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到亩产八万斤不结婚?”——向毛主席学逻辑
讲一个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的时候,浮夸风盛行。毛主席其实很反感。
有一次,他听了地方上汇报群众“干劲冲天誓要搞出亩产八万斤”,微笑着说:
“有几个姑娘说不搞到亩产八万斤不结婚。我看是她们想搞独身主义,拿这个话当挡箭牌。”
我认为在教数学或逻辑学,讲“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课程思政”的好素材。
那几个姑娘说的“不搞到亩产八万斤不结婚”,就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即“搞到亩产八万斤(前件p)”是“结婚(后件q)”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要成立,前件假则后件假;后件真则前件真。而在这里,毛主席认为:
1.亩产八万斤一定做不到;
2.那几位生产一线的农村姑娘必然也知道亩产八万斤一定做不到。
所以前件必假。
所以毛主席由此推出,几位姑娘表的这个决心,并不是真的想搞出亩产八万斤,而只是抱定了独身主义,希望由前件必假来否定后件,为自己“不结婚”找理由。
而且她们很聪明,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前件真后件假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换言之,即便真的马克思显灵天上掉粮食搞出了亩产八万斤,也不能由她们的誓言推出她们一定得结婚。要知道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借口,比如拖到了奇迹实现的那一天,她们只要说一句“我老了,还结什么婚?”就行了,也并不违背她们的誓言,正如“不写毕业论文就不能毕业”不等于“写了毕业论文就一定能毕业”一样。
所以毛主席更有理由认为几个姑娘就是不想结婚了。
当然,人一般的心理,是认为“亩产八万斤”是个很大的奇迹,你拿这样的奇迹说事,那么当这样的奇迹都做到了,总应该引起些什么后果,总应该对你有所改变——但心理学并不等于逻辑学,你心理上的期望并不等于逻辑上的必然。
毛主席这个故事还有下文。
后来他说:
“有同志下去调查了。这几位姑娘其实还是打算结婚的,亩产八万斤也是做不到的。”
这又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
1.“亩产八万斤”这个前件是假的;
2.“要结婚”这个后件却是真的。
所以,“不搞到亩产八万斤不结婚”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假的。
几个姑娘发的这个誓言是一个假命题,而且她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那么问题来了:
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为什么又要说呢?
很显然,这是被那些搞“浮夸风”的上级领导逼出来的违心话,或者说,也是一种对“浮夸风”表示消极反抗的气话:
本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农民眼里是天经地义的,“姑娘不结婚”是不合理的,但现在亩产八万斤我搞不出,不结婚我却可以做到。可见“亩产八万斤”在我们农民看来是一件比“姑娘不结婚”还要荒唐、还要不合理的事情——请诸位官老爷想想是不是这个逻辑?当然,真到了该结婚的时候,本姑娘自由恋爱,该结就结,谁还真的会为你“亩产八万斤”的白日梦牺牲掉终身幸福了?官老爷你想多了。
为什么说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好材料呢?
因为这个故事不但很生动贴切地说明了什么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以及这类命题成立的条件,还让我们学习到了毛主席这样的人民领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的工作方法以及反浮夸、听真话的坦诚风范。
几个农村姑娘说“亩产不搞到八万斤,我不结婚”,官僚主义者听到了可能会欣喜若狂,以为这是人民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冲天,是他们进一步“放大炮”“放卫星”的根据。
可是毛主席听到了,却心想:“亩产八万斤,这怎么做得到?怕不是这几个姑娘知道在旧社会、旧传统中媳妇难做,所以对婚姻有什么恐惧心理,不想找婆家吧?”
这可不好,于是他派人去调查。
结果,人家姑娘哪里是不想结婚,分明是让官僚主义浮夸风硬逼出来的违心话、赌气话嘛。
延安时期,有位农妇的丈夫被雷电打死了,她却大骂老天无眼怎么不劈那个姓毛的,被当成反革命抓了起来要判刑。毛主席却亲自和这位农妇谈话,才知道是边区公粮负担太重,群众有怨气。他下令放了这位农妇,并说她是个敢说真话敢提意见的好人。
几十年后,毛主席已经逝世了,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邓小平同志仍然记得这件事,以此为例让大家学习毛主席,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他说:
“毛主席就是伟大,就是和我们不同。他总是善于从群众的一些议论、一些牢骚中发现问题,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不足。”
这就是伟人的风范。
另外,这两个故事中,敢于讲真话、言人所不能言的,都是女性,言说方式还颇具特色。
看来,说女性“头发长,见识短”真是偏见;相反,女性在为人处世、参政议政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视角、风格或者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