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歌唱家”——棕颈钩嘴鹛 | 花颜鸟语

漫步在鼎湖山浓密的阔叶林中,偶尔会听到一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有时候还会来一段“对歌”呢!一个“歌声”唱起来,另一个“歌声”低声相和,你方唱罢我来登场,此起彼落,悠扬婉转让人迷醉,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美妙。那是哪一位“歌唱家”在放声高歌呢?循声仔细寻觅它的芳踪,乍看身影和另一位 “林中歌唱家”画眉有点相像,但细看之下,却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棕颈钩嘴鹛。

淡妆浓抹总相宜

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隶属雀形目林鹛科钩嘴鹛属鸟类,体长16-19厘米。作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不仅要有一个动听的歌喉,还要有一副出众又不艳俗的外表,才能在舞台上熠熠生光。显然,棕颈钩嘴鹛深谙其中道理,所以把自己打扮得既不奢华又彰显个性。全身上下采用暗色系装饰,上身橄榄褐色或棕褐色或栗棕色,下身橄榄褐色;颏、喉、胸白色,胸部还装饰着栗色或黑色纵纹,有时微带赭色,但也有没有纵纹和斑点的;此外,还戴着一个栗红色颈圈,脚和趾铅褐色或铅灰色,显得清新又淡雅。别以为棕颈钩嘴鹛就这样甘于平凡,人家自有办法突出自己的特点。细长而向下弯曲的嘴巴,上嘴黑色,先端和边缘乳黄色,下嘴淡黄色,画着黑色的贯眼纹,最引人注目的是又长又宽的白色眉纹,像极了英姿飒爽的“白眉大侠”,黑白相衬极为醒目。

对于熟悉鸟类的爱好者来说,分辨棕颈钩嘴鹛和画眉并不是很难,但对于不熟悉鸟类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了。棕颈钩嘴鹛与画眉最明显的区别是一张细长而向下弯曲的钩嘴,一道白色的长眉纹,一个栗色颈圈,两者背侧羽毛颜色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棕颈钩嘴鹛除了颈部以外更偏褐色,而画眉则主要为棕色并具细细的深色纵纹。从侧面看,前者是完整的眉纹,而画眉是白色眼圈向后延伸成眼线。从正面看,宽而长的白色眉纹直到喙基,颏、喉和胸是雪白的,胸部有栗色或黑色纵纹,都不同于画眉。

500

▲图1 棕颈钩嘴鹛 梁剑雄摄

500

▲图2  画眉 梁晓慧摄

婉转鹛歌林中唱

走在山间林中,看着满眼的绿色,闻着清幽的花香,静心倾听小鸟的喧哗,的确是一件赏心乐事,特别是棕颈钩嘴鹛那动听悦耳的歌声。只有一个音调,清脆而响亮,三声一度,似“tu-tu-tu”的哨声,重音在第一音节,最末音较低,很像“找哥哥”,常常反复鸣叫不息,雌鸟有时以尖叫回应。听着那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心灵仿佛注入了一片阳光。

有些观鸟爱好者,还把棕颈钩嘴鹛称为最爱国的鸟类,因为它悠扬的叫声在森林里回荡着“aizongguo(爱中国)”

▲视频 梁晓慧摄

害羞的小精灵

棕颈钩嘴鹛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也出入于村寨附近的茶园、果园、路旁丛林和农田地灌木丛间,夏季在有些地方也上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阔叶林和灌木丛中。

虽然棕颈钩嘴鹛“声色俱全”,人家可是个害羞的小精灵呢!性格活泼,但胆怯怕人,常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喜欢在茂密的树丛或灌丛间疾闪穿梭或跳来跳去。遇到惊扰,立刻藏身于密林深处,或由一个树丛飞向另一树丛,每次飞行距离很短,经常与淡眉雀鹛、红头穗鹛等鸟类混群活动。繁殖期间常常躲藏在树叶丛中鸣叫。你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就要花多些时间和耐心了。但在鼎湖山保护区的飞水潭处生活的棕颈钩嘴鹛,却表现出异常的“大胆”,时常停留在休憩的游客身旁,嬉戏玩闹,呈现别开生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棕颈钩嘴鹛的走路方式也非常有趣,它们不是像其他鸟类一样直线行走,而是会在地上跳跃,这也是它们非常容易被认出的特征之一。

