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的民国大师辜鸿铭,为何一直争议不断?

要说民国文坛上,谁最像金庸笔下“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的东邪黄药师?辜鸿铭估计是最神似的一个。

黄药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等无一不精,个性还离经叛道、狂傲不羁;而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那愤世嫉俗、好讽刺的性格,奇异的言行,也注定了要和黄药师背负同样多的世俗争议……

奇:西方的土壤里开出东方的花

民国时期,文化修养极高的大师、学者大多出自家境颇丰的书香门第,但辜鸿铭是个例外。他生于南洋,学在西洋,除了祖籍是福建外,与东方文化可谓是毫不搭边。

1897年,辜鸿铭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的尼蒙橡胶园内,排行家中老二。父亲是橡胶园的总管家,母亲则是葡萄牙人。因为是中葡混血的缘故,婴儿时的他头发微黄,皮肤白皙,眼睛泛蓝。

500

辜鸿铭

少年时期,因为家境殷实,后来又成了橡胶园主布朗夫妇的义子,10岁左右便随着义父母来到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西方帝国——英国。而后,他的求学足迹辗转于英德之间,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得到校长、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500

弥尔顿的《失乐园》

学生时代的辜鸿铭天资聪慧,他的语言学习从弥尔顿的《失乐园》开始,六千五百多行无韵诗,他仅用了一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还不懂德语时,他就像念咒一样用半年时间将《浮士德》熟背下来,在他朗朗上口后,老师才开始讲解,使他的“思想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以至于他在读莎士比亚的三十七本戏剧时,从两周读一本,到两周读三本,最后得出的是:“读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笔生花,兴奋不已,但就是让人感到太过热闹,少了一份深沉。

有了这份学习积累,很快辜鸿铭就显现出了极高的语言天赋。他能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做即兴演讲,博得一片喝彩;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就出自辜鸿铭的手笔。当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早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而40年后,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就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少年辜鸿铭很快成长为了一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500

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然而,西方文化的滋养还仅仅只是个开始,估计连当时的辜鸿铭本人也想不到,他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东方文化的铁杆粉丝。

1880年,23岁的辜鸿铭结束漫漫异国求学路,回到故乡槟城。次年,他与清末学者、外交家马建忠相识。当时,马建忠深受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刺激,“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辜鸿铭与他相见恨晚,交谈三日后,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开始辞去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的公职,专心学习中国文化。而正是这次转折,让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就此成为辜鸿铭持守终生的定见。

500

清末外交家、学者马建忠

两年后,辜鸿铭就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对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狂:知与行,必须同时在路上

500

待人如宾的张之洞

任职期间,他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推行新政,创办近代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任教习。又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张之洞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6岁科举入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带有很强的中国儒臣特征。而辜鸿铭由西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远不及张之洞儒学底蕴的深厚,但在张之洞的影响下,他对儒学进行修习研讨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们成了多年的至交。仅从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炼还远远不够,辜鸿铭决定尊崇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进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担任外文秘书一职。这一做,就是20年。

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的骂人技能简直堪称一绝!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一同入军机处。一次,袁对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而我是来办事的。”辜鸿铭后来听说了此事,就对袁的幕僚说:“这话说的对,但要看办的是什么事,如是老妈子倒马桶,自然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还有什么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的。”后来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死去,辜鸿铭特别高兴,北洋政府要求全国哀悼三日,他却专门请来了戏班子在家中唱戏三天,邀请中外友人一起开心。

500

即使是袁世凯,辜鸿铭也毫不吝惜他的毒舌

然而,这份工作最终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告吹。或许一开始,他就选错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纵使他可以灵敏的判断成败,也无法跳脱其阶级局限。

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担任外交部侍郎。后又在北大担任教授,执教英国文学。但他那看不惯就要骂人的性格,很快让他辞去了北大的教职。

500

辜鸿铭的死对头——胡适

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他和胡适也是有名的冤家对头!1917年,胡适刚被聘为北大教授时,在一次演讲中,用英文念了一句荷马的诗,结果下面也传来了一阵英文,意思是胡适先生的英语是英国下等人的发音,而嘲讽胡适的也就是辜鸿铭。这便是两人的第一次冲突,之后就是各种冲突不断。

然而辜鸿铭却对同样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谓怪哉。

 

怪:神反差!留辫子恋小脚支持纳妾

生在西方却深爱着东方文化,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兴邦之愿,不出任何意外,辜鸿铭在那个时代,完全会成为新青年们心中的偶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风景,竟成了留小辫的老古董。

500

因为都有海外背景和推崇儒学,辜鸿铭常被和庄士敦比较

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辜鸿铭早已声名远扬。在德国人的眼中,辜鸿铭与泰戈尔两个人是可以与东方文化画上等号的。毛姆千里迢迢从英国来拜谒,却遭到了一顿冷嘲热讽,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慕名来访。实际上,辜鸿铭不仅脾气臭、毒舌,还有一套迂腐的奇葩言论。

1.别人剪头发争做新青年,他偏要留小辫子

一条拖在脑后的长辫子,可以说是辜鸿铭的典型标志了。这在北京,也称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一景。他非常留恋发辫:“常以拥有发辫而感到自豪。当有人问及于此,先生总是用手摸摸头发,得意的说:‘这是我的护照!’”

但他的辫子,也并不只是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就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但后来等到人人都在谈论反清时,他反而把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这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

500

接待泰戈尔时的辜鸿铭(右二),就是一副清朝遗老的打扮

据说当年他上课时,北大学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2.在呼吁放足的浪潮中,他却迷恋小脚

辜鸿铭很喜欢清人方洵写的《香莲品藻》,这本书详细地划分了“金莲”种类。辜鸿铭还有很多“创见”,比如:

“小脚女人,神秘美妙,它讲究的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

3.主张男人纳妾

在当时,几乎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都支持一夫一妻制的情况下,辜鸿铭却是纳妾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不仅自己娶了一房小妾,还美其名曰纳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500

辜鸿铭的妻妾

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是辜鸿铭最有名的支持纳妾的诡辩论。然而“茶壶理论”因无逻辑可言,当年曾遭到许多中外人士的嘲笑。

就这样,在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辜鸿铭就像一个异类游走在各种矛盾中。别人极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种diss,别人开展新文化运动,他偏大力吹捧传统文化。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说他坚持自我……

也许正如北大教授温源宁在《一个有思想的俗人》所说:“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参考资料:

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高令印、高秀华:《辜鸿铭与中西文化》

付兰梅:《东西南北人——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管窥》

黄兴涛:《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