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不是会BB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我最近写了不少关于“说话”的文章,但基本都是从“术”的角度去谈,聊了许多技巧方面的东西,这一次我们从“道”的层面来聊聊说话,探讨下“会说话”的本质是什么。

500 

1

我不知道,相似的情景你们遇到过没有:

 A.你刚掉了钱包回寝室,室友一听立马开始叨叨:“你看吧,我早就说你要掉东西,你还不信。经常不关电脑、出门不锁门,从这些细节就能说明你对自己的事儿不在意,你就该早一点听我的,每天早睡早起,养成良好习惯……哦,对了,你钱包掉了?去找过没有,有没有找到?需不需要报警?是不是被人偷了,还是你放在哪儿了?你再想想,是不是压根没带……”

 B.去听一个“高级别”的报告会,主讲人严肃而认真地说:“XXX的讲话真是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发人深省,讲话既看到了成绩又提出了问题,既传递了思想又接了地气,很有针对性、指导性、实践性,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是今后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遵循,是我们找准关键落点的行动指南,是指引我们不断进步的旗帜风帆,大家一定要主动学、深入学、全面学,真正把学习贯彻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把深入落实和督促改进结合起来,边学边改,边改边学,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C.路边烧烤摊上,听一个刚认识的哥们儿眉飞色舞地介绍他要创业:“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机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我已经为我的创业项目想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我高中的时候就想到了……我下周还准备去网上众筹,XXX还给我介绍了几个投资人,我还没时间去见他们,哎,创业要干的事儿太多了,所以时间最宝贵,不懂时间管理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当老板!我估计这个APP只要上线,一个月下载量就能有六位数,当然推广也很重要,幸好我认识几个大V,XXX你认不认识?知乎粉丝都过万了,很有号召力……”

 D.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有段时间和领导闹矛盾,郁闷之下正好有个大学同学打电话过来叙旧,她就把事儿说了下,她大学同学用一副过来人的语气说:“你想想,你领导之所以觉得你不好,肯定是你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对这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应该去好好反思,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做好一点。当你做好了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对自己身上的问题也要一分为二的看……”

这个女生后来向我吐槽:听她说这些话,老娘还不如去买本《读者》来看,纯粹浪费时间。

 ……

 算了不列举了,太多了。

他们在说得津津有味、口若悬河,觉得自己特别能说、说得特别在理,你心里想的却是:

又在BB个啥啊!

上面所有的话,都可以统称为“车轱辘话”,说了不等于没说、但也差不多等于没说的话。

很多时候大家评论一个人“很会说话”,其实说的全是这种“车轱辘话”,看起来面面俱到、很有道理,实际上什么实质的内容也没有。

说话的技巧再丰富,可以一个人唾沫飞溅地吹几个小时牛,都不叫“会说话”——而这正是很多人的误区。

就像我们不能把像《富春山居图》那种不知所云的“定制PPT”称为好电影一样。

会说话的关键,永远是把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清晰地传递出来,核心就是三个词:信息、逻辑和包装。

2

我之所以把列举的那些话叫做“车轱辘话”,就是因为这些话翻来覆去一大堆,想表达的信息却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归纳,第一个是“掉了活该”,第二个是“要好好学”,第三个是“我不懂但我能扯”,第四个是“你好自为之”。

这样的信息,对听话的那个人而言,真的是毫无意义。

语言这种东西,从进化的一开始就是用来交流的。

而交流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

真正“会说话”的人,开口前一定是先思考,这个时候、这个场合,我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意思需不需要说,应不应该说,能不能说。

意思对了,话就对了。

 比如,刚看的电视情节:一群人参加一个投标会,最后主持人宣布投标结果的时候,他应该说些什么?

他如果就是按部就班地宣布下结果,然后恭喜下获胜的那个人,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大部分人能做到的。

但如果他懂得照顾其他投标人的心理,知道自己宣布结果后,除了胜出的那一位,其他人都是“失败者”,那么他还需要说些什么就呼之欲出了——他需要感谢、安慰其他投标者,于是他多说了一句话: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但在我心里,在座的各位都是胜利者,感谢你们!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

有一段时间,上至政治局委员下至单位一把手,都要参加所在基层支部的“民主生活会”或是“集体学习”。

会议的召集人为了拍领导马屁,很喜欢说一句话“X总在百忙之中,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我们的学习,非常得不容易。”

明白人都能从这句话里听出来,他要表达的恰恰就是“X总不普通”这层意思,而这也符合领导的身份。

然后我有次旁听某车间班组的民主生活会,就听主持人介绍参会人员时说到“XX组长今天也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我们的会议……”。

所有的人都无语了:TMD,一个破组长不是普通党员谁是普通党员?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要表达什么意思他想过了么?

