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仓库里的战士:有一群人虽没有上前线,却对抗战至关重要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1938年,延安,夏。

一名年轻人被叫进了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居住的窑洞。再出来时,他已脱下了军装,改换了姓名和身份,带着特批给他的一笔经费,背负着特殊任务向着2000多公里外的香港出发。

那时,还无人能预见这个离开的背影,将会对未来的战局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

01

物资匮乏的战场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如今我们知道它结束的具体时间,然而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折磨,而情况永远可能变得更糟——

1938年,近半个中国陷入敌手,抗战中的中国,已经损失了40%的农业产值和92%的工业产值;

1940年,侵华日军转变战争策略,在抗日根据地的周边,开始推行“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重重封锁中,抗日根据地如同孤岛一般,在抗战岁月中艰难挺立;

1942年,军费开支日益增大,而财源却日益萎缩,财政赤字竟然达到总收入的3.35倍。雪上加霜的是中原地区的大旱,农业遭受重创,只能依靠战时经济手段勉强支撑……

500

受伤的战士

“撑下去”是个太过轻飘飘的词,而现实的物资匮乏问题就摆在眼前。

武器,缺。以国军为例,第三战区辖下第105师组建师精锐先锋营,全营443人,仅有轻机枪18挺,重机枪四挺,迫击炮2门。如果每个战士,能分到50个子弹,已经可以称作当时的“顶配”部队;

衣物,缺。没有布鞋,只能光脚穿草鞋,要想穿上军服,就得偷渡到日军占领的越南,买来白布自己染色再自己缝制。一套棉军服要分三个人穿,得到棉大衣的,没有棉上衣和棉裤,棉上衣和棉裤又分与两人,穿棉上衣的光着腿,得到棉裤的只能光膀子;

食物,缺。即使是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家里,也经常有揭不开锅的时候,饭桌上有时连青菜汤都喝不起,全家人只有用辣椒拌饭吃,偶尔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药品当然更是稀缺,棉球没有,纱布没有,用完了以后,以后洗了再用。如果有伤员,那大约也只有听天命或死去而已……

500

缺少药品的前线战士

中国有多需要外界的支援,敌人也很清楚。自1937年底,日军对国际援助路线的堵截就从未断过,一时之间,泱泱大国,千里边关,万里海疆,可输送物资的路线用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500

盟军运送战略物资的车队

作战机器如何精密运转?抗战物资如何运到抗日前线?生产的补给,究竟怎样才能顺利的送到战士的手中?国际援助的物资,怎样才能翻山越岭,到达西北的延安?

该由谁,从哪里,完成这场抗日救国的物资之战?

02

没有硝烟的战斗

一个寻常的夏日,一艘客船抵达了香港的卜公码头,一个带着金丝边眼镜、穿着老式三件套西装的男子就在这艘客船中。在大包小包的行李掩映下,他提着皮箱,汇入了涌入香港的人群之中。在离开延安前,他是秦邦礼,但这一刻起,他是商人杨廉安,代号“杨琳”。

500

秦邦礼,后化名杨廉安

夏秋之交,一个联和行的小招牌出现在干诺道鳞次栉比的霓虹灯中。操着吴侬口音的老板杨廉安,带着仅有的两名员工,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经营当时香港最流行的南北货贸易。

很少有人知道,在算盘和讨价还价声音的掩盖之下,联和行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汇兑,把钱换成法币送到国内;另一个就是采购,根据地很难获得的物资,例如西药、电讯器材,和汽车交通需要的东西,从这里收集再运回抗日前线。

当时各界人士聚集在香港,从事着抗日宣传和募捐抗战的工作。由宋庆龄与何香凝倡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已经在港成立,并取得重要成果:准备运往内陆抗日战场的各项物资在临时仓库里堆积如山。

500

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们合影

唯一的问题是——怎么运?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位于珠江口东侧,
背靠中国大陆,面朝南海,为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 是南中国的门户;同时,
香港又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南海与参湾海峡之交,是亚洲及世界的航海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面抗战爆发后,香港通道一直是中国抗战中重要战略物资转运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在中国最大海港——上海陷落后,香港成为向广州输送军火和其它战时物质的重要渠道。各种战略物质从香港运到广州后,又通过广州输往全国各地。

日本对于香港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于是不断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关闭这条通道。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之后,英国政府迫于压力,步步退让,抑制香港对华战略物资出口。1939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禁止从香港运出军火、卡车、石油等物资。当时,日军已经封锁香港,经常轰炸珠江及深圳一带,封锁所有河流和铁路,以切断香港这条通往中国大陆的物资供应线。

通道被切断,物资运输却不能停,杨廉安的目光投向了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国——越南。

因抗战抢修出来的著名的滇缅公路,自打诞生就是中国抗战者的血泪之路。这条唯一的对外通道,穿越了6条大江、3座大山,绵延1147.4公里。在日本空军的持续轰炸中,维护公路的3000多名养护工中,三分之一永远留在了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但就是这条路,杨廉安带领着联和行的车队走了整整两年,先后把30多辆满载物资的卡车送往了昆明,送往了延安。

