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外衣下,真实的袁隆平做过哪些贡献?(上)

昨天看了央媒采访袁隆平先生的报道,有了一些感慨,发到网上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索性咱们就正面的把这件事捋一下,毕竟我个人觉得部分媒体的报道确实有些过分,对于公众的认知其实有很大的误导。虽然我个人也比较敬重袁老先生,但越是敬重越不希望把他过于神化。

要知道纸毕竟包不住火,当公众越来越了解这个领域的真实情况,今日的吹捧很可能成为有心人攻击我们的手段。所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袁隆平,是有必要的。因为我知道,即便剥去神化的外衣,他的贡献也远超全国绝大部分人,这是不容抹杀的功绩。

1、袁隆平是不是杂交水稻之父?

如果提及袁老先生,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想必是“杂交水稻之父”,很多媒体也在宣传他首创了水稻的三系杂交法。这种观点甚至出现在一些国字头官媒,袁老先生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500

但是,水稻的三系杂交法真得是袁隆平首创么?虽然我也很希望是他首创,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按照文献检索,袁老先生首次确切提出关于水稻三系杂交的理论是在1966年2月28日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500

而1966年在水稻育种领域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在1958年,日本学者已经培育出了水稻的三系杂交法最核心的不育系,到了1966年已经开始三系杂交法的配套工作,1968年配套完成。而在全球范围内同时期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杂交水稻有十来个品种。至于理论工作更是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便已成型,相较袁老先生文章的发表,至少早了近20年。

同时,袁隆平先生三系杂交法中的不育系来自于当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先生在海南省南红农场发现的“野败”不育株,具体发现时间应该是1970年。而且从野败不育株培育出不育系,要更晚一些,因为70年的时候虽然发现了,但是没有培育成功。

直到1972年颜龙安先生(现院士)把“野败”培育成了“二九矮1号”不育系,袁隆平先生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终于完成了三分之二。至于最后三分之一,由张先程先生(已故)在1973年培育出来的强恢复系 IR24 补全。至此,袁隆平先生的三系杂交水稻才算是配套完成。所以说,在时间点上,袁隆平先生的三系杂交水稻建立远远落后于国际进度。

这里还需要提一个人,时任南红农场技术员的冯克珊先生,其实他也是当年“野败”的发现人,甚至可能是第一发现人,但后来关于他的报道寥寥无几。当然,他和颜龙安、张先程两位大佬并不一样,当年野败系杂交稻有几十个课题组一起做,袁老先生是发起者,颜老先生和张老先生等人属于合作,冯老先生的级数相对较低而且还不是嫡系,少有提及虽然不妥,但也没办法。

500

所以说,如果我们讲袁隆平老先生是“杂交水稻之父”,其实并不准确。那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头,袁老先生是否更加合适呢?其实也有不妥。因为在袁老先生提出水稻的袁氏不育系概念的前一年,云南农大的李诤友先生已经找到了天然杂交不育株。且在李必湖先生发现“野败”的前一年,也就是1969年完成了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工作。

其实,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三系及其衍生的杂交法,单论杂交水稻,我国最早育成杂交水稻的应该是首任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在宣传袁老先生是杂交水稻之父以前,丁老先生曾经小范围内享有这个荣誉,他育成的“千粒穗”系水稻,在当年世界上也算小有轰动。

500

所以说,当年国际国内的杂交水稻培育工作其实非常广泛,袁老先生并不算先驱,但他发起的野败三系杂交水稻培育工作,是不容置疑的贡献。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别的国家在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杂交水稻,他们是不是种了呢?其实很多国家都有种植杂交水稻,但早年间都没有我国推广力度大,除了部分国家对于杂交水稻需求并不紧迫之外,当年大部分杂交水稻品种在稳产等方面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当然,我国是例外,可惜例外的并非袁老先生一系,而是另有其人。

2、没有袁隆平,我们会不会挨饿?

每次一讲关于袁老先生的东西,都会有网友说是袁老先生把人喂太饱了。但是,袁老先生及其团队研发的三系杂交水稻,真的在我国粮食领域举足轻重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种质资源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粮食产量跳跃式提升还依赖化肥和农药,其中化肥是重中之重。

如果单以杂交水稻排名,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面积(并非当年种植面积)的前十名分别是:汕优63、汕优64、威优64、冈优22、汕优2号、汕优6号、Ⅱ优838、威优6号、D优63、汕优10号。在这十个品种之中,威优64和袁老先生有直接关系(这个品种其实还有故事,有机会再讲),威优6号和袁老先生有间接关系,83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分别为17796万亩和9701万亩。而第一位的汕优63推广面积为93963万亩,仅此一项便远超袁系杂交水稻。

况且,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在我国种植面积实际上是各占半壁江山,进一步讲水稻作为主粮又只占粮食总产量的一部分。我们以2017年为例,稻谷产量是21267.59万吨,而总粮食产量是66160.72万吨。

大家折算一下,袁系杂交水稻能占总粮食产量的多大百分比?退一步讲,如果没有袁老先生,我们现在真的吃不上饭吗?

500

回头咱们再说说为什么袁系杂交稻推广比较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刚才也说了,早年间袁老先生的杂交水稻并不能做到稳产,特别是大力推广过的两优0293。它对稻瘟病高敏感,有多敏感呢?曾经造成涵盖6个市的减产、绝收。

500

注意一点,这里减产、绝收的问题要把袁老先生摘一些出来,虽然育种的是袁老先生,但真正把两优0293推广到地方的是他儿子。在减产绝收的问题上,袁老先生固然有责任,但不是全责。而且,袁系杂交稻的减产绝收问题并非个例,这是早期杂交水稻的普遍问题。


虽然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所以先写到这里,未完待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