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数人都很难摆脱平庸?

你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六个盲人只能依靠触觉,所以他们伸出手,通过触摸来了解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象身,于是认定大象像一堵墙;第二个人摸到了鼻子,于是认定大象像条蛇;第三个人摸到了尾巴,于是认定大象像条绳子;第四个人摸到了耳朵,于是认定大象像把扇子;第五个人摸到了腿,于是认定大象像棵树;最后一个人摸到了象牙,于是认定大象像根长矛。

现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幅大象的清晰画像,可是由于所有的画像都是基于有限的感知,因此都错了。我们常常就像这六个盲人一样,透过自己的视野看待世界。以下,Enjoy:

01

我们的视野很狭窄,于是思考也跟着遭殃。最令人遗憾的是,视野狭窄首先会影响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潜力。

大多数人从未彻底了解自己,我们只看到我们现在是什么人,从未意识到我们还有更重要的部分:我们有能力成为什么人。我们也从未意识到,现在的自己有多大成分只是偶然的结果。

例如,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发展和成就。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对一所小学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试。他们告诉学校的老师,测试将筛选出那些学习成绩即将“突飞猛进”的学生。

事实上,这个测试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只是随机选了一些学生,说他们的学习将会突飞猛进。随后研究者观察到,老师们给这些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跟其他学生完全一样。尽管如此,当研究者在年底再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测试后,发现之前选出来的那些学生,其智商得分的提升幅度是其他学生的两倍。

这种提升归功于什么呢?很显然,老师对这些学生形成了赞许的态度,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态度传递给了学生,而这些学生的自我形象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改变。

500

02

研究表明,困惑、气馁、无可奈何等反应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在一项研究中,实验对象被授以一些问题,并被告知这些问题有解,但实际上它们无解。随着解题的尝试一次次失败,实验对象经受了越来越严重的挫败感,直到最终无奈地放弃。

然而,这项研究的真正意义还在后面。还是这些实验对象,当之后被授以有解的问题时,他们仍旧表现得很无奈,根本没有努力尝试就放弃了。

这些研究说明了日常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呢?

对孩子的要求前后矛盾和反应难以捉摸的家长,放大学生的缺点而不是优点的老师,忽视队员的实际表现或贡献的教练和活动牵头人,这些人都能夺走我们的自信,让我们习惯于失败,无法看到自己真正的潜力。

很多成功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他们拒绝用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温斯顿·丘吉尔曾被贴上“学得慢”的标签,马莎·格雷厄姆曾被告知不具备成为舞者的身材。托马斯·爱迪生曾被要求退学,因为老师认为他笨得无可救药。后来,他在铁路局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结果做实验时把火车点着了,随即遭到解雇。

爱因斯坦早年的遭遇更凄惨,部分细节如下:他可不仅仅是不起眼,一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你将永远一事无成。”15岁时,他被学校要求退学。

第一次参加苏黎世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时,他没有通过,学校要求他先去瑞士一所高中复读一年。在苏黎世理工学院期间,他表现平平,教授们对他都没什么印象,以至于研究生助理也没当成,也没人推荐他留校任教。

他最终在一所寄宿学校当上了老师,可很快就被解雇了。他向苏黎世理工学院提交了一份热力学论文,申请博士学位,但论文被退回了。4年后,他把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伯尔尼大学,结果再次碰壁。

“等等,”你也许会说,“丘吉尔、格雷厄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都不是寻常人!问题是,普通人能否克服负面评价。”答案是肯定的。

就举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注意到,当学生相信自己在某个学科上很笨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向那种自我形象靠拢。他们相信自己笨,所以他们就表现得很笨。这位老师开始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而当改变发生时,学生就不再表现得那么笨了。

这个例子不是让你忽略合理的批评或建议,也不是说单凭信念你就能胜任某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告诉你不应该妄自菲薄—你的潜力肯定比你曾经以为的要大得多。

