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穷”凶极恶:二战日本军官为何选择带着家传宝刀上战场?
编者按:日本二战军刀,作为日本侵略战争的象征之一,一直拥有很强的关注度。而日本军刀,国内因为战争缴获,存量也不少。但关于二战日本军刀,也有相当多的传说与误导。比如有说法。比如什么缴获了不少日本军官祖传宝刀,甚至有天皇御赐宝刀。那些老鬼子的后代想用上亿元回购,收藏者都没有答应之类。总之,二战日本军刀价格不菲,甚至可以卖到天价,是很多人的共同认识。那么,对于一款在二战时期生产了几十万把乃至更多的制式冷兵器,二战日本军刀那么值钱吗?
我们先来说一下,很多新闻喜欢提及的所谓,日本天皇御赐宝刀。其实,日本天皇御赐刀,说的是刀刃,而不包括刀装。即日本御赐刀只提供刀刃装在白鞘里,外装是持有人自己,拿刀条按当时制式条例选配。图为日本陆大毕业生前6名获得御赐军刀被称为“军刀组”
传统日本刀刃与装具组合是目钉结构。我们看下日本刀刃
红圈标注的是铁茎上的目钉穴:一根被称为目钉的竹钉,通过木刀柄与对应铁茎上的目钉穴,把刀刃与刀装连接起来,这样便于拆卸保养。这个安装方法一般叫套筒式目钉法:起源于青铜时代的贴片式目钉法,来源自萨珊波斯时代的直刃刀,传到中国后,部分唐刀采用这样的结构。
目钉固定法从中国唐代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约在日本平安-镰仓时期固定下来这才有了日本刀现在的样子。因为组装的结构不同,在收藏界中国刀和日本刀评比标准也是不同的,中国古董刀收藏讲究原刀、原装、原铆、原配。日本刀刃和刀装是两码事,所以不存在什么原装问题。一把日本刀刃通常会有很多刀装,配合不同的场合使用。日本刀的流传和中国刀的流传体系也是不一样的。日本刀通常是作为武士家族荣誉精心保养传承下来。中国古刀之所以能流传下来,除了皇室宫廷刀有所谓的荣誉感外,民间流传下来的古刀剑多半是因为持续使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保存下来的多数中国刀剑状况堪忧的。图为晋绥军区大青山骑兵部队使用的马刀,最上面的明显是沿用下来的清代刀,因为使用过度导致刀体变形,俗称砍耷拉头。
二战日本陆海军在强调巨舰大炮武力至上的观念同时,坚持一贯的军刀重视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坚持刀剑装备的国家只有日本,对于其原因可以推测,是因为军刀是胜利的象征以及世人给予军刀过高的评价。日本军官用军刀是日军服饰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在形式上服从服饰搭配的要求和基本遵守条例,即便那些佩带着古代打刀装上战场的鬼子,也得把打刀鞘包裹上野战军用马皮鞘,后配上挂环才能和军服不违和,也便于战场携带。
所谓,条例就是当时的军刀装规定,细节可以马虎,但大型必须靠谱。除搭乘者(乘坐坦克、装甲车的成员)和部分飞行员外,军刀的鞘长是有规定的,这个叫定寸。如果你装入军刀装中是古刀胁差,刃长不够定寸怎么办?通常的做法是按定寸做正常鞘,刀短没事,反正外面看不到。这也是部分军刀刀鞘和刀刃长不成比例的原因。下图那刀的刀刃是新刀期的胁差铭文为:菊紋 平安城信吉。刀装全长91厘米,刀刃长只有52.42厘米。
不过要是官做的大了,条例不条例的也就马虎了:侵华日军甲级战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38年时任中将的东条英机就带了个小九四式刀,刀匠是古刀期的清光,从柄长和放在身上的位置比例看,这刀鞘也不会很长,全刀总长度也就是不会超过75厘米,也没人能说他什么。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