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郡“问古”——走进行唐县故郡考古现场

  7月1日,早晨7时的阳光已经有点儿烤人了。在行唐县故郡遗址,考古队员田红娟蹲在探方里,小心地用手铲“刮面”。

  “‘刮面’其实就是用手铲将探方里的土面刮平,每一铲要薄、要匀,同时观察土质土色变化。”田红娟说,“刮面”是进入田野考古的“第一课”。

500

故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拍摄)。

500

考古队员烈日照射的探方里用手铲“刮面”(无人机拍摄)。 

500

考古队员烈日照射的探方里用手铲“刮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故郡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张春长说,考古发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从勘查确定发掘区,到发掘文物、采集文物信息,再到最后的发掘区回填及资料整理,整个过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要耗费体力和脑力,还要有非同一般的细心和耐心。“刮面”对考古队员来说,仅仅是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

500

发掘现场远离水源,工作人员只能用小推车把水一桶一桶运过来。 

500

部分墓坑比较深,队员们需要不停地上上下下。

500

夏季,墓坑内的温度常常会达到或超过40摄氏度,工作服和里面的衬衣经常处在完全湿透的状态。


  自2015年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和行唐县文保所联合对故郡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目前,已发掘城壕1道、房址1处、陶窑5座、水井70眼、灰坑528座、墓葬77座、车马殉牲坑8座,探出墓葬等重要遗迹450多处。在这些遗迹中,出土金、铜、玉、陶、贝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组),豪奢车队更是先秦车马殉牲制度的珍稀标本。

500

考古队的工作餐非常简单,野菜常伴其中。

500

烈日下工作的考古队员们需要不停地补水。

  近5年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付出了极大的辛苦。“我们的工作时间是起早贪黑跟着太阳转。”张春长说,考古工地工作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调整,近期的工作时间是6时至10时和16时至20时。

  盛夏时节,考古队员们要忍受烈日曝晒和热浪侵袭。“不停地出汗,每天都得喝藿香正气水预防中暑。”考古队员田红贤说,“第一次野外作业看别人都戴着帽子,身上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两只眼睛,还觉得大热天这种装束很奇怪。但三天以后我就理解了。”因为仅过了三天,她的胳膊就被晒红了,一摸就疼。

  “晴时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不了苦,考不了古。”张春长说,这就是田野考古的工作状态。除了高温,让人更难受的还有蚊虫。夏天蚊子嗡嗡地乱飞,喷花露水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500

实验室内,张春长(左二)与考古队员一起对文物进行保护发掘。

500

实验室内,张春长对文物进行保护发掘。

500

实验室内,考古队员正在对出土的奢华车厢进行保护和修复。

500

夕阳下,考古队员们用洛阳铲探查地下遗址情况,确定发掘区域。

  除了身体的劳累,考古人心里还有一份愧疚——孩子成长、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他们却常常不能陪伴左右。故郡考古队里的95后文物修复师胡越,三个月才回一次家,最长的一次半年多才回去。

500

考古队员为出土文物拍照建档。

500

文物修复需要十分精心。

500

95后的胡越正在修复文物。

500

考古队员对文物进行测量绘图。

500

白天的工作结束,晚上队员们还要对一天的发掘情况进行整理记录。

  目前,故郡遗址确定遗址墓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体可认定属于鲜虞、早期中山国等北方族群的贵族墓地,为研究北方族群华夏化进程提供了实证。2018年年初,行唐故郡遗址成功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考古,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队员们的耐心和责任心。”张春长说,每每看到这些“灰头土脸”的队员们,他打心眼里心疼,同时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用手铲碰触一个消失的世界,努力寻找历史的真实面目。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