因此,当你发现自己说“我绝对做不了这个”或者“我没天分做那个”时,要记住,过去不能决定未来。所谓的天分往往不过是知道诀窍罢了,而这可以学会。

500

03

所有的哲人和圣贤都告诉我们,有个性的人很稀有。然而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有个性的人。

如果哲人是正确的,那么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就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这样的假设: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和经历,就可以确保个性的形成。果真如此,那就没有谁会是随波逐流的人了。但是,随波逐流的人又确实存在,因此这个假设不成立。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要想成为有个性的人,关键是要诚实、客观地看待自己。这需要勇气,因为这往往要求我们抛弃一厢情愿的想法,摧毁我们视若珍宝的自我幻想。在你身上,缺乏个性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让我们来看看。

从你任人摆布地躺在婴儿床里咯咯笑的时候起,你就在学习了。等到你有了感觉能力,各种印象扑面而来。

在你能够老练地解读印象之前,你就已经接收到了好几百万个印象。到了你能够有效地解读印象时,你早已通过模仿学会了很多行为和反应。你不断地模仿父母和兄弟姐妹,练习说话和走路—对了,还有思考。

后来你上学了,接受了老师讲授的信息和观念,经常模仿他们的习惯和态度。你也从朋友和同学身上学习,等到同伴接纳变得重要时,你的很多言行就不是出于恰当或成熟的考虑,也不是出于你自己强烈的意愿,而是因为你相信那些言行会让小伙伴们接纳你。

但是对于你的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也许并不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或朋友,而极有可能是流行文化。

500

根据尼尔森公司(Nielsen Group)的数据,一个普通儿童每周看电视的时间约为28小时。这意味着从学龄前到上高中这段时间里,一个普通儿童花在电视上的时间约为14000小时,而相比之下,花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约11000小时。这还没算上玩电子游戏、听音乐和上网的时间。

流行文化怎样影响人们?通过把观众变成旁观者,电视往往会助长人们被动接受的习惯。通过用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进行轰炸(据估计,一个人到18岁时看过的广告多达75万条),广告宣传会使人们变得轻信,容易把有偏见的证词当成事实。

通过在节目中频繁地切换镜头和插播广告,电视会限制观众发展自己的专注力。

通过鼓励自我放纵、冲动任性和及时行乐,广告宣传会削弱人们的自律能力。通过把报刊的大量版面和访谈节目的平台留给艺人,供他们炫耀和卖弄自己的意见,媒体会让人们难以辨别卓越与平庸。

我们会被蒙蔽,以为自己是独立的。

500

04

要想成为有个性的人,仅仅声称独立是不够的,你必须实现独立。下面的三个步骤将帮助你获得个性。

1.承认环境因素对你的思想产生过影响。

要对自己说:“我的头脑里充满了他人的观点和态度;我不加批判地接收和接受它们,是因为我年少轻信。如今,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态度都已固化成为原则和信念,但有些肯定是错误的或者不合适的。”

然后,列出你特别崇拜或者亲近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叔叔婶婶、教练、老师或者名人,想想他们每个人的信念和行为,弄清楚这些信念和行为究竟怎样影响了你的观点和态度。

2.整理和评价你的观点和态度,包括你最看重的那些。

要问问自己,你的政治哲学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不仅意味着“你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它还意味着你怎么看待民主国家中政府的角色和公民的责任。)还要问问自己,你对宗教、种族、国籍、婚姻、道德和法律有怎样的看法。要列出你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比较,并基于合理性而不是你的好恶检验它们。

3.当你为政治、道德等各个主题确定了最合理的观点之后,接受它们。

如果这意味着推翻你先前的观点,请欣然接受。要记住,出于正当的理由改变想法,这是最有个性的表现。

实现真正的个性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百蹴也未必行。这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但是,只要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思考者,你就必须承担这项任务。

抵制“思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反思你的思考过程”的习惯。

你要警惕你对问题和争议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那些鼓动你不考察证据或不斟酌相互矛盾的论点就马上表明立场的强烈印象。

关于作者:文森特·赖安·拉吉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里分校荣休教授,国际公认的“使思维成为教育重点”运动的先驱,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深厚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