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家常菜,一吃血糖就飙升!很多糖尿病人还在天天吃
作者 | 黎茵
编辑 | 张恺翀
从一开始的大吃大喝、控制不住发胖,到胰岛素抵抗、糖前期,最后变成糖尿病......
2型糖尿病原本应该是老年病,但是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滋润了,糖尿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如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2.8%,即每10个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成为“糖友”后,将面临烂脚、心脏病、四肢麻木、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风险。
怎么控血糖、控血糖应该怎么吃?成了很多人每天都在关注的话题。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9年的建议,糖尿病人学会正确吃饭,能控制血糖在正常值,延缓甚至完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01
这5种家常菜,让你的血糖瞬间“狂飙”
生活饮食吃不对,办法再多也防不住糖尿病,拉不住失控的血糖!
甚至可以说,糖尿病人懂得怎么吃饭,就等于在「治病」;
普通人懂得怎么吃饭,就等于在「防病」。
以下这5种家常菜,是隐藏在生活中十分善于“攻击”血糖的地雷,很多糖友还天天吃。
01
糖醋菜肴
糖醋里脊、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咕噜肉......想到这些无比下饭的糖醋系家常菜,就口水流下“三千尺”。
但是一看含“糖”字的菜,大家伙就应该知道,这些家常菜在烹饪时肯定是大勺大勺的放糖。
虽然世卫组织证明,糖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糖尿病人也要严格控制糖的摄入。
大量吃高糖食物,过多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身体肥胖。而肥胖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
若是放纵自己吃上这么一堆糖醋菜,会让你的血糖失控狂飙一个800米来回,十分不适合糖友们食用,要切记!
02
荤饺子
单独一个饺子本身,升糖指数并不高,尤其是部分纯素饺子还属于低升糖食物。饺子会升血糖,这着实让人挺意外的。
但其实道理不难懂,首先饺子皮是精制面粉做的,本身就是个“升糖大户”。
个头小,容易让人一顿吃超量了,一般12个就含有100克面粉,相当于满满一碗白米饭。
荤饺子馅为了调味,往往还会加入过量的盐与油,吃的时候还会沾蘸料。高盐与高脂肪,简直就是“血糖刺客组合”。
03
白粥、肉粥
用精大米熬的白粥,熬的时间长,也特别黏稠,大米中的部分淀粉会分解成糊精。
而糊精比淀粉更易消化吸收,这样一来进入身体后血糖上升速度会特别快,直接升高血糖浓度,增加胰岛负担。
04
水煮鱼、水煮肉片
水煮鱼和肉那种麻辣鲜香的口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不少糖友本身吃饭的口味就比较重,喜欢吃这类型的家常菜。
因为水煮菜的做法,会使用大量的油激发香料的香味,再配上火锅底料,含油量极高。
05
油条、煎饼
油条和煎饼都属于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烹饪过程中简直就是油锅里“洗澡”。
糖友食用后,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而且容易引起心血管并发症,能不吃咱就别吃了。
02
粗粮也不能乱吃,升糖速度更快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朋友说了:听说粗粮升糖慢,那我吃粗粮来控糖总行了吧!
事实上,这是一个控糖误区,因为不是所有粗粮都有控糖效果,咱们好好认清以下几种粗粮,它们升糖比大米、面粉都快呢!
吃起来口感糯糯的糯性的谷物,比如大黄米、小黄米、糯玉米、黑糯米等,升糖速度快。
它们的成分都属于支链淀粉,比大米直链淀粉更容易升糖,尤其是煮软热乎的糯米食物,会对血糖产生更大的波动。
但世事无绝对,这并非告诉大家,糯性食物一口不能吃,到底要怎么吃能平稳血糖,接下来会继续提到!
03
不想让血糖失控,跟着这么吃最有效
平时一聊到「控血糖」,总是藏着太多的误区。
咱们不兜圈子,直接上干货!糖友们跟着这么吃,就能有效稳住你的血糖。
1
餐前半小时吃点水果
水果并不是糖尿病人的“死敌”,糖尿病人在正餐前吃点水果,也有利于控制血糖。
营养师范志红曾分享过一个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饭前半小时先吃含糖量约15克的水果(去皮核后的水果量约100-200克),然后再吃饭。
饭相应减量,比如说你原来吃75克米煮的饭,现在改为60克米煮的饭,是有利控制血糖的,这些水果可以是:苹果、梨、橙子。
2
糯性食物不是一口不能吃
尽管糯性食物升糖快,但也并非一口不能吃。可以在吃之前,先吃些蔬菜、蛋白质食物。
吃的量别超过100克,也别做成米糊和粥,最好是跟其他豆子合起来蒸的杂粮饭。
除了糯性食物,白米、精制面粉也同理,不是不能吃,但要注意分量和搭配!
3
豆浆、豆汁可以放心喝
不放糖的豆汁、豆浆,都是血糖高的人适合喝的,它们本身所含快消化的糖分几乎没有。
豆汁是绿豆去掉淀粉后的豆渣发酵而成,豆浆是黄豆制成的。
绿豆黄豆的升糖指数都非常低,糖友们可以放心喝,无需担心血糖问题。
参考文献
[1]范志红.吃饺子为什么升血糖快[J].江苏卫生保健,2022(03):48.
[2]范志红.《需要控血糖的人,能吃这些食物吗?》,2016.09.02.
[3]马冠生.糯米与大米谁对血糖影响更大[J].健康博览,2017(10):57.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pixabay图片网、pexels图片网,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