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马云、刘强东:高考的“红利”能管多久?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1944年,贵州山区的一个贫困小村庄里,诞生了家中的长子。
家里几个人合盖一条棉被,在地坑里做饭,但父母依然发狠一样让7个孩子都坚持上学读书。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作为长子的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高中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支撑不住了,用米糠和菜合一下,烙着吃。家里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罐装着,但他决不去随便抓一把,否则弟弟妹妹们都要挨饿。那时候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
1952年,他8岁的时候,国家第一次实行大学统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
又过了11年,1963年,他即将参加高考,母亲每天早晨额外给他一个小玉米饼,才没有发抖着参加考试。
最终他不负众望,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母亲竭尽全力为儿子准备的两件衬衣和一条拼接起来的被单,陪伴他度过了4年艰苦的大学生活。
在大学里,他坚持静下心来,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全部自学完了,还自学了3门外语。大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技术干部。
1987年,他退伍转业去了深圳,集资2万余元创立一家小小的贸易公司。30年后,这家一直没上市的公司,一年的营收是BAT三家互联网公司的总和。他就是华为教父任正非。
就在任正非高考进入大学,读到大二的时候,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开始了,高考随即由招考制变成推荐制,并逐渐取消。
直到十年后,1977年,邓小平在谈话时指出: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第二年,高考全面恢复。
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大门的大学。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也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无线电班的教室里济济一堂,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彼此。
他们中间年纪最大的已经4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三个年纪相近的同学很要好,最小的来自广东罗定县,还有两个比他大一岁多的分别来自海南五指山和惠州。
他们就是日后分别创办了康佳、创维和TCL三家彩电公司的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
2
在李东生参加考试的同一年,有个插班复读生也参加了高考。
因为只复习了10个月,而且只读了高一下学期,最终没有考上。
他报考的学校——常熟师专录取分数线其实很低,但因为他英语考了33分,与录取线差5分,成为了全班唯一一个没被录取的。
人生离奇的是,当时落榜的他一定想不到,最终他的命运要靠英语来改变。
落榜后,他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白天为生计,晚上在煤油灯下复习。1979年,他再度进入考场,再度落榜。
1980年,在复习班里苦读一年的他的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北大的几年间,却屡遭打击,没有一个女生拿正眼看他。
毕业后好不容易争取留校教书,结果1990年因为在校外做兼职培训,被北大高调开除。
然后,他将兼职做的培训取名新东方,火遍了全国,几乎每一个中国考生都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走进过他们的培训教室。他就是“鸡汤大师俞敏洪”。
俞敏洪人生第二次落榜时,还有一个人比他还要不幸——在高考前几天突遇车祸,肩胛骨被撞断。意外事故让他在高考中发挥失常。
眼瞅着要与大学无缘,他想到了一个不用忍受复读痛苦的招数:他用了一个新名字到隔壁县参加了当年的中专考试,最终考入兰州培黎中专学校。
中专毕业后,他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个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
任正非创办华为的同一年,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
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他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做起了房地产,并从那里起家做到了全国。他就是“名下无房潘石屹”。
3
5年后,一个身材十分消瘦的男青年也参加了高考。他在报考志愿表上潇洒写着:北京大学。之后,他创造了一个奇迹:数学成绩1分。
在餐馆里打了一年工后,第二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数学成绩终于摆脱了个位数:19分,结果还是落榜,无奈之下,只能继续打工生活。
骨瘦如柴的他根本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儿,在忍受了不到半年的皮肉之苦后,他看了一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哭得一塌糊涂。
1984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靠着死记硬背公式和押宝题,数学奇迹般地及格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
侥幸的是,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他被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一度因为长得太丑连KFC招服务员都不要他。却在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老师,闲暇时间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翻译社,因为生意萧条,有一段时间他的翻译社不得不靠从义乌进一些小商品卖来维持生计。
几年后,他将当年在义乌进货时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虚拟现实,做成了一个购物网站,导致至少二分之一的中国女性为其剁过手。他就是“悔创阿里杰克马”。
马云考上大学的那年,江苏一个偏远的小镇上第一次来了电。
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儿专门从村里步行来到镇上,趴在镇政府院门口,看着镇政府大院里面那个电灯泡在亮着光,和他的同学在讨论:烫手吗,能点烟吗,电从哪儿来?
