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上将杂谈(一)
(文章有点长,计划分三次连载)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共授予上将65名。现将这65名上将试作一解析,看能否从中发现点什么。
这65员上将,若以军种计,则陆军60人,海军5人。
若以出身渊源计,海军上将5人,并不存在更多更复杂的派系,全属北洋海军。陆军上将60人中,则分出多种情况。其中的龙济光、陆荣廷、刘存厚、袁祖铭、刘湘等5人,属西南军阀,只是为一时投机而依附北洋军阀者。
另有黄兴、那彦图2人,则既不属于西南军阀,也从未受制于北京政权。黄兴本系革命党,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授衔时早已脱离军界,与北京和西南两方面都毫不相干。黄得授上将,大概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那彦图是蒙古王公,他之能够得授上将,纯粹就是一种外交上的礼遇而已。
余下的53人,即一般被称作北洋军阀者。但实际上这53人又可分出四种情况。这其中的12人,即黎元洪、张作霖、阎锡山、赵倜、刘镇华、聂宪藩、杨增新、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陆洪涛、张其锽等,原非北洋出身,但后来却始终依附或寄生于北洋军阀集团,如果称其为北洋军阀,顶多算是旁系。
另有8人,即荫昌、张锡銮、倪嗣冲、马联甲、张勋、姜桂题、江朝宗、张广建等,是早在武卫右军甚至淮军时期即与袁有着依附或较密切的同僚关系的,他们的资历有些并不低于袁世凯,其高官显禄也并不全靠袁氏得来,但由于他们多数曾襄助袁的小站练兵,与袁的关系比较亲密,故而在北洋军阀登上政权宝座后,也往往以北洋元老自居,袁亦对之倍显尊重,使其尽享荣华富贵,所以有说法是将其看作北洋正统,也不无道理。而实际上,这些人尊也尊矣,贵也贵矣,但却始终未能进入北洋军的核心,其所带部队,要么是未经现代化改造的旧式军队,要么是地方军,均属北洋的外围武装,北洋正规军的基本武力,从没有一兵一卒是交由这些人掌握的。
再余下的33人,便是真正的北洋核心骨干了。这又可分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即其中的17人,是直接受知于袁世凯,是在小站时期或稍后由袁直接吸呐并一手栽培的,他们的成长全靠袁世凯,为感恩图报,也就全都成为袁的心腹干将,成为日后北洋军阀集团的上层骨干。他们是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李纯、王占元、田中玉、张怀芝、卢永祥、陈光远、蔡成勋、赵玉珂、王怀庆、蒋雁行、张绍曾、陆锦等。
另一种情况,即其中的16人,虽然多数与袁不是直接的关系,也并未参与最初的小站练兵,但却也是在建军初期加入并依托北洋六镇成长为骨干的,属该集团中的第二层,是北洋军阀分裂后祸国混战的主凶。他们是吴佩孚、王承斌、萧耀南、张福来、靳云鹏、冯玉祥、孙传芳、齐燮元、周荫人、卢香亭、陈调元、刘宗纪、郑俊彦、吴光新、王汝勤、曹锳等。
如果刨除西南军阀那5人和礼节性授予的黄、那二人,将这53个北洋上将与北洋的关系做一喻人的对比,则后面的33人可称是北洋的嫡亲子孙,而最早与袁友好合作的所谓元老8人,却只能算作北洋的把兄弟,至于后来投效或寄生于北洋的12人,就只能看作北洋的干儿子了。
若以后来北洋军阀分裂后所属的派系计,单就陆军来说,则其中的15人不属于任何一系,也没能自成一系,即黎元洪、黄兴、那彦图、张锡銮、荫昌、王士珍、江朝宗、张绍曾、陆锦、蒋雁行、赵玉珂、聂宪藩、杨增新、张广建、陆洪涛等。有依籍贯而将王士珍、张绍曾、陆锦、蒋雁行、赵玉珂等划作直系而将江朝宗、聂宪藩、张广建划作皖系者,但我本人不这么看,我认为几人虽或曾亲近直系、皖系,但归根结底都是超然于各军系之外者。
新疆王杨增新、甘督张广建、陆洪涛这三人,我的看法是三人即不属于任何军系,也称不上是独立的军系。虽然他们手头多多少少都曾有那么一点兵,但因远离中原政治斗争的旋涡,正在内讧的北洋军阀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也无意参与关内派系之争,谁在台上就拥护谁,因此他们手里的兵也就只能看作是国家政权中一个省的地方军队,而并不属于任何的派系。
有22人属于分裂以后的直系,即冯国璋、曹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吴佩孚、王怀庆、齐燮元、王承斌、冯玉祥、曹锳、蔡成勋、萧耀南、孙传芳、周荫人、张福来、王汝勤、卢香亭、陈调元、郑俊彦、刘宗纪、张其锽。
这其中,后来又分出五省联军和国民联军,即孙传芳、周荫人、陈调元、郑俊彦、刘宗纪、卢香亭等6人属五省联军,而冯玉祥则属国民联军。
有8人属皖系,即段祺瑞、段芝贵、靳云鹏、卢永祥、倪嗣冲、张怀芝、田中玉、吴光新。
