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的演绎与历史的现实(二)

2019.5.23,文末更新了两张矿工当时工作照。

艺术不涉及政治”在当下应该是句很流行的话,很遗憾的是,在剧情进入第三集之后,我与朋友发现,HBO编剧在虚构剧情线上的政Z倾向性反倒是加强了,不知道自第二集起的“无意”铺垫到第五集结束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史实中参入点点滴滴,确可以“润物细无声”,毕竟大部分观众是不会看那么细致的,不过先决印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本来虚构线的剧情我们是无意讨论的,毕竟不涉及实际的人物和事实,大家看着开心就好,不过现在看来编剧有意无意中让一票人躺了枪。

1.先从白俄罗斯GCD中央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的身份说起

第二集中那位鞋厂工人出身,却听不进专业意见还固执傲慢的官僚加拉宁(Garanin)大概是最不讨喜的NPC人物之一了。从考证上讲,这算不上是编剧在黑,因为加拉宁是一个纯为剧情而创造的角色,在现实中没有对应的人物,他的主要作用是衬托乌拉娜的心直口快与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气。

而现实历史中的白俄罗斯GCD中央委员会副书记(第二书记),当时由根纳季.格奥尔基耶维奇.巴尔托舍维奇(Геннади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Бартошевич)担任,资历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63年毕业于白俄罗斯综合技术学院,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广播电台、明斯克十月革命机床厂先后工作过,1977年-1983年是明斯克市委第一书记,1983-1987是白俄G第二书记,之后去当了苏联驻北朝鲜大使。

我没去查1986年时明斯克市委书记是谁,或许剧中的加拉宁是市委书记?但感觉可能性不大,不过这个也不是很重要了。

500

剧中的加拉宁副书记

500

现实中的根纳季.格奥尔基耶维奇.巴尔托舍维奇,朝鲜人民的老朋友

2. 被改编的剧情与躺枪的白俄罗斯GCD

乌拉娜见加拉宁的剧情虽是虚构线的一部分,但这件事其实是有现实来源的,不过情形完全和电视剧里讲的不同。

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获得者、当时的白俄罗斯GCD第一书记斯柳科夫.尼古拉.尼基塔维奇(Слюньков.Николай.Никитович)的描述中,有这么一段话(出自《切尔诺贝利悲剧的日子中》В дни трагедии в Чернобыле):

500

划红线部分:“1986年4月26日深夜,在白俄罗斯出现了某种不明原因的供电中断,虽然据此未必能判断出国家内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

“4月28日上午,一位白俄罗斯核研究领域的主要专家、未来的院士瓦里西.鲍里索维奇.涅斯杰连科(Василий.Борисович.Нестеренко)来到了斯柳科夫的办公室,并向白俄G中央第一书记讲道,原子学家现有的仪器记录下白俄罗斯境内,包括首都英雄城市明斯克在内,出现了辐射背景升高,达到40毫伦每小时。虽然当时允许的安全值在10毫伦以上,但涅斯杰连科郑重的报告引起了斯柳科夫的不安。不过科学家没法解释仪器指针出现偏斜的原因。斯柳科夫随即向乌克兰GCD第一书记В.В.谢尔比茨基打去电话,想得知乌克兰那边是否一切平静。”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乌拉娜的真实原型是谁了,是不是HBO编剧擅自加戏也是很清楚的了:在《切尔诺贝利》的第三集中乌拉娜莫名其妙被捕,还得列加索夫去救(我之前就说过HBO编剧的重点塑造对象便是集功劳于一身的脱离人物原型经历本身的政Z性悲情大英雄),引发两人的一些有“深意”的谈话。而现实中的,科学家涅斯杰连科1971-1987在担任“帕米尔”移动式核电站的总设计师。大概HBO编剧认为“新思维”时期的苏联还是所谓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历史观念确实落后了点。

500

500

斯柳科夫和涅斯杰连科:听说我们躺枪了?

