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就好在,把脚踏实地的实干奋斗凌驾于“熠熠生辉的绝品天赋”之上
【本文来自《【活动】开学第一课,和观察者网一起看《长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石头
有个有趣现象,称赞的都是从美学角度看问题的,但声讨的都是从史记角度谈它的。其对历史记载中的人物做了颠覆性塑造。比如某程姓将军,历史这个人物不仅打仗润,还擅长排除异己,各种阴谋诡计,其在历史中的记载中比甚至堪比南宋秦某,但这剧却把他塑造成一个正面形象。
总体而言,赞扬的同时,还得警惕唐的门阀制度,因为这塑造了后期黄巢。而历史记载的是,黄巢境遇,才华能力各方面都不比李白更低。在一场大瘟疫后,其起兵了。
很多历史性题材,基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意识形态因素,意识形态虽是新词,但不是新物。
八九年代初的老港片其实大多有意无意展示过官场意识形态跟民间意识形态巨大冲突。可以这么说这种价值观冲突其实存在至今。
即便是如今,也是如此,需要记住唐的繁荣并不是一个长期状态,其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其实是比如今的印度种姓制度有相似之处的。
必须得了解一个基本历史现实,就是北方胡人打入中原带来的佛教,其在诞生之处其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存在下来的。
唐朝甚至封佛教为护国教,而佛教的典籍里就有深刻的等级排斥制度,这类典故自然就是种姓的前身,唐玄奘去取经有多少是来自对这些东西“经文”的怀疑跟本能排斥,不得而知。
但必须了解一个基本事情,当时的佛教徒跟如今某教徒类似,具有聚众性,排斥性,跟暴力性,国产电视没有任何一部剧成功塑造过佛教徒。
讽刺的是佛教徒塑造的最真实,成功的是水浒传,而这种真实的佛教徒,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初,在神州大陆上也是自然存在的。
长安三万里从历史角度看,其实只是一部想象的乌托邦,首先长安有沙,有飞尘,它是典型北方式的城市,它有骆驼的足迹,更有一种最原始的本能。
徐克的“刀”就是讲的塞外,那种环境可能比长安更具有真实。
这部电影真正的精髓好就好在,把脚踏实地的实干奋斗凌驾于“熠熠生辉的绝品天赋”之上。
正像“铁马冰河入梦来”,那种把从军,护国,为民当做日常睡觉呼吸念想的陆游,这才是真豪情,也是古代读书人最值得后人缅怀与歌颂的精神气节。唐朝既然武德远比宋朝充沛,宋朝能有陆游,唐就应该有高适。盛唐那个时期的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比如还有宁死不屈的颜真卿,可惜没有在电影里惊鸿一瞥般露一下脸。
这部电影的陆游和高适的这种形象甚至可以重叠。高适和陆游都不是唐宋时代最有天赋才情的人。所以原创的剧情改的很好。高适的故事,重塑了整部电影对唐诗的整体映像,达到了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的升华——正如高适所说,有诗在,黄鹤楼酒就在,长安就在。陆游和高适这种形象,都是在危难中依然英姿勃发,斗志愈发昂扬的读书人的脊梁和榜样。
这部电影就是想突出这种精气神,能领略这些脚踏实地的人,能感受到这种气韵是能够与李白的诗篇交相辉映的,甚至是凌驾于李白这种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绝品天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