元。

美国的钱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印钱。

500

来源:资料来源:刘建江,《美国贸易逆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正所谓,祸不单行。进入1960年代,随着美国制造业向日本、欧洲等地转移,美国的贸易逆差也越来越大。

钱又不够了?继续印。

美元越印越多,再加上戴高乐的“釜底抽金”,美元的超发远远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储备。

眼看美元和黄金就要挂不住钩了。

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但是,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没有改变,美元依旧是国际储备货币。

国际贸易中,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还是用美元结算,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美元的价值,美元甚至被称为“石油美元”。

500

事实上,此时的美元已经摆脱了黄金储备的约束,正式成为“无锚”货币。美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按需”印钞。

不论美国用白纸印出多少美元,全球其他国家都得把这些白纸,当成等价的黄金。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时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当着十国集团的面,说出了那句充满傲慢的名言: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全球)的麻烦。”

但是,只要美元还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就继续受到“特里芬悖论”的诅咒。美国依然承担着,向全球输出美元同时又要从全球回收美元的责任。

如果只输出,不回收,美元的币值迟早会崩盘,迟早会变成一张废纸。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的方式,就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国,疯狂花美元购买全球商品。

而为了回收美元,美国以自己的军事和科技实力背书,让全球资本购买美国国债、股票等金融资产。

可以说,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真正的锚定物,并不是石油,而是美国的金融资产。其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美债和美股。

然而,让美国伤心的是,当年戴高乐开着军舰兑换黄金的“惨案”,再次发生了:

2024年10月以来,各国央行纷纷抛售美债。其中,美国海外三大债权国,日本、中国、英国,都在抛售名单中。

500

更让美国伤心的是,2025年以来,全球资本也在纷纷放弃买入美股科技七巨头。

美股科技七巨头,是美国股市的风向标。美股七巨头股价下跌,直接影响了美元的回流。

各国抛售美债、美股,如同是当年戴高乐用军舰运走美国的黄金。都是在挖美元锚定物的墙角。

此时此刻的美国,暴跳如雷,也就不足为奇了。

尴尬的是,美国不能承认自己的金融资产吸引力不行了。美国只能疯狂挥舞关税大棒,只能把锅甩给全球,说全球各国给美国带来了贸易逆差,全球各国把美国当成了全球唯一的冤大头。

更更让美国难受的是,美股七巨头吸引力下降之时,港股七巨头的吸引力却在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港股上涨的力量中,并非全是国际资本。也有大量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市场定价权。比如港股七巨头占比近60%的港股科技ETF(513020)今年以来涨幅一度超过48%,成为南下资金扫货的重点目标。

500

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17。个股展示仅供分析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经净流入6044.61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并已超过2022年、2023年的全年净买入额。

一定程度上,内地投资者,也为美国总统的这次怒火,添了一把柴。

问题又来了,港股科技七巨头,怎么就抢了美股科技七巨头的风头?

 02 美股消,港股长

从特朗普新的任期以来,一直到25年4月2日美国亮出关税大棒,港股科技企业,一直都在对外展现自己非凡的“吸金”能力,股价噌噌上涨。

500

与此同时,美股七巨头却全军覆没,噌噌下跌。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5年3月,港股科技七巨头(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的总市值较年初上涨超过44%,美股科技七巨头(苹果、微软、亚马逊、特斯拉、Meta、英伟达、谷歌)的市值下滑约14.48%。

美股、港股七巨头的市值差距逐步缩小。

港股七巨头中,涨幅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里巴巴。年初,其市值为1.57万亿港元,3月份已增长到2.72万亿港元,涨幅超过73%。

阿里之所以疯狂上涨,原因不难理解,阿里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6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并且,阿里出了自研了通用型大模型通义千问,还“撒网式”投资了智谱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垂类大模型,以及商汤科技、寒武纪、旷视科技等AI供应链企业。

500

投资人投阿里,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阿里以及国内科技企业的AI和技术创新。

说到这,估计有人会不服气,会认为美国的元宇宙、OpenAI比国内发展得更早,如果投资人看重前沿科技,似乎更应该投资美股科技企业。似乎美股科技巨头涨幅应该超过港股。

按理来说,应该如此。

但是,投资人更看好哪一个国家科技企业,不只是看哪个国家先做出领先的科技产品,更加看重这个国家的科技产业环境。

目前来看,美国的科技产业环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恶化。最直观的证据就是,美国正在变得越来越“闭关锁国”,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美国科技企业的发展。

过去的美国,特别开放,会用尽一切手段搜罗全球的科技人才。

比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喷气式飞机、核物理、火箭技术等方面在全球遥遥领先。美国认为这些技术可以让美国“伟大”起来。二战后期,美国就向德国派遣了大量情报人员,为美国带回了1600多名技术人才。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500