500

抗战生命线上著名的24道拐

从1938年夏到1941年秋,通过联和行运往内地抗日前线的物资包括药品及医疗器械120多吨,捐款500万美元。

这些物资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挽回了多少战局,很难统计。但我们可以说,因为这些后方运输物资的人,让前线的战士不再是“咬牙硬抗”,而是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那一方支柱虽然单薄,但坚定的存在着。

03

与国际市场的初次见面

1949年后,战争的炮火硝烟虽然散去,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却依旧充满挑战。

物资缺乏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运输物资到中国是被禁止的,设备会遭到强迫卸货,资金可能被冻结,战后的废墟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建设面临寒冬。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在中央的部署下,外贸公司迅速展开被称为“双抢”的抢购、抢运物资的任务,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抢运进口物资,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当时的国际环境可谓波诡云谲,外贸公司在本该和平的年代却依旧身处险境,每一次远航都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

1950年2月,华夏公司神杖轮被扣押,二副周秉鈇被捕入狱,代理买办应燕铭被杀害;

1951年5月,远洋货轮“南星摩罗”号多次更改航线,但仍然不幸被截回,船上的工作人员也遭到监禁;

1965年6月20日,华夏报务员刘志伟因慢性肾炎,常年航行缺乏医疗,不治去世……

500

运输物资

从新闻纸、自行车、胶鞋、药品,到军用手表、轮胎、化工原料……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物资,那一时期外贸公司搏命运进大陆的物资,成为了一个国家建设和运转的“润滑剂”。

许多早期的员工为了能争分夺秒的与国际局势赛跑,恨不能一天能有25小时,而这25小时都在加班。他们吃在仓库,睡在仓库,为的是将更多必需的物品早一点,再早一点运回去。

现在他们中有些人回忆起当时的艰辛,轻描淡写道:“家里(国家)给我们的指示,叫我们买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么我们就抢购,就运回去了。”然而实际情况却远比“抢购然后运回去”要复杂的多——一旦偷运物资回大陆被发现,将面临监禁10年和罚款10万港元的风险。当然,还可能有更凶险的情况,而那些人,早已无法向我们道出他们的遭遇。

500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被迫多次改航线的货轮

1952年,中国对外贸易部成立。已划归外贸部管理、在香港着手开展大规模进出口贸易的华润,面对的是战后日美商品的大量进入。结束了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和平时期经济贸易领域的残酷竞争随即开始。

1953年元旦,前身是联和行的华润公司搬迁进香港中环的中银大厦。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他将以香港这个自由港为支点驶入世界经济的大海,代表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开展贸易。

首先遇到的就是物价问题。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大陆,价格一般是长期稳定的。一斤猪肉八毛五、一斤面粉一毛六……这样的价格或许可以三十年保持不变。但在香港,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甚至清晨和傍晚的不同,商品的价格都会产生巨大差异。与国际市场的初次见面,就要面对这种巨大的差异,外贸公司也只好在自由竞争和稳定紧缺的夹缝中,寻找合理的路线。

相比其他公司,抗战时期就在香港发展的华润显然更有经验,1955年,他们向外贸部提出建议,对于华润代理的国内出口商品,依据不同时期世界市场的变化,由华润建议协商统一定价后经香港出口到世界市场。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国内计划经济与外部市场经济相遇时产生的诸多困扰。使蹒跚学步的中国与广袤的国际市场联系了起来。

500

华润属下五丰行承担起内地鲜活冷冻食品供港的“三趟快车”的运作,保证了香港的食品供应。图为:三趟快车开行路线

习惯了节俭,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人,按照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把最好的货物运给了国际市场,却遭遇到了新的难题——他们把香蕉在中秋节这一天运抵香港,却不知道消费市场要提前;上好的活猪最大量的挤进船舱,却没有预料损失过半;优质的莨纱要卖个高价却不知道市场价格会随时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华润配合外贸部开始一步步创建新的外贸秩序——建立进出口贸易规则,建立出口商品检验标准,建立相应的合同范本,完善海关报关手续。让完全不同的经济处境和市场观念的人在以后长时间里得以实现持续而有效的交易。

这些改革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原来一些销路无法打开的品种,现在销量大增,而且一度供不应求,海外客商对“中国制造”商品订购的担忧与恐惧开始发生改变。

过去只有在杂货店中购买内地土特产的香港同胞,开始频繁见到青岛啤酒、中华铅笔、飞鸽自行车、天厨味精等越来越丰富的内地产品,到1955年华润已将500种轻工业品出口到香港,接近香港进口货物种类的四分之一。

500

华润首创“三来一补”模式并大力推广,开启了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先河

无人能想到,1938年夏天那个特殊的任务,在数十年之后,仍然发挥着作用。那些加班加点运输物资的人,不同于前线的士兵,他们在后方,绕开重重封锁,开辟了一条运送物资的路,成为了国家困难时期的支柱。前线与后方连起来,是一个民族不会认输的韧性。

大型文献纪录片《润物耕心》便讲了一个有关“韧性”的故事,它横贯华润80年历史,从最早“联和行”解决抗战物资问题,到早期华润员工面对国际市场时突破物价问题,他们既是商人,也是睡在仓库里的幕后“战士”。了解它的历史,也是了解中国外贸的一段成长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