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法律制度,是普通法吗?

作者 | 假期聊天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500

@在Lee&Lee律所拍摄

题记:

一个人的衰老,

是从好奇心的消退开始的。

我会刻意训练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去过N次的城市,我都会调整自己,

让自己以第一次去的心态去观察与探索,

我发现,这样会收获很多惊喜的发现。

我会陆续将自己在海外的见闻与思考写下来,

作为一个系列:《如何让远方与我们相关?》

前几天的越南姑且算第一篇吧。

野心勃勃的越南|越南纪事01

01

新加坡的法律是普通法吗?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里,有位同行的律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觉得有点简单得不好意思。

但是,新加坡律师与教授们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会变得如此有趣。

年轻的讲师兼律师,他们的回答一般会很直接:

我们新加坡有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

而资深的教授回答得更含蓄一些:

理论上是普通法!但是,我们会不断借鉴别人的法律体系,比如英国的,马来西亚的,印尼的,我们会借鉴许多法律,选择他们优秀的一部分,融入我们新加坡的法律体系之中。

而新加坡资深的律师回答也很有意思,会找出法律来回应你的问题:

理论上是,但是根据《英国法律适用法》,我们规定了将1819年到1993年11月12日期间的英国法都引入新加坡法律体系。

而新加坡作为全球争议解决中心,也会参考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判例法,特别是贸易相关案件领域。

你在香港,或者别的任何一个地方,问起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说,新加坡也是普通法系的国家。但是,你在新加坡,却很难听到直接“我们是普通法系的国家”的回答。

他们这样说,其实也没有错,毕竟你让普通法系的人去理解如厕不冲、在家里不关窗户的L体、销售口香糖等行为作为非法严加打击,是超乎他们想象的。

这些回答的背后,是新加坡人的独立意识和国家自尊,他们希望自己的一切都是独立的,而不是从属某一个体系。

这也是这个国家的神奇之处,你遇到的每一个新加坡人,不管在哪里,他们都在宣扬新加坡的优势与独特性,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信心与信念。

这种信心与信念,塑造了今天的新加坡。或者,借用行为经济学家、诺奖得主Robert Shiller的话说,这种“独特的叙事”,重塑了今天的新加坡。

500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拍摄,邓公名言

02

坡县不是中国的一个县

我最近这几次去新加坡,有个感触,去各种私人会所的时候,几乎都是中国的老板在扎堆。

他们到了新加坡,却快速形成一个中国人的小圈子,没有去融入新加坡的社群,为何会如此呢?我很好奇。

直到有一次,我被一位认识多年的教授“批评”:

你和我说中文的时候,麻烦你说话慢一点,要不然我会听着很累的,如果我按照你的语速说英文,你也一定不容易听懂。为了我们更好的交流,你需要放慢语速,注意表达的词语,别忘记了我是新加坡人,平时很少用中文”。

那一次,我内心深受震动,这些年里,在新加坡我几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忘记顾及新加坡朋友的感受了,我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华人,就完全与我们一样。

我非常感谢教授如此善意地提醒我,因为出海的第一步,其实是让合作伙伴更精准、也更轻松地理解你。

中国老板的小圈子,新加坡为什么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词汇、语速,新加坡人大概率是真的听不懂,他们必须非常费劲去理解,一顿饭下来,就像一次考试,他们就会真的累了,下次就不去了。

新加坡人,虽然74%的人口都是华人,但是这些华人也是新加坡人,而不是中国人。李光耀当年说得很清楚,之前来到新加坡的人都是中国人,但是新加坡建国后,他希望大家不再想“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

正因为这样的理念,李光耀访问中国33次,一次都不曾回到自己的祖籍,梅州大埔。

虽然他推进华文教育,但是这个教育策略的背后,其实最重要的是促进新加坡华人语言的统一,让福建籍、广东籍、海南籍等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其次,才是便于与中国的做生意。

这么多年来,新加坡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惯与思维,这些已经与我们很不相同。我一直觉得,字节跳动选择周受资,本质上也是有这种错觉在其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新加坡作为出海的“gateway”,以便更好地进入东南亚,或者布局全世界,但是要真正利用好这个门户,就必须非常认真地对与新加坡人的交流与合作,在更充分的交流与信任后,一切才会成为可能。

而这,其实并不容易。

500

03

新加坡人少,好管理

新加坡的高效廉洁,一直是全世界学习的典范。

在这里,秩序井然,但是绝大部分,包括新加坡人自己,都会补充一句:新加坡才500多万人,人少好管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结论有问题。新加坡廉洁高效的逻辑,不是基于人口少,而是公务员体系少。

新加坡的公务员包括了教师和医生,除去这些,政府的工作人员大约2.5万人。而且层级简单,如果配合有效的管理制度,那公务员能力的大小,工作有无实效,很容易被看到,管理就很容易出结果。

如果一个城市,公务员体系过于庞大,管理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如果层级再搞四五级,那单纯就是信息传递的丢失与失真,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要对新加坡的未来做评估,有个很好的角度,就是这个对管理人的管理是否坚持,这些制度、法令、监督逻辑有没有变化,他的稳定性来源于此。

算了,这个话题也不好聊太多。

500

如何理解新加坡,其实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我有一期在新加坡的活动,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律师会员。他的孩子在新加坡读书5年,他这5年来很频繁地来往新加坡,

可是他还是来参加我的活动,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就是因为我常常来新加坡,

我希望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新加坡,

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信息圈去理解。

新加坡在这方面,其实很像香港,表面信息差很小,但是实际信息差很大,需要花一点精力与心思,需要变换不同的角色和角度,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你才可能真正利用好这个“gateway”,才能真正谈国际化。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