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片|《妖怪传》:古人想象力的载体,文化跨时空的传承

《妖怪传》是首部关于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讲述了狐妖、山魈、龙、姑获鸟、神鸟、天狗、无支祁和蛇妖——共八种妖怪的传奇故事。该片结合动漫再现、演员演绎、专家讲解、史料还原等方式,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国古代的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使人印象深刻。

,时长00:40

△纪录片《妖怪传》宣传片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专家顾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认为,妖怪形象的演化可以反映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观众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还有妖怪背后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

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了纪录片《妖怪传》项目总策划艾玉、总导演戴修扬,请他们讲述本片的创作思想,并探讨中国妖怪与中国人的精神链接。

问: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了讲述古籍中妖怪背后的中国故事?

艾玉:首先是对中国妖怪这个主题比较有感情,小时候夜里总是听着家里长辈讲孙悟空的故事入睡,也被“不听话晚上就会有妖怪来把你背走!”之类的话吓唬过,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被疼爱着的温馨感觉,这可能也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有共鸣的时刻。

500

△《妖怪传——无支祁》分集海报

另外一说到妖怪,它不光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更是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包含了人类由古至今的自然、人文及心理变迁,具有宝贵的传统文化价值。本片中的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目前国内的妖怪文化研究,涵盖了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学科,这些内容都对本片以及年轻观众有着巨大的启发和补充作用。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使当代年轻人近距离地感受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年青一代的民族自豪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实日本的很多妖怪来源于中国,但相比起日本的妖怪,大家对中国妖怪却不是那么了解,我们觉得这是很可惜的,中国妖怪的魅力其实非常大,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播出去。

戴修扬:我觉得是好奇心吧。中国妖怪的身后藏着人心的秘密。我们以往对历史的关注,更多的是政治军事史、物质生活史,或者是杰出人物史。像这种不入流的历史边角料,比野史还野的胡思乱想,恰恰可能是大多数无名氏的集体智慧。古代小说家汲取了人世间的嬉笑怒骂和胆战心惊,记录和编纂了妖怪。所以说创造妖怪的人,很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却丝毫不影响他们有最牛的想象力。单单这一点就很可爱,也让人好奇,他们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就想出了这个?所以我们就去刨了刨坑,欢迎入坑。

△《妖怪传》海报

问:在开始筹备时怎样确定的制作模式,能否阐述一下制作模式敲定的过程?在制作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戴修扬:现在的制作模式,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艾玉老师和团队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大家来看纪录片有获取知识的需求,学者是知识输出的最佳载体,增加了我们创作的底气和厚度。情景再现的运用,是想让大家看到一张张鲜活的脸,他们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空间,一点点塑造着历史,在影视作品中我们有机会互相凝望。

困难的话,妖怪的故事和流变太多了,怎么在有限的篇幅内,选择它最有意思最具代表性的点,这需要团队经过层层资料的筛选和甄别,最终作出选择。同时妖怪相关的资料,比较零散,研究者也不算多,需要耐心和耐力。

△《妖怪传——狐妖》分集画面

艾玉:还有一点是项目拍摄制作周期正好碰上了疫情,也给拍摄制作带来一些难度,但在大家的努力和抗疫成功的大环境下,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了。

问:要制作一部文化类、又极具神秘色彩的纪录片,制作团队都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戴修扬:第一,认真看待妖怪,尊重它们,把它们当做真实存在的。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其实不然,我们把它们当做一种想象力的实体,存在即合理。它既不愚昧,也不幼稚,反而是想象力的火花,很绚烂。第二,广为流传的志怪小说需要好好看,比如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个妖怪在不同朝代和不同书籍中,可能完全不同,很有意思。

△《妖怪传》海报

问:在这部纪录片中,分别讲述了狐妖、山魈、龙、姑获鸟等八种妖怪,为何选这八种妖怪作为主角?

戴修扬:首先它们比较出名,在今天的影视游戏中也频频露面,算是大IP妖怪吧,自带流量;另外它们自身的故事很精彩很酷。

艾玉:它们形象和故事的背后可以体现咱们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力量。例如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它体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而“金乌”和“鲲鹏”则展现了古人对天地宇宙的想象力与浪漫情怀;蛇妖中的白娘子更是反映出了古人们的向善之心和对于人间真爱的向往之情。

△《妖怪传——蛇妖》分集海报

本文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董皓楠

热文推荐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