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孩子们为啥会撕书?

来源:国际问题观察员@李杨个人微博

#外交官聊世界# 之“ 高考结束后    孩子们为啥会撕书?”

高考结束后,孩子们竟会不约而同地集体撕书。看网上一些图片,有的高三教室里,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被同学们或撕或扔的书本。还有的学校,则是同学们聚在教学楼高处外廊,一起“天女散花”,顷刻间,空中和地面上就是白花花的一片。

撕书这个动作,似乎已经逐渐变得“仪式化”,成了很多学校高三学子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回想一下我当年高考结束、同学们离校前,并没有“撕书”这个节目。中间隔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来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准确。

我们高考的那个年代,每位同学要下功夫装进脑子里的,就是从初一到高三的各科课本,此外无他。那时候,想去新华书店淘一本满意的教辅读物,要受两方面条件的制约:一要有书,二要有钱,要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还真不容易。最主要的还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相信一点:把课本“吃”透就够了。所以,不管是出书的人,还是读书的人,都不会太往课外书那里使劲。

那时候备考,到了高二高三,不知何人所传,文科生都在用一个看着很“笨”,但很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细铁丝沿着书背,把需要考“背功”的每科几本教材,捆在一起,合成一大本,看书时前后照应着一起看。我的历史、地理、英语等科目的课本,初高中几册订在一起,比一块砖还厚还重,看书就真成了“啃砖头”!

我还记得,整个高三下学期,同学们别的什么都不干,就是不舍昼夜地“啃”这些“砖头”。早饭一过,大家就提着“砖头”各找各的地儿,只要安静就好,午饭之前肯定会把几册课本从头到尾过一遍。下午,晚上,则又把别的科目再“过”一遍。

可以想象,如此周而复始,到上考场之前,各科那些要背的内容,真的已经完全装进脑子里了。

我还记得,同学们考完试,在宿舍里收拾行李准备离校时,不但没有撕书,还满是对那些“砖头”的不舍。有位同学情不自禁开了这么一句玩笑:“ 这些书我可得好好留着,让我儿子看看,当年他老爸学习有多用功!” 大家听后一阵哄笑。

我也刻意留下了自己的初高中课本,而且留了很久,因为书的每一页上都有我的笔迹,有我的记忆。可惜后来一次次搬家,这些书渐被遗失,我至今为此深感惋惜。

那时的学子不撕书,我想起来,可能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是要大家集中“攻”读的,就是几年学过的几十册课本,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么难、这么“卷”,孩子们对书不像现在这么“恐惧”、“仇视”。二是那时生活条件普遍不富裕,教材价格虽然不贵,但总是要花些钱买的,大家都舍不得把买来的书撕毁扔掉。最重要的是,那时能参加一次高考,不管能否金榜题名,对于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都是件大事。不撕书,既为了留作纪念,也是为了万一落榜需要来年复读重考时,有现成的书可用、有鲜活的“经验教训”可以参考。

而现在的高中学子们,高考备考这几年所面对的一切,跟几十年前比,完全不一样了。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孩子们的确太不容易了,他们承载了太多在这个年龄本不该承载的压力。当读书、考试都变得不再那么单纯、快乐,而是恰恰相反时,“撕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不是撕书,而是撕书的原因。

(附图源于网络,侵权可予删除)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