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如何拯救了好莱坞,又如何毁了它

来源:36氪

说不准某一个暑期档,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惨淡,那么好莱坞的好日子会不会就此到头?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的首映礼是一次自带流量的营销盛事,接下来,这台印钞机的巨大轰鸣声会再一次声震好莱坞。

档期过后,长达十年的漫威宇宙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漫威“电影宇宙”的工业化大片生产模式对于好莱坞来说,才刚刚处于日头最炙的正午。漫威22部电影超过180亿美元的全球收入,对如今面临流媒体冲击、忐忑不安的好莱坞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而漫威日臻成熟的生产流程似乎给几大制片厂们展示了一个“包赚不赔”的商业模式。

可以预料的是,几大巨头制片厂会对此趋之若鹜,他们可能会过上一段票房高涨的好日子,但这样的掘金方式会一点点吞噬其他电影制作的空间,当好莱坞成为另一个华尔街的时候,好莱坞不但会越来越乏味,也可能在一个夏天突然被“摧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经和乔治·卢卡斯谈到自己的观点:如果好莱坞制片厂继续仰赖于大片,说不准某一个暑期档,所有的大片都票房惨淡,那么好莱坞的好日子会不会就此到头?

漫威成就好莱坞

漫威宇宙坐大之前,制片厂中独领风骚的是华纳兄弟,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有85亿美元的收入。

电影生产和发行一直是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好莱坞发展了几十年,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无法规避这种不确定性。迪士尼电影负责人艾伦·霍恩就曾经说过:“制作大片的问题就是,我们一旦失败,便是惨败。”

制作系列片和续集就是好莱坞长久以来规避风险的做法。但这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学者理查德·麦特白就发现,从1978年后,没有任何一部影片的生命周期超过四次循环,或者可以与邦德系列和《星球大战》的生命力相抗衡。《加勒比海盗5》票房只有7.9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第三部的9.63亿美元。而《哈利·波特》系列能够持续吸金,依赖的是IP,而非原创故事。

超级英雄片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索尼的《蜘蛛侠》,在2002年成绩斐然,斩获了8.2亿美元的票房。然而,虽然从漫威那里买了蜘蛛侠的版权,三部曲的成功之后,索尼却后继乏力,《超凡蜘蛛侠2》7亿美元的票房离索尼10亿美元的预期相差很远,可以说,索尼想要依靠蜘蛛侠单枪匹马做系列片的做法失败了。

500

《蜘蛛侠》让索尼尝到了甜头,但后继无力

好莱坞在迫切地寻找下一个《哈利·波特》、下一个《星球大战》或下一个007。

漫威正是在这样的绝望氛围中横空出世。

掌门人凯文·费奇摸索出的“漫威宇宙”,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IP生产模式,只有角色和事件相互关联并统一在一个足够大的架构下,才可能打造了一个长久吸引受众的品牌,自此,漫威流水线生产出的超级英雄电影自此有了全世界的忠诚买单者。

如果没有“漫威宇宙”的成型,即使有强大的IP资源,漫威也可能会步索尼老路。

虽然制片厂们在大片押注上越来越豪爽,但漫威起步选择的是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路线。2005年向美林银行融资5.25亿美元时,就已经确定要在8年制作10部预算在4500万美元到1.8亿美元的电影。对比《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2.5亿美元和《盗梦空间》1.75亿美元的投入,漫威在预算上虽然也是大投入,但还谈不上顶级巨制。

在早期经历了《绿巨人》、《惩罚者》的失败后,漫威终于在2008年后有了《钢铁侠》、《美国队长》和《雷神》这样成熟的单人英雄电影。

但直到2012年

“超级英雄大乱斗”的《复仇者联盟》上映后,漫威宇宙才正式成型。自此,相互独立的人物有了关联。它实际上满足的是一种收集癖,确保观众们会为了之后有名或没名漫威英雄单人电影持续掏钱。甚至连看彩蛋也成了一种“收集线索”的狂欢活动。一些影片本身质量平平,靠着“漫威”的光环,观众也会愉快地买账。

这种狂热和过去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爆款IP易得,但整体的品牌却很难构建。随着“宇宙”的建立,漫威的4700多个角色,让后《哈利·波特》时代的好莱坞,有了一个可以持续挖掘数十年的金矿。好莱坞制片厂们对于没有卖座大片的焦虑,暂时可以缓缓了。