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就顺利进入NASA,领导了土星5号火箭的研发。正是这一火箭,将人类首次送上月球。

按照普世价值观,应该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能。但是,过去的美国,为了发展科技,根本不在乎技术人才的意识形态和品德,只要有能力就重用。

当时,美国对自己的制度很自信,相信所有的“技术移民”一定会爱上美国。

1952年,美国通过移民法,将技术移民正式制度化。同时,美国也鼓励计算机、生物、信息技术等专业留学生留在美国效力。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又广泛吸纳全球人才,甚至包括敌对阵营——苏联的技术人才。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美国的这种对技术人才的开放态度,让美国的科技创新一度遥遥领先。美股科技七巨头,一度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科技的风向标。

但是,美国近些年对技术人才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了,尤其是对于华裔科学家,特别不友好。

500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报告,自从2018年美国开展“中国行动计划”之后,大量华裔科学家被起诉调查,导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增加了75%,其中2/3回到了中国。

不仅美国的波音、洛马等军工企业因华裔工程师减少而面临技术瓶颈,华裔科学家流失,也让美国半导体、AI领域技术能力不断缩水。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AI产品DeepSeek迅速赶超美国的OpenAI。这也是各方资本看好港股科技七巨头的重要原因。

和美国相对应的是,中国国内的科技产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

中国已经和161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且,不断扩大科研数据、经费、设施的开放共享。

500

中国也在不提升外籍人才的待遇。外籍人才以及配偶、子女,也可以申请永久留居和2—5年多次往返签证。

当下中国的开放程度,比现在的美国,更像过去的美国。

另外,中国的科技企业,也越来越像美国的科技企业了。更直白点说,二者的市场重合度越来越高了。

中美科技企业,都是在各自政府扶持下,以自己本土为大本营,壮大起来。然后,不断走向全球市场。

美国科技企业的大致路线是从欧美,走到亚洲。中国科技企业,从亚洲走向欧美。

这些年,双方的版图摩擦,越来越严重了。中国智能手机、电动车、海外版拼多多temu等等中国科技企业,都已经进入美国的腹地。

500

即便美国动用芯片法案、通胀法案和长臂执法,也没能阻止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步伐。

杀不死我的,最终让我更强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手机和海外版抖音tiktok。

更让人欣慰的是,港股科技ETF(513020)为代表的这类产品,让千千万万内地普通投资人一起参与了这场科技产业竞争,该产品今年以来份额增加超129%,内地投资者的热情可见一斑。

目前A股上市的跟踪港股的ETF有上百只,整体规模超过3600亿元,其中明确投向港股科技相关ETF的资金有2300多亿元。

从官方到民间,国内各方力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翻雪山、过草地。

所以,港股科技七巨头市值的上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业绩好看,更是因为他们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托举。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港股?

 03 为什么是港股

前面提到,25年年初到3月,港股市值增速最猛、也是最让美股羡慕的科技企业就是,阿里巴巴。

鲜为人知的是,港股曾经因为不够开放、不懂科技,而错过了阿里巴巴。

故事发生在2013年。当时,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不过,阿里提出了两个条件:

一是,同股不同权,马云等核心创始人虽然占股很少,但是要掌握绝对的投票权;

第二,管理层阿里说了算,港交所要允许马云等核心创始人直接提名董事会成员,而不是根据占股比例分配董事会席位。

阿里提出的这俩要求,听起来似乎有点蛮不讲理、得寸进尺。

当时,香港证券和投资圈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大家既不同意阿里的第一个条件,也无法接受第二个条件。

500

“是阿里错失了香港,不是香港错失了阿里。”被港交所拒绝的马云,丢下一句让香港方面顺耳的漂亮话,转身登上纽交所。

2014年,阿里在美股一上市,当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事件,羡煞了全球所有交易所。其中,最心痛的就是港股。

时任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将错过阿里视为自己的终身遗憾。

500

而作为港交所历史上,最有见识、最有抱负、最愿折腾的掌门人,李小加深知,阿里之所以提出来那两大条件,并不是出于傲慢,而是出于无奈。并且,阿里的无奈,也是国内乃至全球所有科技企业的无奈。

阿里巴巴这样前沿的科技企业,很多都没有走完整个产品周期,盈利模式也在摸索中。同时,科技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用来技术研发,还需要天量资金“烧钱”和同行拼速度。

过去,不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很传统,都要求上市企业要保证过去三年持续实现盈利。阿里这样的科技公司,往往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

为了在投资机构拿到一轮轮融资,科技公司创始团队的股份,就会被稀释得越来越少。但是,创始团队如果失去话语权,又不能保证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阿里这样的科技企业,既需要上市融资,但是也希望交易所能体谅自己的无奈,满足自己的条件。

