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玩不起造舰竞赛了吗?

近年来,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人民海军提供了新型战略核潜艇、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综合登陆舰、大型补给舰、先进战斗机和导弹等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人民海军的规模和装备现代化水平大为提升;另一方面,经过军改之后,包括人民海军在内的整个人民军队基本理顺了指挥和建设体系,人民海军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一支现代化大舰队的身影,已浮现在海天线上。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在经历着新老装备换代的过程。一方面,其国家战略和建军战略的转变,导致其部分21世纪初定型的装备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作战需求;另一方面,其国内制造业成本高涨、造船业相对衰落的现状,导致其海军装备发展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在部分装备上“降级发展”。

500

“降级发展”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Flight II批次

如此描述一番,中美两国的海军发展前景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再看看两国造船业在全球民用船舶市场中所占份额对比,中国造船业对美国造船业更是“碾压”式的存在。包括美国国防部在内,美国很多“有识之士”都在谈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得要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军工订单吃香喝辣,不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怎么好意思从国会老爷们那里要钱?

但如果我们据此就认为美国“可能更接近他们当年击败的红色对手”、玩不起造舰竞赛了,这就过于乐观了。杨爱红之前也写过一些分析美国造船业现状的文章,也认为美国海军“大建”事业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杨爱红从不认为这些问题是线性的,而完全可以是上下波动的;美国的造舰竞赛潜力,并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单调地下降;实际上,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很小的代价重启造舰竞赛。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对当今世界产业格局有一个基本认识:美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掌握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链最顶端的技术和制定标准的权力,能够调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源(当然要付出一定代价);其他各国的产业链一方面在尖端技术尤其是军用技术上依附于美国,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大的产能和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为美国提供巨大助力。

具体到造船业,就从这张经常被“美国造船业药丸”论者引用的图说起吧:

500

这张图反映的的是2016年的全球民用船舶建造市场各国造船业所占份额。以CGT(修正总吨)计,中国造船业2016年共建造了1100万CGT的民用船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而美国造船业2016年仅仅建造了30万CGT的民用船舶、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实际上,在即将结束的整个2010年代里,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即建造了三分之一强的全球民用船舶,而美国造船业则只能望而生叹。——看到这里,是不是更加觉得美国造船业“药丸”、美国海军“大建”事业前途无望了?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这张图里,除了中国和美国,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韩国和日本——说得好听点是美国的盟国,说得难听点就是美国的仆从国。日韩两国的造船业都以建造高端产品业绩优良闻名于世,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是过硬的,美式“宙斯盾”舰也都造过,可谓是轻车熟路;二者的市场份额之和也大大超过了中国,如果再加上欧洲,美国及其盟友的市场份额之和几乎是中国的两倍。

对美国海军而言,利用日韩等盟国造船业建造军舰并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是其国内法律:按照美国现行法律,美国海军舰艇以及国内航线上的船舶必须在美国国内的企业建造。一旦废除此法律,美国盟友的造船业完全可以立即为美所用:反正动力、武备和电子设备等关键系统都捏在美国手里,利用日韩两国规模庞大的造船业造个船壳子并把这些设备给装上,既降低成本又快速形成战斗力,利润最高的关键系统还留在美国企业手里;对日韩两国财阀来说,虽然接美国军舰的单子只能赚个加工费,但人家全舰总价高啊!哪怕只拿5%的固定利润(部分读者看到这个固定比例可能会会心一笑),给美国海军造一条军舰挣的加工费,也能抵得过好几条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利润。

甚至,如果美国海军想要弄点常规动力航母玩玩,日韩两国造船业也完全可以满足。几年前,杨爱红第一个在互联网上指出“中国有38座航母级船坞”,而日韩两国造船业的大船坞也多得是,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哗啦啦地为美国海军建造航母。美国人只需要提供图纸、部分关键设备和印美元就行了。如此国泰民安,岂不美哉?(唯一利益受损的,大概就只有美国国内的那几家舰艇制造商和造船业工人了——他们就是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