500

500

剧中的乌拉娜告诫若不疏散数十万人,他们会得癌症,而加拉宁一口咬定绝对没有问题,就这么草菅人命起来,又蠢又坏的他应该没人喜欢,也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不过现实里面嘛,白俄GCD其实有点躺枪的感觉,我们来看看他们当时的反应和举措,在白俄罗斯GCD戈梅利州委前第一书记阿列克谢.卡玛依(Алексей.Камай)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天的随笔中是这么写的:

500

“指示了直升机。40分钟起飞向切尔诺贝利。在我们身上下是布拉金斯克区的萨维奇村。从那儿飞到切尔诺贝利只需数分钟。来了对飞行员的指令:“返回基地。禁止向切尔诺贝利飞行。”--飞行员通报道:“我的飞机上坐着戈梅利州委第一书记”--“立即返回!”。我们经过了布拉金斯克区、霍伊尼克斯克区和纳罗夫良斯克区.......回到了戈梅利。这是4月27日。事故后的第一天。”

500

“4月27日,涅斯杰连科带领的科学家团队从明斯克出发,在这一天末尾时,在布拉金斯克区、霍伊尼克斯克区和纳罗夫良斯克区建立了62个民防辐射-化学监控点。而到4月29日时,他们的数量已经达到654个。但(白俄罗斯的)人们怎么办,向哪儿疏散,是不是需要这么做,不明确,需要莫斯科来做决定。”

500

在5月1之前,从25个靠近核电站的(白俄罗斯)居民点中撤离了15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在事故后的前几天和最初的小时中,生活在被沾染区域的人和出生的人都已经能够遭受一定剂量的切尔诺贝利毒物)。也决定在这些生产单位中停止农业工作。我们向白俄罗斯GCD中央报告了自己的行动。没有被反对。”

以上出自白俄罗斯网站《Записки бывшего первого секретаря Гомельского ОК КПБ Алексея Камая о первых днях после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катастрофы》,网址:https://www.sb.by/articles/chernobylskiy-bloknot.html

500

阿列克谢.卡玛依(Алексей.Камай)

3.矿工的来源

在第三集中,HBO编剧大概对苏联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的好几十年前,于是剧情中的矿工就成了与前来进行强征的权威者相对立的群体,而事实又是如何的呢?这一事件的经历者,英雄矿工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纳乌莫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аумов)给出了答案:

500

“我当时30岁”--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回忆道。“我当时在图拉州的一个矿井中工作。当事故一发生,为了消除它的影响就开始招募矿工。我们被给予了严峻和重要的任务,总体上知道它的人很少。我从这里开始讲,矿工中去切尔诺贝利的人,都是经党委员会严格选拔的优秀掘进工人、志愿者!我们到达核电站时,距离反应堆爆炸已过了18天。在达到的第一天--立即进行了轮换。我们被给予的任务是在地下打通150米的隧洞(从三号发点机组向已爆炸的四号发电机组)。而后在四号发电机组本体下面“搞生产”,掘出一种尺寸为30X 30X30的房间。而在这个空间内会安装专门冷却器。意思是:它们将会冷却由爆炸而产生的物质,并多多少少缓解放射现象。”

弗拉基米尔.纳乌莫夫是“切尔诺贝利”残疾人联盟图拉州组织主席、俄罗斯中央联邦区“切尔诺贝利”联盟跨区域委员会主席。

出处《136-метровый тоннель под ЧАЭ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下的136米隧洞)。

至于剧中矿工修建隧洞时脱光衣服....我们认为大概编剧是想呈现复古的技术。实际上当时矿工们修建的是带厚预制板加固的隧洞,也有他们身着工作服的照片:

500

正在修建隧洞(用轨道运送加固厚预制板)的图拉工人,1986年5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500

维克多.哈巴罗夫拍摄的独一无二的镜头:工人正在反应堆下平台下方掘进巷道并建立事故冷却系统

500

综上所述,切尔诺贝利的真实胜利者们需要电视剧的添油加醋吗?应该是不需要的。所以童鞋们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惊悚政Z电视剧来看吧,真别像我和朋友一样太认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