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青年节?先了解一下你还是不是青年

500

想过青年节?先了解一下你是不是青年。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青年的定义会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500

那么我们先从青年的下限开始讨论。

1、下限最低的是中国共青团。按照入团标准,14岁以上即可申请加入共青团。那么14岁就成为共青团所承认的青年最低年龄。与共青团一致,国家法定节假日文件中,把青年节放假人群设定为14岁及以上。

2、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年的下限定在了15岁。这个设定也就深刻影响了各种人口统计数据的划分。国家统计局将0-14岁的人口认定为少年儿童,因此少儿抚养比的计算基准是0-14岁人口除以15-64岁人口。选择以15岁为起点很有可能是为了便于5岁组数据的统计和呈现。

3、但是15岁的下限仍然会受到挑战。联合国在儿童权利公约中把18岁以下的人口都归为儿童。由此,在联合国自己的系统中,青年儿童已经傻傻分不清。另外的一些划分方式,干脆以青年可以享受的权利为界限来定义。比较典型的有合法饮酒年龄、合法开车年龄、合法投票年龄以及合法工作年龄。对于大部分对以上年龄有法律规定的国家来说,这些权利的边界年龄一般定在18岁。

一句话总结,14岁共青团加V青年,15岁人口统计表上的青年,18岁全系统稳稳的青年。

500

我们再来看看青年的上限。

1、奥运会足球运动的参赛年龄上限为23岁

2、1985年联合国首次定义青年,将其上限设定为24岁,这样也同样迎合5岁组数据的统计便利。对于这个设定所有的95前只能表示:对不起,告辞了。

500

3、欧洲很多国家会有一种欧洲青年优惠卡,使用该卡会有各种交通工具和景点打折。部分欧洲国家比如法瑞典和瑞士,要求只有26岁以下人士才能购买,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青年的操作上限年龄界定为25岁,而另一些欧洲国家比如意大利,30岁以下人士均可购买,暗示其青年上限是29岁。讲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中年人坐3小时火车从瑞士到意大利,然后他/她又变回了一个青年人,请问是怎么回事?

500

4、根据共青团章程,到28岁如无团内职务,自动离团,青年大V认证失效。

5、相比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更加人性化一点,他们把青年上限提升到了34岁。国家统计局则紧跟教科文组织。

6、非洲青年宪章规定非洲青年上限是35岁,跟我国新入职中级职称人员年龄不能超过35岁的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7、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自科申报年龄上限35岁,人文社科申报年龄上限38岁

8、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设定获奖者年龄上限为40岁。同样,“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年龄上限也是40岁。现在发力感觉有点来不及了,怎么办?

9、青年长江学者年龄上限自科38岁,人文社科45岁

10、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修改青年定义,将44岁定义为青年的上限。只要年龄尾数是以4结尾的,人口统计就还是你的好朋友。

1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龄上限45岁

12、还想看?好了,年龄再往上就真没了。。。。。。。。。。。。。。。。。。

500

如果依据最宽泛的年龄定义,青年是14岁-45岁之间的人口,大约有5亿的中国人可以在今天庆祝青年节。人数最多的是29-32岁年龄段。

500

社会学中的青年

按照套路这里应该有一个温情的结尾了,青年人基于年龄为标准的定义五花八门。然而在社会学家的眼里,青年的定义应该是基于社会化的生命历程而非特定年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个体的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就业、初婚和初育年龄也不断推迟,青年的年龄上限由此不断提升。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隐性化,使得不同代际和年龄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少年、青年以及中年之间的分界越加模糊。那么一种更好界定青年的方式,来自于对个体精神和意志状态的判断。

青年应该指代个体进行并完成自我构建的阶段。虽然这种建构在不同性别、生活方式与文化中差异很大,但是在此过程中,个体的选择将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换言之,如果你仍然还对生活有选择的机会与选择的决心,那么你就依然年轻。

500

“This world demands the qualities of youth: not a time of life but a state of mind, a temp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imagination, a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ife of ease.”  

– Robert Kennedy

青年人一起来过节,不,一起来“996”。从1919到2019,一百年的传承,要知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也永远是饱含泪水。

500

参考文献:

Tyyskä, Vappu (2005). "Conceptualizing and Theorizing Youth: Global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Local Expressions and Global Connections. London: Ashgate Books. p. 3

"Day of Affirmation,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June 6, 1966" Archived February 27,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obert F. Kennedy Memorial. Retrieved 11/9/07.

本期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李婷

图文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董浩月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