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开放到了要走出去的时候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强调的是吸引外资,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承接了西方劳动力密集的产业、污染严重的产业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国可以在高端制造,高科技行业和西方平视,超越、共同竞争,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惶恐,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产业竞争的矛盾会不断加剧,如何破解,不是被动的等待西方国家的制裁、寄希望我们对等的反制裁,应该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应该走出去,和世界他国的经济相融合,从而共享新兴技术,共享收益。所谓藏兵于民,那我们就藏生产力与全球。制裁和反制裁,正是美国希望的中国和西方经济的脱钩。
开放要引进来,迎进来,就谈最近中国主动对一些国家免签取得很好小国,而不是一定要对等,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西方普通百姓有了考察中国,真实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人出去,也了解以前梦幻之地的真实情况,一个10分钟的小视频就有可能超过西方反华媒体效应,一句夺得何乐而不为呢?改变其实就一个小决策,一个思想的转变。
开放要走出去,创未来。
二战后,日本、韩国等是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中国也是承接日韩美德等产业转移发展起来,一直到今天日韩、美国、德国他们“后悔了”中国竟然成为他们的强大对手,而且他们单个难以匹敌。中国制造业转移出去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制造新的竞争对手呢?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14亿人口的内需,足以支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简单例子,中国生产冰箱,稍微增加些就能解决澳大利亚、韩国等一些小国的需求,澳大利亚、韩国能以中国试产配置电冰箱产能吗?反之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手机等行业产能是为全世界需求配置的,走不出去,自然国内过剩。那到底是先解决产能的问题还是要先解决市场的问题呢?当然是要先解决产能(能力)的问题后解决市场(风险)的问题,解决市场的问题就是要走出去,直面风险。
走出去风险的问题,日本号称海外资产是国内的两倍,德国、韩国也不少,他们能够面对各种风险,中国自然也能够。中国媒体多报道国内一些企业对外的投资由于所在地的政治等一些风险导致的失败和损失,但是客观讲成功的案例应该是远大于失败的。
企业、资本走出去,有人担心国内资本外逃,国内就业丧失岗位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存在,但和巨大收益面前,损失是微不足道,况且如果国内经济环境恶化,更是挡不住资本外逃和失业率上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要资本、产业走出去,不仅是为国内产品寻找市场、培育市场而且也要为中国企业产能重新布局创造机遇,与各国经济相互交融。这是针对美国等西方叫嚣经济脱钩的良策。今天美国等西方以各种理由的制裁、加征关税,更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我们只有走出去,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市场;我们走出去,世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互惠互利,共享经济发展。
我们不仅是企业走出去,还要有保险、银行等资本走出去,为走出去的企业服务。例如银行对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投资的中国企业采用不同的贷款利率,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等等。这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设计和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