有4人属奉系,即张作霖、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
奉系后又分出直鲁联军,其中的张宗昌属之。
还有11人,则各成一系。其中姜桂题为老毅军,赵倜属宏威军(毅军分支),马联甲属安武军(毅军分支),张勋属定武军(毅军分支),阎锡山属晋军,刘镇华属镇嵩军,陆荣廷属桂军,龙济光属振武军,袁祖铭属黔军,刘存厚属川军中的武备系,刘湘属川军中的速成系。
有将姜桂题、马联甲划作皖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原来也是如此划分法。但现在想来,太过勉强,故仍将其划出。
直皖奉三大军系中,皖系著名的四大金刚只有靳云鹏位列上将。奉系得授上将的,除张作霖以外的三个人,却没有一个算得上核心中坚,吴俊升、张作相都是过时人物,张宗昌则系外来户。直系却不同,其骨干将领该授的基本上都没落下,比如著名的长江三督李纯、王占元、陈光远和直督曹锟,比如作为直系骨干武力的第2师前后任师长王占元、孙传芳,第3师前后任师长曹锟、吴佩孚,第6师前后任师长李纯、齐燮元,第12师前后任师长陈光远、周荫人,第1师师长蔡成勋、第11师师长冯玉祥、第23师师长王承斌、第24师师长张福来、第25师师长萧耀南、第26师师长曹锳等等,都在上将之列。
直皖奉三系所占上将比例十分悬殊,也是有原因的。
直皖两系乃小站正宗,原本同根,后才分裂。但分家后的二者并不平衡,尤其在军事实力上,直军比皖军要多,故两系分裂后,直军得授上将者自然也就多。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护法战争后期直皖分家后,由皖系执掌中央政权的时间仅两年左右,而直系在台上的时间则长达四年。时间长短即不同,而直系当政这四年和皖系当政的前二年还有不同,即前二年皖系当政时直系只是受排挤,却仍可在皖系中央中占有一席说话之地。而且在当时,根本就还不存在直皖之分,后来所说谁是直将谁是皖将此时尚未明确地分出立场站准位置,故所授上将便也无所谓谁属直谁属皖了。比如曹锟,在其得授上将时,其立场就属亲皖而非后来的反皖。而直系当政这四年,皖系已被直系彻底打败,皖系的主要战将全都成为新政权通辑的战犯,许多人的勋号正在被剥夺,自然不可能再授予代表着荣誉的军衔了。而实际上,不管在直皖未分出胜负时站到谁的立场上,在直系把持中央这几年,也就是上将可以授到省督的时候,凡是仍在省督位置上稳坐的,不管直系皖系,也都得到了上将的军衔。
还有一个原因,即这24名统计在直军阵营的上将中,还有后来分出的五省联军上将6名,而这6人中的4人得授上将,却是其已经从直系分出与奉系合作时的事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并非全是因为直系偏心才得到了这么多上将的。
奉系非小站正宗,染指中央远远晚于直皖二系,故很长时间奉军只有张作霖一员上将。即是到了后来,属于奉系的上将也并不多,为什么呢?也有原因。其一,是因为一直到直皖战争之前的1920年止,上将的授予条件相当苛刻,省督授予上将只有四人,绝大多数省督均未享受上将军衔,因而吉督鲍贵卿、黑督孙烈臣等未授上将也并不奇怪。其二,到了上将放低了标准可以大量授与省督时,奉军已经宣布“自治”,与关内北京政府断绝了关系。既然你宣布不再听命于北京政府,那北京政府当然也犯不着再上赶着给你授予上将军衔了。其三,待奉军战胜直军夺取了北京政权,重又回到北京政府的怀抱中来时,却也和前面的皖系直系一样,其势力达到了巅峰时,也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其内讧加剧,各主要战将接二连三地跌落马下,奉军将领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想授予上将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按说,当时奉军之李景林、姜登选、郭松龄等,从哪方面说,都绝对不比五省联军之刘宗纪、卢香亭、郑俊彦等更差,授予上将理所应当,但可惜的是几颗耀眼将星,却在奉军走向极盛时刚刚划了一道闪亮的弧光,便转瞬间急速陨落了。许是大概他们的上将命令正准备起草而还没来得及起草吧。
海军另有系统,参与北京政府的派系内讧并不多,但5人中,除蔡廷干早已退役并不亲近任何一派外,其他4人全部是亲直系者,很是耐人寻味。
(未完,待续)
最牛逼的是萨镇冰,晚清、北洋、国民政府、新中国,都曾任高级军职。
海军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高技术兵种
当然,还有个技术上的原因,内战一般不涉及海军,或不深度涉及海军,相比之下,空军就不行了
所以可以相对超然
职业军人混到这个份上,也是顶级了
比如,刘湘,老冯,陈调元之类
最牛逼的是萨镇冰,晚清、北洋、国民政府、新中国,都曾任高级军职。
比如,刘湘,老冯,陈调元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