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看做我们下半辈子的全部人生

最近家长圈在传两件热门事。上个星期是上饶杀童案,说是一个父亲,因为自己女儿可能受了欺负,冲到教室刺死了一个男孩子;这两天是一位妈妈,在短信和微信界都有突出表现,动不动就千字文,指导学校的到校时间,指导女儿在活动时的站位,指导老师该如何“正确”让女儿补作业,指导同学该如何给女儿吃零食……

500

沧海一粟式举例

搞得其他家长都吓得退了群。

我看了看家长圈里转的评论,绝大多数停留在“感叹号式指责+人肉式搜索”阶段。也正常。情绪宣泄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这种文章第一好写,第二有流量,而且多少也有点警示作用。

但这种文章看多了,人就会有戾气。前面一件事,已经进入司法流程,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决;后面一件事,无非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你把人家人肉出来,不遗余力地嘲笑辱骂,未必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反而会让她处于被迁怒的险境之中。

我发现的是另外一个细节,或许对我们做家长的有一点启发——

那就是,两位涉事的家长,都是经常在家长微信群里发很长很长文字的人。

我老婆看到这么长的文字,马上说:“哇!写那么多!怎么那么空!没别的事情可以做吗?”

我觉得,还真可能是。行凶的父亲,和他太太全都选择了辞职,专心照顾孩子;啰嗦的母亲,主要执行全天候的叮嘱梳理和分析,看看这个文风,就注定了她很难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他们把自己下半辈子的全部人生,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这事儿罕不罕见?其实不。

有些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一样会说,“我们老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接下来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就靠孩子了。”

然后不停陪孩子去补习班、和所有老师事无巨细地沟通、每天都围着孩子团团转,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家庭”、“尽一个为人父母的责任”。

你劝她两句,她就强调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这是“为了他好”。

我说,监护人不是监视人啊,而且,这么高强度的关心,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个自我感动、自我崩溃的状态。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这样的家长,下意识地就会认为“我会孩子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觉得自己就是点亮他人燃烧自己的蜡烛,孩子要懂得感激涕零知恩图报。

但生活未必会照着设定的剧本走。

孩子长大了,稍微有点主见顶一下嘴,他就五雷轰顶:“我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

别人稍微漠视一下他孩子,他就震惊万分:“我牺牲那么大,别人怎么可以对你这样!”

那些所谓的“牺牲”,都设定了回报的砝码,一旦回报不及预期,便陷入了巨大的失衡。

这其实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说句可能不太中听的话:我一直觉得,我们做父母的,没必要去做只能“感动自我”的“牺牲”。

对孩子漠不关心,是不负责任;但用力过猛,也绝不会感天动地。就算有付出,有牺牲,那也是我们均衡各种角色的结果,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应该对孩子说,“你看,都是为了你,我才选择这样的生活”。

孩子又没让你选,明明是你自己选的。你被自己感动,然后要求孩子回报,从情理上就讲不通。

我一直觉得,对孩子来说,好的父母不应该是“无节制的牺牲者”,而应该是“携手前行的陪伴者”。

别说什么“我老了,都靠你了,我现在都指望你了”,简直是胡说八道。黄忠一把年纪还能当五虎上将呢。父母让自己有出息,才是最好的榜样和教育。

自己飞不高,孵个蛋,天天盯着他飞,还不让别的鸟说这个蛋,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有些家长,自己事业不顺,然后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呀,我才不被重用;有些家长,哪怕出去玩的时候也要啰嗦,都是为了你呀,这个地方我又不要来的……

我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啊!我一路保护着你,不让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展翅高飞啊!

那些在微信群里高频发千字指导意见的家长,每一个都像为娃捐躯的烈士,我不说别人怎么看,我就问问孩子压力大不大?

别老琢磨“我是为了孩子啊”。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甚至有时候让孩子妥协,才能让他懂得家庭的概念。

例如,现在我孩子大了,就算出去玩,他喜欢我们不喜欢也不行。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愉快,才是真正的愉快。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围着你转的事情,你偶尔也得围着我们转。

在学校里,他可不可以不被重视?当然可以。谁能天天在关注底下生活,不被重视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

可不可以让他自己先处理问题?当然也可以。谁能不遇到一点麻烦和矛盾,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你干预太多,只会让他被孤立。

我们家长可不可以不要那么专注于他?再说句不中听的,当然也可以。

有人说你得盯着他一举一动,不然误入歧途你追悔莫及。怎么盯?他的作息那么规律,你平时和他有聊天沟通,他有问题会求助,真有情绪问题,只要你不瞎,大概率能发现,住在同一屋檐下,还想怎么盯?把监护人做成监视人么?揣兜里么?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我们有我们的人生。这本身就不可能是互相指望和取代的关系。我们自己都不应该只围着孩子转,更不可能要求别人围着你孩子转。

用力过猛的关心,并不能让她愉快,也很难让她有长进。我们是陪伴者,而不是取代者。把取代当做关心,意味着你和孩子都失去了自我。你会沉迷于自己的牺牲精神无法自拔,变成一个“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他们怎么可以对你这样”的人,而他也会在压力下,对家庭感到恐惧。

我们还有几十年的日子要过,离各种功能衰退还有时日,在对付孩子的同时,我们依然需要提升自己,读读书,上上课,有点业余爱好,做点儿给孩子长脸的事情。在催着蛋飞的时候,想办法自己也能飞得高一点——他在长大,而我们,也应该在成长。和“为孩子放弃自己”相比,这才是更好的教育。因为——

他会看到,他会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