对交易所来说,每一支股票,就是货架上的一款商品。所有交易所,都希望自己货架上摆满阿里这样热销的商品。

在错过阿里之后,为了不再错过其他的科技企业,时任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决定,为港交所改一改命。

如今的港交所,科技企业云集,让美股羡慕。但十几年前的港交所,几乎没有科技企业的身影。

说一组数字,就一目了然了。当时,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占到总市值的59%,纽交所达到44%,港交所一直没有超过3%。

当时的香港股市和现实的香港一样,都是李家的城,都是地产和金融的城。

过去二十多年,由于产业固化,香港经济增速极其缓慢。也有人称之为“香港失去的20年”。

当很多人还在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名头倍感自豪时,李小加却大胆指出:“香港是一个小市场,以旧经济为主导”,“是一个夹缝中的市场”,“一个稍不努力就会被边缘化的市场”……

500

为了拯救港股,李小加开出了一剂猛药:在内地证券市场完全开放之前,让港交所快速接纳内地科技企业。港股要做内地股市的先锋军。

时间,就是金钱。

就在错失阿里的2014年,李小加大力推动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的双向开放。11月,推出“沪港通”,鼓励两地投资人通过本地证券机构买卖对方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股票。两年后,李小加又打通了“深港通”。

前面提到的港股科技ETF(513020),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与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

更重要的是,经过漫长的4年拉锯战,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终于颁布新规。允许科技企业同股不同权,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上市。同时,还允许英美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来港二次上市。

感受到港交所的诚意,小米、美团、映客等科技企业纷纷来到香港。2个月时间,港交所就吸引了101家内地的科技企业。

2018全年,港交所以218家上市公司、2880亿港元的融资额成为全球IPO市场无可争议的双料霸主。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也回来了。这一年,港交所集资总额达3142亿港元,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500

此后,网易、京东等中概股也纷纷从美股来到港股上市。

此时,港交所的优势,得以更大地释放:

对于科技企业,港交所解除了制度限制,允许企业同股不同权。

在融资渠道方面,对外,港股拥有国际化融资渠道;对内,港股联通内地,内地投资人可以通过港股科技ETF,投资国内的科技企业。

随着科技企业扎堆港股,港股聚集了从互联网到硬科技的完整产业链。从港股科技ETF(513020)的行业分布也能看出,既有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半导体,又有叱咤全球的造车新势力,还有前景广阔的生物医药,集齐了硬科技的方方面面。

随着产业链完善,产业协同效应也越来越强。比如比亚迪和中芯国际,二者是合作伙伴,同时也都是港股七巨头企业,任何一家技术创新,都会提升二者的融资能力和新技术落地的速度。

如今的港股,越来越像曾经的、自信而开放的美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资本。

只是,对于美国来说,这并不算好事。甚至成为了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理由之一。

 尾声

客观来说,全球投资者都是聪明人,大家天生厌恶风险。

当各国央行抛售美债、当美股吸引力下降,美元锚定的金融资产价值就下滑了,美国的特里芬悖论难题就加剧了。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投资者,一定会在美元之外寻找风险更低的资产配置方式,比如买入港股,买黄金等。这两年,中国增发国债,港股科技企业业绩增长,也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投资者。

黄金基金ETF(518800)规模持续创新高

500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17。基金规模变化波动,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

国内外投资者做多中国资产的各种行为,虽然会受到美国大棒的影响。但是,民心似水,即便强大如美国,也不能改变水流的趋势。

500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美股就是港股的一面镜子,过去,美股科技七巨头长期主导美国资本市场,甚至影响全球投资风向。

如今,港股正通过“中国版科技七巨头”复制这一路径。科技企业不仅是港股增长的引擎,更是重塑中国科技在全球竞争力的核心。

从港交所易骨洗髓式的制度改革,到港股与国内外市场深度打通,再到港股科技七巨头亮眼的财报,港股正在依托国内科技创新力量实现自己的蜕变。国内的证券市场,也摸着港股这块石头,一步步走向成熟:

2018年,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对科技企业不再要求其盈利能力。

2019年,内地证券交易市场在“同股不同权”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诞生了A股首家具有“特别表决权”的企业。

500

2023年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简单来说,内地的股市,越来越像港股了。

我们相信,类似港股科技ETF(513020)这样联通内地和港股的基金,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更多的内地普通投资者,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到香港和内地崛起的过程,这既是分享红利的机遇,也是见证中国科技和人民币全球化的窗口。

2025年年初以来,大洋两岸股市的数据证明,全球投资人正在帮助美国解决美元特里芬悖论的难题,只不过,解决难题的方式,并不是美国所希望的那样。

因为,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把目光放在了美元之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