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请妈妈动手

妈妈再打他一次。

500

就在半小时前,我完成了一个极具意义的社会调查。问题有两个:

问题1:“小时候是你爸揍你多,还是你妈揍你多?”

问题2:“谁揍你,你更生气?”

答案非常有利于女性,可谓是母亲节的一份大礼。

问题一,挨妈揍的次数更多一些;问题二,对爸爸的打往往充满仇恨,对妈妈的打反而有些怀念。

怀念到什么程度呢?有位中年男士说,看到老母亲现在身体不如以前,上下楼梯都要歇一歇,真是好心酸啊,好怀念当年她揍自己半小时不喘气的时候啊。好想妈妈再打我一次啊。

我说,换成老父亲呢?老父亲上下楼也颤颤巍巍啊。他一愣,说不不不,一点都不怀念。

上次说了父亲独有的“崇拜”优势,而母亲神奇的优势是什么呢?特别有意思,就是“动手”优势。

都知道体罚不对,但当爹的动手,传出去就是家暴制造者,欺负弱小的恶霸,破坏家庭的败类;当妈的动手,传出去就是严格的教育者,规则的维护者,再差再差,也是个急脾气的好心人。

题图那张漫画,曾经赫赫有名的“妈妈再打我一次”,大家觉得很有共鸣,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欺压感;但如果把妈妈的角色换成爸爸,大家就会怒从心头起,觉得这是鼓吹暴力,需要积极举报。

更神奇的是,等孩子长大后,同样是打屁股打手心,爸爸的体罚都是心理阴影,妈妈的体罚常常能转化为成长的经历,少部分还能变成美好的回忆。

真是玄妙至极。

作为爸爸,我一直试图分析这里头的核心原因。并且就在刚才,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在分享给大家。

研究的方向是《如何让动手的爸爸也成为孩子美好的回忆?》

从标题看,这就是一个山无棱天地合的难题。

要找到答案,就得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推演。

生理层面,就是父亲的体格和力度。很多人觉得,“男人手脚重,下手狠,让孩子无法承受。”——这个说法其实并不精确。《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家和是极少数的变态,女人借助工具抡圆了下去也同样威力无穷。但不可否认,体格其实比力气更会造成恐惧感。

就算是同样的力量,一头熊拍你一下,和一只浣熊拍你一下,哪个更容易造成心理阴影?如果再要拍一下,还是同样的力量,你选择哪个?

所以,爸爸在“动手”层面的第一个前提,是“小只”,如果你一米六,一百斤,跳起来打孩子脑袋那种,就具备了成为“美好回忆”的可能。

心理层面,就是除了动手,还有一些其他的行为。调查发现,爸爸动手的时候,就是闷头纯动手;而妈妈就不一样了,特别复杂,还夹杂着特别多的表达,叽里咕噜一直说。为什么同样的力度,挨妈妈打觉得相对不那么疼?因为挨爸爸打,所有的感知都在触觉上;挨妈妈打,还得调动听觉,注意力就分散了。

更厉害的是,有些妈妈一边动手还一边哭,事后搞得挨打的人也很歉疚。你看,虽然我挨了打,但我也伤了妈妈的心啊。严母孝子的场景就诞生了。

所以,爸爸在“动手”层面的第二个前提,是“又要能说,又要会哭”。如果你能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去教训孩子,可能也会得到孩子的谅解。

综上所述,一个特别小只、动不动就哭、还特别啰嗦的男人,有很大的概率,在体罚孩子的时候,不会给他造成阴影。

唯一的问题是——他可能不太有机会成为父亲。

今天是母亲节,把这个让广大母亲欣慰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

体罚不可取。但真忍不住的话,这还真是属于妈妈们的特权啊。

一个背景声

“边打人边自己哭真的学不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