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高跟鞋就是保卫天皇 ——从服饰变化看日本千年历史逻辑

作者:香菜

6月5日,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根本匠(Takumi Nemoto)在日本国会声称,女性在工作场所应该穿高跟鞋,这是必须坚持的着装标准。

毕竟是21世纪了,这种明显的性别歧视肯定会引发激烈抗议,更何况是内阁成员的发言。女议员尾辻加奈子(Kanako Otsuji)当场反驳,强制女性穿高跟鞋上班这样的规定“过时了”,接下来也有不少女性团体在网络上进行抗议,要求大臣收回明显带有强制性和歧视性的言论。

放到许多国家,类似的舆论风波可以直接让部长下台。然而,根本匠既不道歉也不改口,继续当他的劳动大臣。不意外的话,这件事会像日本大多数政坛事件一样,只要时间拖的足够久,都会不了了之。

日本人的记忆我们不管,但是从中国旁观者的角度说,这件事有两点令人不解,一是为什么内阁大臣要专门强调高跟鞋问题;二是为什么日本女性能普遍接受内阁大臣的奇葩言论。

此事说来话长,甚至可以说是日本上千年来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1如饥似渴学西洋

在20世纪之前,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没有下水道和硬化路面的地方,为了在泥水中行走,很多民族都发明了自己的高跟鞋。

但是,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女性装饰用高跟鞋,无疑是近代西式服饰的后继者,最初的高跟鞋是男性贵族显示身份和身材的道具,发明人是1638年(崇祯十一年)出生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500500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贵族时代落幕。男性精英不再追求等级化的服饰,女性逐渐赢得展示自己身体曲线的权利,高跟鞋于是逐渐转为女性服饰。

1850年前后,随着金属材料的引入,现代女性高跟鞋迎来第一个高潮,欧美流行20厘米以上的夸张款式。

也恰恰在这个年代,美国佩里准将用战舰敲开日本国的大门,西方事物大量涌进到这个曾经封闭的岛国,很快催生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精英如饥似渴、生吞活剥地学习西方文化,除了政府体制、军火武器、工业科学和法律之外,文化上也全面学习欧美。

为了增强和西方国家的亲善友好,日本建造了一座专门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会所——鹿鸣馆。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也宣告了日本全力脱亚入欧的决心。

这座会馆很快成为了日本上流社会的著名交际场所。

从1885年7月起,鹿鸣馆每周六都举办跳舞练习会,日本上流社会的贵妇和小姐聚在一起,接受讲习,舞会渐渐盛行开来。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

“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束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500

在日本上层社会看来,要像西方列强那样做帝国主义,做侵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全盘西化。炮舰和铁路固然必不可少,西式胡髯和高跟鞋没准也有什么未知用途,必须照单全收。

2阶层问题

之所以强调高跟鞋是上层社会的习俗,是因为高跟鞋非常妨碍体力劳动,完全不适合劳动阶层女性。

这时日本男人尚且大多数是普通农民,女性更不可能普及高跟鞋。所以,在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穿洋装,踩高跟鞋的时代,普通日本女性,还是穿着传统的和服。实际上,此时的日本普通男性也并非穿着西式服装,依旧以普通传统服装为主。

当然,毕竟是工业时代了,也有少数日本女性开始进入工厂,离开传统社会。

500

从二战前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本新兴的纺织产业里面,女工大多身着传统服装,穿平底木屐,甚至有些工厂为了同时操作更多纱锭,竟然让女工穿上了旱冰鞋。

总之,劳动者需要稳定快速的移动,高跟鞋虽然已经在日本扎根,但这个年代的下层女性是不会穿高跟鞋的。

500

3第二次高跟鞋革命

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被迫投降。盟国占领军司令部进驻日本,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势力全面改造社会,把日本打造成反苏反中的前进基地。

这一变化有两个后果。

经济方面,日本保留了战前的大多数工业化成果,开始全面转向第二次工业革命。

文化方面,美国占领军打掉了日本军部势力刚刚企图建立的“和魂”,日本再次五体投地地接受欧美文化。

于是,一方面产业升级,出现了大量白领职位,普通家庭的女性也可以参与办公室工作;另一方面文化再次全面西化。

由于工业化的力量,这一次的西化力度远远超出明治维新时代。OL(office lady)一词,成为了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外来词。50-60年代,欧美职业女性的代表是女式西服、衬衫、筒裙,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日本OL做如此打扮。