 3

还有一类人,每次一开口都很急,什么都想表达,说的意思也非常多,但往往千头万绪、乱七八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人,即使表达的信息足够多,我们也很难认可他“会说话”。

这是因为,语言是“线性”的,你如果不能用清晰地逻辑将你要传递的信息组织起来,等于没有传递信息。

很多密码通信的原理不是搞一段信息让你看不懂,而是把信息打散隐藏在大量无关内容中,你不能按照逻辑整理出来,就得不到真实信息。

说话也是这样,最怕的就是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听完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我曾有缘当面和白岩松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会说话吗?我觉得,99%的人不会说话,他们想说什么的时候开口就说了。我在说的时候,都是先准备好我要说的内容,然后认真琢磨说的时候怎么说。

“先准备好要说的内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思考你要传递什么信息、表达什么意思;而“琢磨说的时候怎么说”,其实就是在考虑怎么用逻辑把这些意思串起来。

我们中学时都学过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触龙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太后,你得把你亲儿子送去当人质啊”。

但如果他实打实地去对太后就说这句话,后果估计就是把他送去当人质了。为了说明这个意思,触龙用了一个非常精巧的逻辑结构,最终让太后心甘情愿地听了他的话。

考虑到这篇课文内容太长,我不再展开,感兴趣的再回去复习一遍吧,看看触龙的逻辑有多清晰严密。

关于说话的逻辑,我曾经介绍过一个“金字塔拆解法”,到现在我都认为这是最简单、最实用的说话方法。

那就是把每一个你要表达的意思,都放在“金字塔”的塔尖,下面再用三个层次进行“解释”,作为金字塔的塔基。每层解释又能再理出几个要点和案例做支撑,这样你要表达的意思就会非常清晰,也很有说服力。

比如我这篇文章,如果要说出来,核心意思就是“会说话不是指会BB”,我分三个层次来进行阐释:信息、逻辑、包装,每个层次里又会举一些例子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金字塔逻辑。

 4

在做到了意思到位,逻辑清晰的情况下,包装只是个外壳。

但我们却常常只被这层外壳所迷惑。

所以诸如“我爱你,就像风走八千里,不问归期”这种逻辑不通的话,也会有很多人觉得“说的真好”。

而像鲁迅、毛泽东等人的一些经典语言,因为“包装”太陈旧,却少有人去主动研究。

其实像“你也配姓赵”、“打仗要靠流氓”这样的话,里面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传递的多层信息,以及背后的逻辑链条,才真的非常值得玩味。

但现实就是,每天你都会听到很多人对你说话,如果这个人说的话不够“有意思”,你压根就记不住。

所谓的有意思,就是会包装。

这里面最讲究的大概就是主持人和搞演讲的人了,永远在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某个做消防安全的节目,嘉宾在介绍火灾注意事项的时候说:

丝袜非常可怕,被烧了会和表皮紧紧粘连,所以火灾时女同志记得第一时间脱丝袜,男同志平时也要克制自己的特殊爱好。

没有最后半句,这句话就是很正常的提醒,加了最后半句一下子就亮了。

还比如,雷布斯的一次发布会演讲。

 500

500

500500

500

500500

(感谢知友@ 学写作的丧失 的整理。)

雷布斯已经是公认的不太会演讲的人了,也还在拼命“包装”自己的话。

看看上面的这段话,最点睛的就是这句“就是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友商是傻逼。其中首先是:小米是傻逼。

这句话用别的话代替行不行?当然可以,“同行相轻,最轻小米”8个字就行。但那样现场讲出来,就不会让人印象深刻了。

所谓的包装就是在传递的信息和内在逻辑不变的情况下,把要说的话换种方式说出来。

而当你建立了这样的“说话体系”,你就会发现,只要逻辑清晰,表达的意思清楚,有些时候,你甚至都不用说话。

你可以只用一张图,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呵呵”来代替——这只取决于你采取哪种“包装”方式。

就像这样:

500

——————

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有太多人咨询我,到底怎样才能像别人那样“会说话”。

而他们心目中的“会说话”,往往就是那些口齿伶俐八面玲珑,什么场合都能叽叽歪歪说半天的人。

但这真的不是“会说话”。

说话不是比谁的嘴巴溜、谁的嘴巴动得快、谁的嘴巴停不下来,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想明白,华少不是靠念广告词念得快就能走到这一步的。

嘴巴伶俐不伶俐,这可能是天赋问题、爱好问题、说话习惯问题;但你说话的时候意思到不到位,逻辑清不清晰,这才是后天努力的问题。

“超级演说家”里有好几个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说话困难的人,他们可能说个完整的句子都费劲,他们可能普通话都不标准,但他们通过感动人心的故事,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依然可以讲得震撼人心。

而我认为,这——才是说话的“道”。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5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