500

▲图3 棕颈钩嘴鹛 梁剑雄摄

与众不同的饮食方式

棕颈钩嘴鹛并不太挑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食物主要有竹节虫、甲虫以及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和昆虫幼虫,其他还吃少量树木和灌木果实与种子,以及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棕颈钩嘴鹛的神秘饮食习惯一直是鸟类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对这种鸟类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它们的饮食习惯非常特别。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但是它们吃昆虫的方式却非常神秘。

棕颈钩嘴鹛的嘴巴呈钩状,这种嘴巴的形状非常适合用来捕食昆虫。但是它们并不是像其他鸟类一样直接用嘴巴来吃昆虫,而是会将昆虫用嘴巴钩起来,然后把昆虫存放在树枝的缝隙里。这个行为非常有趣,也非常神秘。

研究人员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存储食物,而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棕颈钩嘴鹛会在树枝缝隙里存储大量的昆虫,来吸引一些雌鸟的注意,这些雌鸟会被棕颈钩嘴鹛的这种行为所吸引,从而去跟它们配对。为得到爱情,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除了这种神秘的存储食物行为之外,棕颈钩嘴鹛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特点。它们喜欢吃一些比较硬的昆虫,如甲虫、蜗牛等。这些昆虫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被其他鸟类吃掉,但是对于棕颈钩嘴鹛来说却毫无压力。

室瓦何须大 适用最重要

棕颈钩嘴鹛的巢通常筑在灌木丛中地面崖岸上有一定坡度的蕨类、鸢尾等丛生植物茎叶间,离地面仅有几厘米高,巢口比较小,但孵卵室较大。巢由竹叶构筑基部,禾本科或其他科的植物茎叶纤维织成外径,内铺垫松针和禾本科植物松软的花穗。

棕颈钩嘴鹛把巢筑在这些地方,巢穴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避风防雨,又方便窥视入侵的天敌,便于出入,当幼鸟要出巢或遇到敌害入侵时,可以急速向下方逃生。这就是棕颈钩嘴鹛生存智慧。

棕颈钩嘴鹛繁殖期在4-7月,最早在3月末就可以看到筑巢产卵,最晚在7月初还会看到在产卵或孵,在贵州赤水凯旋海拔650米的山块上发现一巢筑在马桑树上,距地高约1米,巢呈圆锥形,巢内径9厘米,深8厘米。巢内已产2卵,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为24-25毫米×17-18毫米,重4-4.5克。

1984年7月6日在四川甘洛县海拔1600米处找得一巢,筑于灌木上,距地高约2米,巢呈杯形,主要由草叶、蕨叶、树皮、树叶、八仙花枝叶等筑成,内垫细草叶,巢的大小为外径10.5厘米×12.0厘米,内径5.5厘米×7.5厘米,深9.5厘米,高12.5厘米,巢内有卵4枚,纯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5-26毫米×18-18.4毫米,平均重4.3克。

500

▲图4 棕颈钩嘴鹛的巢、雏鸟和卵 范宗骥摄

遍布的足迹

世界分布: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越南、老挝等地。

中国分布:在中国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西至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北至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南至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岛。

让歌声回归大自然

由于棕颈钩嘴鹛体态优美、歌声动听,很多人就想占它为己有,把它关在笼子里专为自己歌唱,曾遭到大量捕捉。难道棕颈钩鹛真的愿意困在笼子里“表演”吗?它肯定不愿意!它的歌声是属于森林的,是属于大自然的。棕颈钩嘴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让棕颈钩嘴鹛的歌声在大自然中不断回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护鸟爱鸟的守护者。如果你喜欢聆听它的歌声,就请走进大自然吧,不仅可以听到美妙的歌声,还可以看到优美的风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字科技馆,棕颈钩嘴鹛[OL]. 2013-05-18

2. Discoverlife,Map of Pomatorhinus ruficollis[DB/OL]. 2014-05-04

3. 胡罕,蔡琼(摄影).棕颈钩嘴鹛[D].《 cqvip 》.2018

4. 宋蕊,董锋,刘鲁明,吴飞等.棕颈钩嘴鹛分子系统发育及分类关系初探[D].2011

5. 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M].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