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用鸳鸯阵,戚继光海上平倭寇用什么冷兵器高招?
嘉靖年间的倭寇中混杂有大量的日本浪人武士,他们的个人战斗力颇强,一般的明军士兵难以对抗。戚继光剿灭倭寇时,陆上战斗中往往用鸳鸯阵小分队战术对抗,在海上遭遇战中他还另有一套战术战法。
戚继光对抗倭寇的第一招就是直接冲撞,这种战术适用于纯种倭寇(也就是真倭),他们往往是倭寇大军中的冲锋陷阵的骨干,但火力和船只坚固程度远远不及明军。真倭的的船只到了16世纪也大多是由木片拼装而成,全船用铁片连接在一起,整艘船连铁钉都没有(假倭中的王直等人有能和明军水师对抗的福船),遇到明军中广船、福船只能躲避。真倭的船只还没有火炮,即使到了丰臣秀吉时代,日本水上力量的主要打击手段依旧是火枪射击。因此戚继光要求遇到真倭船只时“斗船力而不斗人力”,像碾死蟑螂一样碾碎他们的小船。
如果和倭寇进入了近身搏斗阶段,戚继光还给倭寇准备了标枪、藤牌和腰刀三件套。船上战斗不同于陆地,长枪大戟在狭小空间内施展不开,由于海上天气原因,有时候弓箭也成了摆设,所以明军从开国时就把标枪当成是水上战斗的必需品。明军的制式标枪有两种,一种是水陆两用型,这种标枪重4两,柄长7尺(明代一尺是31厘米),首径6分,尾径2、3分,头重尾轻、前粗后细,穿透力很强;一种是水师专用的重型标枪(又名犁头标),它头重两斤,需要水师士兵在桅杆顶部、尾楼等船只制高点使用,可以轻易贯穿倭寇战船的甲板,让倭寇战船出现“测漏”事故。
普通明军水师的一艘福船只装备200-300枝镖枪,而戚继光则把“火力标准”提高到每艘1500枝镖枪,他还要求所有参加水上战斗的人员都必须掌握投掷标枪技巧。在海上对射阶段,明军可以在10到20丈的距离投射标枪,而倭寇的弓箭射击是“长弓重矢,抵近而发”,在射程上并不对明军标枪构成优势,在穿透力上更是远远不如。
配合标枪一起使用的就是藤牌,毕竟对面的倭寇手中也有弓箭甚至火枪使用,标枪手们必须要在战斗的同时保护自己。藤牌是福建明军的特产,内部用大藤为骨架,外部藤篾缠联而成。它防御不了火枪子弹,对弓箭等武器的防御很给力,而火枪在真倭中也是非常稀有的武器(同时期的日本西南大名们都只能一次百十个、扣扣索索地向王直等人购买火枪),重量较轻、在南方很容易补充原材料,因此在戚继光军中,藤牌比圆牌(较重)、燕尾牌(白杨木和松木为材料,在南方难以补充)更受欢迎。
在冷兵器对决中,戚家军士兵先是投出标枪,然后一手藤牌一手腰刀逼近敌人。戚继光不但用“背起用平削刀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等口诀指点士兵,后来还普及了敌人都难以掌握的刀法(《隐流之目录》在嘉靖四十年被戚继光缴获,他改进后教授全军)。有了这么多的套路,海上的倭寇也成了戚家军士兵眼中会走路的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