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设计:并非全然无用,但要适可而止

500

过去几十年,中国风一直背负着廉价和低劣的骂名“不得超生”。

就算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互联网经济走出国门,中国基建、高铁、手机开始收获无数拥趸,中国风也依旧很难“登堂入室”。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好莱坞、日漫、韩剧,德国制造对80、90后的“洗脑”;苹果、三星、索尼、徕卡最初在中国市场横行无忌,作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的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被各种“进口货”娇生惯养:我们宁愿远渡重洋去购买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欧美日韩贴牌产品,也不愿给“近水楼台”的中国制造一个机会。

原因几何?

中国制造商远没尝到设计增益的甜头、对设计掉以轻心是一回事;

中国消费者盲目迷信“欧美制造”、给不了设计足够的生存空间是另一回事;

这就导致我们的设计师因为有限的资源只能做出有限的设计、带来有限的回报之后进入下一次有限资源的死循环。

制造商、消费者和设计师他们彼此掣肘,才有了今天。

好在近几年随着各种“国际风”在国内群魔乱舞,制造商“抄无可抄”之后只能逼着自己青出于蓝;消费者交够了足够的“学费”之后终于感觉到它们的油腻,连月活10亿的Ins风都凉凉了。

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制造在设计方面的追赶、以及各大欧美品牌被用户绑架推陈出新;在硬件和科技水准停滞不前的时候,形式和功能设计就成了他们的“救赎”。

而这也带来一个副作用——过度设计。

高估了产品的可塑性

500

5月份,Tiffany亚洲首家咖啡店在日本亮相,除了珠宝首饰之外,Tiffany还想通过包包、文具、家居、饰品,甚至是咖啡和牛角包“透支”每一个Tiffany女孩。

165美金的曲别针、250美元的吸管、450美元的尺子、1000美元的笔筒、1500美元的乐高积木、9000美元的毛线也就罢了,Tiffany的死亡料理色“甜甜圈”真的能吃吗?

500

Tiffany的死亡料理还只是没有食欲,雪碧的喷雾罐真的不是杀虫剂又或者是涂鸦喷剂么?

而这两者的第一印象,都有毒啊!

高估了技术的通用性

500

曾经设计出Max Motor Dreams智能摇篮、Lane-Keeping Bed智能床、SafeCap智能帽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又一次设计出一款智能防撞的超市手推车——超市汽车。

智能防撞的概念固然很赞,但它根本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不能叠放就是硬伤。

500

喜欢“标新立异”的joey ruiter这一次带来了一块巨大的金属板砖——MOTO UNDONE全电动的城市摩托车。

这造型固然具有颠覆性,但是安全感以及下雨的时候怎么办?

高估了创意的社会性

500

对于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火,一个月之后社会各界拿出了不少解决办法,但在建堂顶部建造游泳池、停车场、阁楼、纪念碑、马戏团、快餐店和路易威登却一度引发了众怒。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1989 年,贝聿铭先生为法国巴黎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现代技艺与历史遗迹的“若即若离”也一度引发过舆论危机;将近10年落成之后,玻璃金字塔才成为卢浮宫的一部分。

500

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巴黎圣母院所处的地理环境限制了“重建”工作的发挥,决定了它只能“原地复活”,在这里就必须面对翻新、做旧和修复三选一的抉择。

500

我们可以看见:

蒂芙尼和雪碧急于丰富自己的“体验”,病急乱投医;

福特和joey ruiter忙于拓展自己的“全能”,乱点鸳鸯谱;

巴黎圣母院这边忙着彰显自己的“立场”,空口说白话。

但是考虑到蒂芙尼和雪碧是粉丝向服务、福特和joey ruiter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过度设计大抵预谋已久,只是作为一种营销战略,还算是无伤大雅。

至于巴黎圣母院,其实“灵光一闪”的创意并不值钱,我们急需的是一套完整的民情调研解决方案,又或者是一些合理的建议。

就像我们在前文《“重建”巴黎圣母院?》中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设计的本身,而是设计背后巴黎圣母院的象征。

蒂芙尼、福特或许需要,但巴黎圣母院她不需要过度设计。

PS:

头图来源于Behance作者@Graphéine

部分素材来源于@设计癖 @数英网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玩意东西工业设计(wanyidongxi)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