500

日韩造船业的船坞可不见得就比中国少或小。图为JMU(日本海事联合)旗下的横滨矶子造船厂卫星照片,该厂拥有2座船坞,小的长约330米、宽约50米,大的长约425米、宽约60米;该厂近年承接过的大舰包括“宙斯盾”驱逐舰“摩耶”号和“日向”“出云”两型直升机驱逐舰。

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外国”就不仅仅是个段子了,而是对当今世界产业格局乃至政治格局的一种近似,如果要说有什么误差,误差也出在中国这一侧:中国并不完全独立于“外国”,中国的产业链上下游均与“外国”密不可分,而这个“外国”的盟主正是美国。以杨爱红比较熟悉的LNG和船舶相关产业为例:中国目前进口的LNG,除了一部分来自于俄罗斯,剩下大部分都来自于澳大利亚、阿联酋等美国的盟国或仆从国(中美贸易问题谈妥之后,美国未来必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LNG来源国甚至可能不需要加“之一”);中国设计建造的大型LNG运输船中,大部分由ABS(美国船级社)负责审核图纸和监造;中国运营这些大型LNG运输船的主力航运公司,则是与日本企业合资的。美国制定标准、其盟国和仆从国控制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格局清晰可见。

当然,在军用舰艇领域,我们已经不用担心美国“掐脖子”,上面这个例子是民用产品。举这个例子,也不是说中国不该与美国等国合作,而仅仅是为了强调一点:美国完全可以把标准制定权和核心技术留在本国、把部分舰艇建造业务放在日韩等国,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重启造舰竞赛;这与当年苏东阵营中苏联缺乏强力“小弟”、只能独力承担造舰竞赛压力的局面完全不同。忽视了当今世界产业格局这一前提,才会得出“美国可能更接近他们当年击败的红色对手”的错误结论。

即便美国坚持本土造舰、不把造舰基地放在日韩等国,也已经有人为主分忧了:美国海军“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生产线,就是澳大利亚企业于21世纪初在美投资兴建的。既然马放南山之时都能有资本判定美国造船业值得投资,那么只要美国政府真的打算像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下饺子”,必然有资本蜂拥而入、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大幅拉低平均成本。

500

回光返照,也很吓人

事实上,美国造船业相对衰落并不是近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有的新鲜事,而已经跨越了一百多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凭借北美充足而廉价的木材资源,美国造船业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完全碾压木材资源匮乏的旧大陆造船业。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之后,钢铁质地、蒸汽动力的船舶取代了木质帆船,美国造船业迅速让位于英国造船业、踏上了衰落之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头号造船大国、强国,德国等欧陆国家造船业追随其后,美国造船业只能望而兴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陷入战火、给美国造船业腾出了市场空间,资本迅速涌入美国造船业,于是美国造船业在20世纪第一次坐上了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屁股还没坐热的美国造船业在和平时期的市场竞争中又迅速被打回原形、再度把宝座让给英国造船业。这样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重复了一遍。直到1960年代之后,世界造船业的重心逐渐向东亚转移,世界造船业头把交椅才不再与大西洋两岸的这对冤家有关。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既可以看到美国造船业不断衰落的长期趋势,也可以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强心针作用。这警示我们,和平时期市场竞争下的状态,不足以完全判定美国玩造舰竞赛的潜力。——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资本主义也可以扭曲市场。

无论是从全球产业格局横向来看,还是从美国造船业历史纵向来看,我们都不能轻易地认为美国今后就玩不起造舰竞赛了、更不能认为“美国可能更接近他们当年击败的红色对手”。另一方面,中国造船业固然是占据着全球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海军固然是在“下饺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造船业依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局面(这也就意味着能直接转产军舰的企业有限,拥有38个航母级船坞更不等于能造38艘航母),中国海军装备研发生产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和磨合的体制性问题(比如军代表制度何去何从,指定厂商、固定利润模式如何向竞争性招投标模式转化等等)。

总之,作为一名中国造船人,杨爱红认为,我们既要认识到对手的劣势、不重蹈覆辙,也要认识到对手的优势、不夜郎自大。无论美国造船业或者日韩造船业未来如何、是死是活,中国造船业都得要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行业整合;中国海军更要高度重视强敌,在最高统帅的领导下尽快完成装备研发生产体系改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