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两件的茶文化在当今广东茶文化的主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本文来自《现在许多所谓广东人,就是瞎编各种广州或者广东传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天姥吟留别
  •    都90年代还晚什么,学生袋装奶和老人早茶都是同一时代发生的,我确定只要有一份退休金就能有这闲和钱支持每天去茶楼(因为我就是这种磨烂席的受害者),不会是什么零零星星,不然哪来的那么多茶楼。

       茶位费老实说个人是分不清到底是哪里起源,但经济逻辑肯定是合理的,才能在消费者和商家中实行,而香港是没有完善的退休制度的,7080的老人很多都还要开出租车、小巴或者当保安来维持生计,这样的环境能形成天天喝茶的消费模式?茶位费本来就是针对客人占了桌子但不消费而开设的,那时就笑话这些占桌子老头难道能喝几顿水?10点11点之前埋单可以打折这方式是因为年轻人起床晚、消费力更高,为了他们来之前赶走老头设计的。所以什么学香港的啊

       这种风行炼奶的确喝过,是很甜,巨甜,但到了我这年代,已经很少冲水喝了,通常是倒出来夹面包吃。因为大人都说这不是牛奶,只是糖精。

自谈论“白切鸡”开始,你就以潮汕人习俗作为广东人代表自居,喋喋不休地高谈乱论广东人的饮食习惯,总以偏隅一方的潮汕文化来涵盖、替代以广府为主,也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广东文化,你这样的越俎代庖,自然就将潮汕的卤水鹅替代并否定白切鸡作为广东一道主食,也就歪曲白切鸡骨头带血的制作所带来的味觉的体感。

同样的,你试图用潮汕人的“呷嗲”来定义广东茶文化。以前,潮汕的功夫茶一般是耕作劳顿后消困提神,也多用于招呼邻里、亲朋,现其氛围的形式也广受南方人喜欢。而以珠三角地区为主的广府的饮茶,在广州开阜的过去,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初期,因信息沟通不畅,做生意的人就选择比较体面的茶楼,一大早就聚集在茶楼,以一种小饮食方式,边品边赏边交流市场信息,那时候的上茶楼饮茶就如同现在使用机库与搜索引擎那样,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关键作用,所以,广府的一盅两件的茶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商业气息特征,并由此带来广泛社会交流。虽然,现在由于信息社会的发达,改变了原来的一盅两件的茶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但因为以珠三角为主的广东的改革开放的成功,也确定以广府的一盅两件的茶文化在当今广东茶文化的主导地位。潮汕同样是特区却是以改开的失败,而无以为由来替言广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