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也是妥妥的选择大于努力吗?

如果以最终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职称、财富、职位等)来衡量最终的结果的时候,那么必然是选择大于努力。

这其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一,不同的学科里,学术方向本来就有热门和冷门之别。就比如在文学领域里,相对来说,文献学、文字学、古代文学等就是不那么容易“出头”,因为这些专业本就相对冷门,而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即便你最终做出了成果,但成果也往往难以与现实产生太大关联。而如果是影视、当代文学等领域,则更容易跟当下场域发生联系,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政治的体系中,这个是很好理解的。

哪怕是从最基础的钱的角度来说,很多影视类学科建个实验室,过手的钱都是数以千万计乃至数以亿计,而很多搞古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一辈子见过的钱可能都没这么多。

其二,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层面来说,其实很多身在其中的人也未必意识到“科学”或者说“学术”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政治导向的。我之前举国一个例子,说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研究电磁武器、隐身飞机和研究青藏高原地表植物、研究北极地区古地质生态应当具有同等价值——因为他们他们都遵从一套研究规范,且都可以被认为是“科学”。但是,站在国家层面而言,无论谁当国家领导人,都不会把大多数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后者中,因为那样的投入不仅在经济层面不划算,而且更容易导致本国军事力量的下降和国民安全度的降低。

而选择这二者的区别则在于,选择前者,你做出了领先世界的成果,可能会位列中央委员,而选择了后者,你做出了领先世界的成果,可能也就是在科教频道的新闻里提一句“XX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做出领先世界的结果”,仅此而已。

当然,在学术界内部,自有一套评价一个人实力的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搞古代文学研究的,即便这个方向本身不热门,但是在学科内部,大家也都知道谁的能力强,谁的研究是在灌水。只不过,当现代学术体系本身也已经内嵌到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之中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会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成功标准反过来要求学术体系,且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转本身也会与学术体系产生联系。

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前面提到的,大学里的所谓“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基本就是围绕着就业和薪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所对应的,则是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学术界与企业界存在一定的隔阂,但毕竟专业与行业之间也还是有联系,热门专业的研究者不仅可以获得感更多的学术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更好的变现机会。

这件事说到底就是,无论你是进入任何行业工作,如果你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必然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在360行内,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说在你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段内),真正的热门的或者说有上升势头的行业,也就那么有数的几个。尽管不同行业的热门趋势会变化,但对于个人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就是进入职场前十几年的黄金时间段。如果没有选择这几个行业,在其他行业里你需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才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是否要选择读博的问题下,我经常说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能否在30岁左右的年纪接受十几万的年薪且可能后续涨幅不大”这个情况。(因为多内大多数地区的讲师、副教授基本都在这个待遇区间)如果能,那么进入学术界,即便没选择对热门专业和方向,但也不会太失望。而如果说觉得这个薪资拿出去有点丢人,那么干脆就不要拿那些极少数的“成功”的例子来反驳我,因为别人的“成功”不代表你“成功”。真觉得很需要钱,那就趁早打磨自己的其他技能,然后到企业里混一混,挣得大概率比学术界多得多。

另外,如果这里说的选择不仅仅代表选择专业方向的话,那么选择对导师也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在同一个学科方向里,碰到一个好导师和一个差导师,对个人成就的影响也是天差地别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