500

也恰好在这个年代,合金技术和塑料技术突飞猛进,为高跟鞋的改良提供了可能性。罗杰·维威耶于1953年发明了细根高跟鞋,立刻席卷欧美社会,日本也照例全盘引入。于是日本女性服饰又加了一件标配——细根高跟鞋。

500

在这个年代,高跟鞋代表女性可以普遍受教育,从事白领工作,代表了进步。

4从进步到保守

上千年来,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大多是从外界直接引入的,对于自己奉行的制度,日本精英大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受。

遇到未知却有用的东西,最好的策略是不要乱改,所以日本上层社会非常有“仪式感”,在许多东西上都拘泥于固定的规程,把表象当成了实质。

而下层社会从未成功革命,接受的是上层社会“灌输”的工业化,也缺乏打破规则的自信,所以非常注意“随大流”,刻意避免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上下层社会都无条件遵守成例,整个社会当然趋于保守,抗拒甚至害怕出现重大变化。

于是,日本新时代女性的OL穿着,很快从“革新”变成了“传统”。等到战后第一代女性退休,第二代女性进入办公室,根本没见过不穿高跟鞋的职业女性,高跟鞋又变成了“必须要坚持的传统”。它已经不代表女性的进步,而是一种“不允许自我选择”的社会陷阱。

500

图为日本航空某年的入社式,可以看到女性都穿着黑色西服高跟鞋。

500

图为早稻田大学入学式,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新生们也自觉向社会靠拢

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日本高官说出“女性在工作场所应该穿高跟鞋,这是必须坚持的着装标准”丝毫不奇怪——仪式感是不能被破坏的,无论男女。

5不仅仅是高跟鞋

日本是一个边缘化的国家。中国主导东亚的时代,日本是东端的岛民;欧美主导世界的时代,日本是距离大西洋最远的国度。

几千年来,日本缺乏制度上的独创,也不太相信自己有独创能力。大多数意识形态改革都要以学习外界为名发起,做一次突变,然后将改革的成果仪式化,原封不动地流传下去,直到下一次改革。

比如,公元645年,日本大化二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日本开始了全面学习中国唐朝律令制度的改革,史称为“大化改新”。

在大化改新当中,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一套官职制度(律令官)和政府(宫省),日本决绝地抛弃了部落时代传统,开始“全盘唐化”。

然而日本缺乏中国那样广阔的腹地,也没有常态化的游牧民族压力。所以不到2个世纪,这套政府体系就开始瓦解失效了,武士阶级在东方崛起,建立幕府架空了中央朝廷,这一套唐朝官职体系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

接下来一千多年,日本幕府统治者换了好几茬,然而,这一套律令官职体系没有丝毫改变,被新的统治者原封不动地继承,天皇身边的公卿们依旧担任着各种名义上的官职,哪怕它的实际职责已经被忘记了。

1868年,日本人终于认识到旧有的一套完全运转不下去,于是他们又极端地完全抛弃了旧体制, “全盘西化”。日本人从制度、历法到服饰进行了全面的改变,毫无惋惜地抛弃了旧日本。

然而,新时代所接受的19世纪欧美文明,很快就又变成了受崇拜的神圣物,直到原子弹落下。

日本的年功序列制度也是如此。

二战后的30年,日本新增劳动力赶不上工业扩张,人才紧缺成为当时日本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升迁也基本依照资历确定,给大多数人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这种制度曾经帮助日本企业稳定了劳资关系。然而到了新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吃大锅饭的年功序列制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日本经济增长率已经多年在0.5%附近徘徊。然而,即便多年没有增长,在日本的大型企业当中,年功序列制依旧是公司人事工作的主要标准。

革新带来新的“传统”,而“传统”又必须坚持。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再以极端的态度推翻之前的一切制度,来一次新的“革新”,这就是日本历史的基本模式,也是边缘岛国的无奈。

内阁大臣亲自上阵,强调穿高跟鞋上班,看起来是个人的恶趣味,实际上折射了日本千年以来的历史惯性,和二战后日本精英坚持要求保留天皇是同一套逻辑。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