漫威摧毁好莱坞

好莱坞商业大片一直有套模板,甚至形成了自己讲述故事的方式。但在漫威之前,即使是这种工业套路下,也诞生了如《阿凡达》、《指环王》和《黑暗骑士》三部曲这样既兼顾票房,又带有个人色彩甚至艺术感的商业大片。可以说,前漫威时代的好莱坞也是工业化生产,但作为艺术家的导演们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观众在黑暗中的光影里,还能清晰感受到导演和演员的个人魅力。

500

《黑暗骑士》三部曲在超级英雄大片中,是绝对的另类

但漫威宇宙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当所有制片厂商都对IP趋之若鹜,想要躺在一部部续集功劳簿上吃老本时,某些极具个人风格的原创作品必然会无人问津。盘点2018年下半年的大片,除了《阿丽塔:战斗天使》外,几乎都是过往大热IP的续集或超级英雄片。

可以说,漫威模式越成功,好莱坞就越害怕去尝新。这让最近几年的好莱坞大片越来越乏善可陈,原创的空间越来越小。


其实分析漫威宇宙的续集,大都并没有多少突破。这些故事早已有漫画可以遵循,而在超级英雄叙事上,漫威把模式化生产演绎到极致,为了适应全球化销售,“明快、简单、易于理解”甚至“低智化”都成了突破文化区隔的手段。漫威一位高层总结:“他们身上都有某种弱点。每个角色虽然都拥有超能力,但本质上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普通人都会有的问题和困扰。”这种“英雄+凡人点缀”的技术处理,加上恢弘特效、恰到好处的笑料和必然发生的冲突,每一部漫威电影几乎就是换汤不换药,老少咸宜,人畜无害。

从产品生产角度看,这是非常讨巧而安全的做法,而且回报率极高,自然被好莱坞趋之若鹜。

但这样的生产流程中,扼杀的不仅仅是创意,还有导演和演员。

漫威宇宙需要将导演的个人风格降到最低。重要的是制片人,是超级英雄IP,而非导演的个人发挥。制片人凯文·费奇早已确定好了方向和情节,导演不过是将其演绎出来。当导演也成为机器上一颗随时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后,好莱坞将再也不会诞生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克里斯托弗·诺兰和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伟大导演。

甚至好莱坞也越来越缺少有辨识度的明星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汤姆·汉克斯、乔治·克鲁尼这些明星是多变和丰满的。但在漫威时代,演员个人色彩越来越模糊。漫威保证票房的不是明星,而是IP,所以会启用的是不太知名的演员,美国队长、雷神、星爵等演员,在出演漫威电影之前几乎连二线都够不上。

这些演员本身也和漫威角色捆绑在一起,逐渐变得模式化。当人们说起斯嘉丽·约翰逊时,更多想到的是“黑寡妇”,而不是《午夜巴塞罗那》里活泼的金发女郎或《迷失东京》里的忧郁少女。当10部大片中,有9部都是漫威老面孔时,可以说,好莱坞进入了没有明星,只有IP角色的时代。

500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塞罗那》

目前从“电影宇宙”的竞争格局来看,DC似乎有可能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相比漫威,DC的风格更加黑暗、凝重和成人化,从《黑暗骑士》三部曲10年前高达23亿美元的票房看,观众也愿意为它掏腰包。

然而,因为DC没有独立运作,饱受华纳高层的干预,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过去几部电影都折戟成沙,2016年被观众寄予厚望的《自杀小队》也因为追求商业元素,高层临时要求从暗黑风改成漫威式的明快风,最后口碑惨败。

当然,眼看《复仇者联盟》即将终结,漫威宇宙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好莱坞也不再迷信漫威成就的超级英雄模式,而是在试探一些新的风格,如《死侍》、《蜘蛛侠:平行世界》、《金刚狼3:殊死一战》都是反漫威传统的作品——当然,这些电影虽然沿用漫威的IP,但都不属于漫威电影宇宙。

只是,一旦赚钱机器开动起来,没有人愿意按下停止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好莱坞大片还会持续被超级英雄们和老IP统治,当编剧、演员、导演都不再重要后,存在了上百年的那个好莱坞,还在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