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新能业绩“过山车”连年大降:应收账款飙升坏账走高,现金流沦负
《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王璐
近期,持续冲刺创业板的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航新能)迎来了好消息,证监会同意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不出意外的话,首航新能即将于近期登陆资本市场。首航新能的上市周期颇显漫长,公司早在2022年6月16日就提交了招股书,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2023年3月31日首发上会获得通过。换言之从首发过会到近期注册获得通过,整整等待了近2年。
天眼查显示,首航新能成立于2013年6月。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为工商业用户、家庭用户及地面电站等提供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设备,核心产品涵盖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及光伏系统配件等。
2023年至今业绩持续承压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8.26亿元、44.57亿元、37.43亿元和14.6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8.49亿元、3.41亿元和1.31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3.34%、35.40%、31.52%和34.87%。
不难看出,首航新能期内营收和净利润呈现“过山车”走势,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翻倍飙升后,2023年又迅速下降。
公司对此解释,主要销售区域为欧洲等境外地区,主要产品为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及储能电池等。2022年度,由于乌克兰危机给欧洲带来的能源供给冲击叠加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的电力价格上涨较为明显,欧洲主要国家客户对电力价格经济性的考虑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拉动了国内具有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相关产品出口。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趋缓,欧洲天然气供应量、储存量逐渐回升,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有所下降,使得居民及工商业储能市场需求有所放缓,公司2023年度及2024年1-6月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较2022年度有所回落。
这一欠佳趋势仍在继续。202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6亿元,同比下降32.30%;实现利润总额2.34亿元,同比下降50.5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亿元,同比下降47.1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1亿元,同比下降45.84%,主要原因系2023年上半年整体市场需求仍延续2022年趋势,公司收入规模较大。
公司预测2024年度营业收入为27.13亿元,较2023年度同比下降27.53%;预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6亿元,较2023年度同比下降23.03%,主要原因系:1、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趋缓,欧洲光伏、储能市场需求回落,公司2024年境外收入较2023年度有所下降;2、公司主动控制与毛利率较低的客户的交易规模,该年度境内收入规模整体下降但利润水平回升;3、2024年第四季度,由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下降,公司预计产生较大金额汇兑损失。
首航新能的外销依赖症所带来的风险直接体现在数据上。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较高,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15.6亿元、39.93亿元、28.23亿元和12.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01%、89.61%、75.57%和83.19%。公司汇兑损益的金额分别为2881.25万元、-4125.35万元、-6610.38万元和989.77万元,占当期营业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2.77%、-4.17%、-17.03%和6.77%。
有市场人士指出,首航新能未上市就业绩大幅变脸,显然将令投资者存疑。此外,公司的外销依赖症在当前可能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短时期似乎公司也无法迅速调整经营结构,然而,公司还是需要有应对之策,否则只会更加被动。
即便2025年才刚前两个月,但首航新能也提前做了业绩预测,同样是继续下跌。
招股书显示,公司2025年业绩及未来业绩受市场及产品发展趋势、境外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政策、毛利率和费用率等因素影响,如公司下游市场需求放缓,海外对国内新能源行业出海政策恶化、毛利率下滑和费用率上升等,2025年及未来业绩存在进一步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以公司2024年盈利预测的营业收入27.13亿元分别下降15%、30%进行敏感性测算,公司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06亿元、19亿元;在主要财务指标均采取谨慎性假设的基础上(测算选取毛利率低于报告期各期主营业务毛利率),公司经测算的202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5亿元、1.19亿元。
应收账款飙升坏账走高,现金流沦负
不仅如此,首航新能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也越来越高。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18亿元、9.94亿元、12.24亿元和13.28亿元,占各期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8.10%、20.00%、24.91%和27.98%。同时,应收账款净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2.88%、22.29%、32.70%和90.41%。

另外,各期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2927.43万元、5820.12万元、8561.12万元和9007.24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6.36次、5.95次、3.17次和1.08次,弱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的8.79次、8.80次、7.62次和2.74次。
公司表示。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主要系随着境内业务规模较期初增长,相关客户账期较长。如未来公司境内客户收入进一步增加,或境外光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及计提的坏账准备可能持续扩大,进而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如客户未能及时回款,则会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首航新能的现金流已经很不乐观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19亿元、11.10亿元、-5.62亿元和-2.8亿元。公司介绍,2023年度及2024年1-6月,由于受到境外需求放缓及信用期较长的内销收入增幅较大影响,营业收入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所下降,同时因备货及日常经营固定支出较高,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资金压力之下,公司短期借款迅速飙升,期内分别为9835.93万元、0万元、2.57亿元和6.25亿元。
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6月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52亿元、12.67亿元、12.39亿元和9.4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2.52%、30.17%、31.84%和25.17%,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626.50万元、1330.16万元、1891.33万元和1382.76万元。
总体来看,首航新能业绩承压显著,且应收账款坏账也越来越高,资金情况也不容乐观,多维度艰难处境之下,公司即便挂牌上市,但风险也如影随形。(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