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很多大学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毁人,你怎么看?

近日,经济学家马光远接受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大学在毁人,不是在育人。我们大学的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方向,都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没有与时俱进。有的孩子上大学以前好好的,“上完大学以后就废了,什么都不能干,就继续读硕士,上完硕士还是不行,上博士,读完博士还是不行,再去做个博士后……”

他指出,现在很多单位都要求学历是研究生,但招的是前台、文秘、保安等岗位。很多名牌大学生都去争一个城管岗位,这个不要大学生可能更好,因为不上大学的身体可能比上大学的要好很多。“我们整个的需求,教育的高消费,严重误导了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焦虑。只读本科不行,因为需求端不要本科。”

马光远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极大的生命被浪费的可能,他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不知道培养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的需求又在误导着他。我们学的很多东西是没有必要的,拿出大量的时间考一个以后再也用不上的东西也没有必要。

他表示,其实没有必要人人都读博士、硕士。“中国目前的整体产业结构,中、低、高端都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需要一些顶尖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低端(产业)人才,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站在那个塔尖上。”

对此,有人赞同,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对接本科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但也有人表示,大学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培养打工人。

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此前报道显示,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理查德·莱文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他在演讲集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理事长李志民此前在《知识分子·科学四十人》系列座谈中指出,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如果把教育等同于就业,还是停留在生存层次上思考问题。但是教育更多的是在于生命层次的提高。

他指出,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再到普及教育阶段的过程太短,我们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70年代出生的家长因为当时上大学的几率小,所以他们对大学的认识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今天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了,他们就认为,孩子应该像他们那个时代考上大学的同学一样,要在大学当教授、去体制内当公务员、去企业做高管。“短短的20年,社会变化很大,但人们对大学的认识还未改变。即使不上大学,人也需要就业。”

观网小伙伴,对于“很多大学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毁人”的观点,你怎么看?你觉得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