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代表中国工业化蓬勃发展之前,产生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极致审美
【本文由“无语东流”推荐,来自《金庸笔下的那个世界,最好不要存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武侠存在的前提,确实是缺少一个“良政”性质的大政府,能够提供基本底线的“公平正义,安全松弛,统一市场”的社会环境。
2,这种公共产品正如翟东升教授所说,不是理所应当存在的。所以侠以武犯禁,才能具备“有情有义,无法无天”的合理性,才能成为普罗大众“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成人童话。
3,再想想,武侠的没落是不是跟中国工业化狂飙突进的成功也有一定关系,经济越发达,国家越强大,社会越安定,普通人对“有情有义,快意恩仇,无法无天”这种共情感与浪漫幻想就越淡薄。工业化越强大,就会对武侠“内力”这种属性越产生一种违和感与疏离感。与之替代的更加脑洞大开的“长生,修仙”的极致幻想取代了的武侠内力,内力再强打不过炮弹导弹。普罗大众也不需要一个人间清醒的侠客拯救者。
4,反过来,其实也应该承认,金庸作品代表中国工业化蓬勃发展之前,产生的一种传统文化的极致审美,对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共识产生的凝聚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道德舆论的潜移默化影响,其中产生的正能量也是值得称赞的,虽然并不完美,但金庸作品作为对人性多样化视角的呈现,对如何利用暴力手段的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成为一家之言和时代记忆,确实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