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也有学伴,怎么在中国就成了女伴?

学伴:不是自卑也没有自作多情

首先我想反驳一下:为留学生找学伴是自作多情的说法,

学伴的英文是study pal, pal在英文里是一个很随意很友好的词,很像伙伴,小伙伴,你经常能听到人说:hey pal 直接用来打招呼。

其实对于留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是本土学校为了帮助留学生提高适应力而设置的一个存在

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culture shock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再加上不是每个留学生都拥有很好的social skills,所以有一个友好的本地人帮助你更好的融入当地额文化生活,也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关心。

所以,学伴本身并没有问题,也不是中国原创的特色产品。

我上学也有过study pal, 也是学校为我sign的。

那个project 叫:language pal 语言伙伴,

我们这种母语非英语的有兴趣都可以报名,然后对于Language pal志愿者的招募,也是完全自愿,重点会从一些语言学院或者communication学院招,学生出于兴趣加入到项目中。

不是说参与来的学生完全没有某种目的,只是学校是不会帮你特别安排任何这种场景的,因为这个选派的都是随机的,而且性别是不在挑选机制里的

我的Language pal就是一个女的,那会儿我还申请了两次才申到,因为之前的都满了,一个月之后收到学校的邮件说有名额了,然后给了我那位同学的邮箱,我们联系留了whatsapp,然后自己联系时间地点约喝咖啡聊天。

我那个Language pal 叫Becky,我们在咖啡见面,各自买的各自的咖啡,两人蜷缩在沙发上说话,她问我说香港和中国大陆是不是差别很大,我说恩是蛮不同的。

她说,她的香港室友A,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然后她对大陆的了解基本是从她那里知道的,我们也聊开了,然后她问了我很多问题,问是不是大陆人爱吃奇怪的动物,是不是有和多人喜欢去香港找糖爸,大陆人是不是很不喜欢香港人。

她认认真真小心翼翼地问我这些问题,我一点都不生气,而且觉得特别好笑。

我说:是是是,只怪我们那儿地方太大,什么鸟都有。不喜欢香港人?你这误会可大了,我们怎么会不喜欢香港人呢,香港可是个香饽饽,我们嘴上啐得厉害,也是打心里太喜爱。我们这一代谁不是看TVB长大的,香港刚回归那几年的纪念日,我那时候懂什么啊,每年只知道看着电视里的国旗哭得稀里哗啦,知道香港是我的同父异母的小兄弟,如今总算回来一定要瞧仔细咯,每天看着大姨家的香港夜景图发呆。

之后我们几乎保持一周一见,

直到有一次她邀请我去她家一起吃饭,做Potluck百家宴,一人一个菜。(左边那个煎饼就是我的,还有那个土豆丝也是我做的!)

500

那晚那个香港室友也在,她打扮精致,然后很social的跟大家打招呼,知道我是哪儿的,对我有种心照不宣的冷漠。

我一点都不意外,Becky看出什么,偷偷跟我说让我别介意,我嘴里含着煎饼小手一挥,not at all,一点都不,我没事儿的,她还不认识我而已,要是她多接触我一点,会太喜欢我的。

我也算有一点街头智慧,脸皮也挺厚的,这种高冷范其实还蛮容易搞定的,

我拿着我做的鸡蛋煎饼过去, 我说:你的炒饭很好吃啊,你要不要试试我的煎饼。

看到我拿到手边了,她也不好意思不吃,我又拿起花生酱傻傻甜甜地说:加点这个吧,很肥很好吃。

然后我发挥记者天性开始甩问题,而且一点都不刻意回避我们之间的不同,比如,诶你们那边是这样吗,我们这边如何如何的。

然后Becky也加入进来开始狂吹我,说我如何厉害什么的,她特想表示我是如何跟其他人不同的。

那晚的百家宴,我们居然是留到最后的,聊到大半夜还看恐怖电影,我闭着眼睛搂着“两姐们”说不怕不怕。

后来Becky很多次跟我说,很谢谢我,觉得我跟很多中国人不一样,她改变了很多对中国的偏见。

包括她的室友A,我们成了朋友,她也因为我用起了微信,我给她发红包的时候开心得要命。

煽动大学变味的学伴:学校没有平等看待本体学生和留学生

说这个故事,是想说:不要以偏概全,做得不妥的事情,不代表事情本身是错误的。

煽动大学的这个学伴概念我觉得跟其他国家对留学生的政策一样,是为了让外国人更加觉得受欢迎,

而且其实这种学伴的概念在中国比在其他放更有必要,因为我们对外国人的接受程度远远还不够高,很多国人的害羞和语言障碍,让外国人在这里的融入难度是很高的。

只是为什么到了山东大学,这个学伴就成了自卑或者自作多情呢?

因为官僚作风和中国的饭局文化,

留学交友原本是属于非常私人的事情,要上升到“配给制”就很奇怪了,

在整个事件里,学校没有平等看待外国留学生和本地中国学生,而是把留学生当成了一个需要及其特殊需要特别对待的来宾,

同学和老师之前本来就有一种权利关系的不平等,当交友变成一种面子的任务,即便是自愿,也充满了对这个任务的荣誉感,说是自愿,但本身行动的提出并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的感觉。

这个里面的多了一点强制,或者说不必要的好心,

我的学伴都是自愿申请的,首先是我自己提出我需要,志愿者也是自愿报名要参加,学校的参与只在于帮我们匹配到这个人,置于要吃饭要干嘛我们都自己解决。不存在还安排活动还有报销之类的,因为一涉及到金钱,这个友谊和陪伴显得不够纯粹,更像是一个“安排”。

另外一个官僚特征就是饭局,

看看事件的那张照片,哪里像任何一个学习交流,与其说是学伴,看起来更像是给男生配的“女伴”,

500

中国式饭局五要素里其中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女伴,这种赤裸裸的女性物化听起来,女性跟那桌上的菜一样要任人鱼肉。

另外一方面来说,你可以说煽动大学太负责任,从学习到生活真的是方方面面,为了招募更多合适人选加一些strings, 比如匹配“心仪”的学伴,还把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也作为选项。

这太不学术了,

其实留学生过来,和当地男女恋爱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是很私人的事情,而且跟学术没关系,你一个大学抱着学术的目的,搞一些男女异性交友的活动,还美其名曰“学伴”,挂羊头卖狗肉似的。

大学又不是婚恋介绍中心,

看来大学本身对于交流误会也挺大的,才会把学术的文化交流变成带有性趣味的文化之旅。

但,最重要的是,

这次煽动大学把学伴做得这样“性”致盎然不代表学伴是个自卑的体现。

就如我的学伴Becky通过我听到了关于中国另一方的观点,并且我也通过她改变了那个香港室友对我的偏见。

老土一点,

真正的学伴就是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并且很多留学生都惠及这一政策,不能因为有一家搞得变味,就否定学伴本身的价值。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