那时候他们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了什么肉,但他看到村长屋檐底下挂着的很多猪肉,所以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个村长,因为有肉吃。
初中时,他自己攒了50块钱,于是自己坐车到了南京,第一次到了大都市,看到了那个年代最高的楼金陵大厦,37层高。绕着大楼他走了很多圈,然后才知道,世界上有比他想象中更大的城市。
几年后,他以当地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了人民大学,县长亲自到他家送了大红花。这下他的梦想是当比村长更大的官,比如县长,所以报的专业是社会学。
这时候,已经18岁但仍满身土气、带着76个鸡蛋上大学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妻子还有一年才能出生,更不会想到人大社会学和当官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最终他靠着倒腾盗版光碟起家,慢慢在网上开始卖电子产品,最后做出了一个京东商城。他就是“不知妻美刘强东”。
刘强东大学毕业那年夏天。
湖北,在已经开始逐渐燥热的天气里,一个黝黑消瘦的小伙子在高考前三个月,等来了他的录取通知书,尽管他的内心激动无比,但仍然克制兴奋,表现的极为淡定。
进入大学后,央视去大学选主持人,因为是一档法制栏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
从小就有很扎实的演讲与主持功底的他,在一堆法学院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央视,主持《今日说法》,并在之后成长为蜚声全国的主持人。他就是“北大还行撒贝宁”。
4
天堂有路你不走,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十年时光沉浮,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无数的人梦想在这里交汇,有的人梦想升起,有的人梦想破灭。
许多现在叱咤风云的商业界大佬们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困苦、乃至离奇的高考经历。
虽然,他们最后的成功看起来已经和高考没什么关系了。
他们有的从事着和大学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有的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还有的读的都不能算是正经八百的好大学。
但这并不妨碍高考为他们带来了最大转折的一步。
高考就是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是被无数人踏过的上马石,是多少鲤鱼在这里摔得七零八碎的“龙门”。
不管是任正非、潘石屹还是俞敏洪、马云,当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都本身都很不错。
正是通过高考,他们见到了更大的世界,迈上了更高的台阶,认识了更多的牛人。
更重要的是,对绝大多数农村少年而言,只有上大学,才能让他在好几年的时间里,可以不考虑生存条件和生活问题,而有时间、有尊严地待在大城市里。
并进而观察大城市里的一切,学习和掌握在城市里生存发展的必要技能,接触到有可能实现重大改变的命运之机。
就像任正非曾说过的:,“如果不是读了大学,也许我也创立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
5
这些年里,高考大概是被人骂得最多,又最受到珍惜的制度。
高考对公平的的贡献在中国不可取代,只要有高考在,阶层流动性就在。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高考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红利”。
借助于高考这一超级平台,他们实现了人生逆袭、绝境翻盘,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高考的“红利”到底能够管多久?
我认识的一个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
他们的导师基本都是“一行三会”的主要领导或者是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他的学姐、学长基本都已经在国有大中型银行、证券公司、投行的总部工作多年,有时候仅凭内部推荐,便能获得非常好的工作机会。
这大概算是高考巨大红利的一个经典缩影了。
但这样的红利并非无所不能,更不会无限期存在。
当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迈上了人生新台阶之后,即使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们也会快速呈现两极分化,有学霸、也有学渣,有人振作、也有人颓废,有人成大神、也有人成奇葩,与别的大学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甚至于有些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考入清北的学生,因为大学里的放纵,毕业时的状态还不如那些普通大学里的佼佼者。
高考,成了他们当中某些人一生里最辉煌的时刻。
真正工作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如果你过去的优秀不能掩盖你现在的平庸,那反而会让人更容易放大你现在的问题。
除非你接受了这样的设定:你的人生,已经注定了在18岁就达到了巅峰,剩下的日子都将笼罩在这阴影之下。
6
对一个人而言,不管是成功高考的红利还是失败高考的经历,其实影响时间都并没你想象的那么长。
一次的成功不足以让以后都不用奋斗,一次的失败也不用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下。
这两年,我的同学和朋友圈里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些从小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跟风进了大国企/知名外企/考上大部委的人,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
他们从来也不乏学习的能力,学什么都学得很快,做什么都能做的还不错,所以在毕业的前五年,无论是社会认可度还是收入,他们一路领跑。
但在毕业五年后,不少并不是毕业于好学校,或者学生阶段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却越来越后来居上,弯道超越。
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
当我认真梳理现在许多互联网大佬们的高考经历时才发现,真正成功的人士同样如此。高考给了他们第一次机会,但随后的成功靠的却是自己长期在某个领域专注的积累。
比如任正非之于通信,李东生之于电器设备,俞敏洪之于英语,刘强东之于互联网,马云之于电子商务,撒贝宁之于演讲……
受限于我们的家庭和教育,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这样:不管喜不喜欢,擅不擅长,都得要以那些“成绩考的好”的人为标杆,你考不过他,就是不行;但社会并不是这样,你完全不用管另一个领域里别人有多能学,有多能考试,有多传奇。
你只要专注于把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好,你的成就未见得就比他们小。
从这个层面讲,高考其实就是给了你一个认真做出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不会只有一次,但毫无疑问,第一次就选对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一次的选择过后,你会天然地得到许多“红利”,比如值得骄傲一生的毕业文凭,志同道合同样优秀的朋友,专业深厚、思想深邃的教授导师,丰富多彩让人大开眼界的大学社团等。
但没有什么红利是可以吃一辈子的,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把短期的红利,变成一生的资本。
清北也好、专科也罢,只要你会经营,通过高考后获得的知识经历、学历背景、师生关系等等,都将会变成今后你的台阶、敲门砖、人脉资源。
高考可以决定的是起点,但不是终点。
就像迪拜,在石油经济的红利下,疯狂搞基建,并在旅游、金融、文化等更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方面大力投入。
最后,石油没了,但成功的迪拜留下了。
“一辈子能不能走出精彩,大学为你奠定了基础,但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俞敏洪
——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拼命的参加高考?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而所有的这一切美好,都需要我们先跳出原有家庭、原有环境的束缚。当你经历高考的淬炼,学会利用了高考后产生的各种“红利”,选定了人生要走的道路并坚持下去后,总会在某一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与他们不期而遇。
感冒发烧中。强撑着写完这篇文章,给所有后台留言希望得到祝福的高考学子们以祝福。
希望你们都能梦想成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也给所有曾获得过高考“红利”的人以警醒,是时候检省一下这样的红利还剩多少了。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5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