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7次科举之痛,教会他2个字

最近,全国各省的高考分数和分数线陆续揭晓。几家欢乐几家愁。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一次得与失是否能决定此后的命运轨迹?

100多年前的曾国藩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曾国藩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科举考试中最低等级的秀才,他一共考了7次。6次“高考”落榜,甚至还曾被作为全省“反面教材”。

这段经历也成就了曾国藩,他总结教训,深深地记住了两个字“尚拙”,贯穿他此后的人生历程。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决,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也许成功来得比别人晚,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作 者:张宏杰

编 辑:鲁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6次“高考”落榜,被当作全省反面教材 

湖南湘乡的曾家,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但从曾国藩的祖父起,就有一个“科举梦”。可惜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连考十余次,均没有上榜。 

于是,曾家的希望转向曾国藩这一代。后来,曾国藩和父亲一起连考5次,两人也是场场落第。当地人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祖坟没有冒青烟,再折腾也没用。

直到曾麟书连考的第17次,他终于在43岁勉强考上“秀才”,这时曾国藩第六次落榜。而这次他不仅落了榜,还因为“文理欠通”被“悬牌批责”。

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而曾国藩的这次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仅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这次当众批评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这是他平生第一大挫折。 

解决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超人的努力

回家后,曾国藩一头钻进书房,再也不出来了,他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自己太笨了

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偷,想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准备等曾家的人都睡着了再下手,无奈,曾国藩在背课文呢,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趴房梁上睡着了,后来听得小偷都会背了,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蹦下来说;“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着,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从头背到尾,然后摔门扬长而去。 

确实,曾氏家族的遗传基因非常一般。事实上,不仅是曾麟书、曾国藩科考如此费力,曾国藩的叔叔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老童生。后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也一个个很早就开始读书,结果也没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但是曾国藩和爷爷一样,身上也有一股天生的倔劲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曾国藩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当然,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曾国藩下决心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总结出问题所在。 

第二年(1833年),曾国藩终于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事实证明,“悬牌批责”成了曾国藩命运的转折。 

从这一年开始,老曾家的运气似乎彻底转过来了。中了秀才之后的第二年秋天,曾国藩又考上了举人。此后,曾国藩又中了进士、翰林(在当时是最高的学位)。出了一个翰林,这是全县、甚至全省的大事。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而相比之下,曾国藩的那些同学,有的人早早成了秀才,然后就站在边上看曾国藩父子的笑活,结果这些人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一个。

(注:本文摘编自《曾国藩传》,正和岛作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后来取得的成就和他的愚钝形成鲜明对比。创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办洋务等等,这些事应该是那些高智商的人做出来的才对,好像不应该和曾国藩有关。

但仔细品读曾国藩的人生,我们会发现这些成就,其实就得益于他的那股子笨劲。

第一,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落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動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曾国藩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越遇到挫折,越能激起斗志。 

创建湘军12年间,曾国藩东征西杀,屡败屡战,如果不是从小养成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肯定坚持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刻。 

第三,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 

曾国藩踏上仕途后,带兵打仗也是靠着这股笨劲儿。他讲究“结硬赛、打呆仗”。作战时,每到一个地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营扎寨,而且要求质量非常高。

墙必须是高八尺,厚一尺,壕沟必须修到一丈。湘军作战时,基本不主动出击,总是诱敌出击以逸待劳然后后发制人。太平军虽猛,但是面对湘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也是毫无对策。 

正是这种“打呆仗”的理念,到了后期曾国藩的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种方式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决,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结语 

曾国藩看似愚钝,其实这也是他的大智慧。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曾国藩的精明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但是他的凡事肯下功夫的精神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他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笨拙”精神。 

也许成功来得比别人晚,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