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阿.希多连科对RBMK反应堆的叙述

有坑必填小特务:这是一篇搬运材料,意在让大家了解一些RBMK反应堆的情况,别再认为RMBK反应堆只有一型。

资料原作者:В.А.Сидоренко(V. A. Sidorenko),出生于乌克兰的动力工程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曾作为政府委员会成员(在列加索夫的五卷磁带中提及了这一事项并提到了希多连科的名字),主导了核电站事故原因调查工作。

英文原文发表在SCI收录的《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专业期刊1997年第173期上,原文标题《Nuclear power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Russia》,中文译文1998年由任勇翻译、张琼校对。

500

简评:由此可见建造RBMK反应堆的初衷是为了简便的提高反应堆功率,降低反应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使用低浓缩铀和可以不间断换料)。另外要说明下,RBMK反应堆是专门的发电和供热民用反应堆,不是网传的还要兼顾核材料生产,苏联的军用核材料专用反应堆在别处。

500

500

简评:介绍了反应堆的特点,包括不间断自动换料系统。

500

500

简评:并非是网传的没有应急系统和防漏隔舱,但这些措施不足以防止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极端情况下的蒸汽爆炸(86年事故中厚达一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漏盖+覆盖钢板被炸飞)。

500

简评:提到了第五型的防漏改进和伊格纳林RBMK-1500反应堆的情况,第六型除了功率大为增加外(实际运行出于安全并不是满功率,但放到现在也是很大了),还提到了作为新型号具备不同于旧型号的控制、保护和安全系统。

500

简评:库尔斯克5号机组修修停停修修停停,到2012年还是停止了,不知道俄罗斯还要不要弄,大概是不弄了吧。按这个说法,到第七型时,已经解决了空穴效应这一运行禁区问题,并且加装了排气系统(彻底避免切尔诺贝利事故类似的情形)。

总之,就是玩得太过,砸得太狠,一条技术线路就此废弃。RBMK即使是失败的,但石墨堆这一类本身其实是属于倒霉。

发几张1982年建成第一个机组的斯摩棱斯克核电站RBMK-1000反应堆近几年的图。

500

电站入口

500

500

500

500

反应堆大厅

500

500

悬浮的蓝色圆柱其实是巨大的龙门式自动换料机械,既可以在反应堆运行期间更换核燃料,也可以在停堆情况下使用。也可以看到防护覆盖钢板的厚度。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