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被“公知”无耻掩盖了五十年的——“布拉格之春”真相

500

       1968年布拉格街头的苏军,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通常只看到华约部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时所受到的大规模抗议和民众反对,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实:在进入布拉格仅仅2个星期以后,华约部队主力就离开了捷克斯洛伐克,而此后平民人口也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反弹,该国直到东欧剧变之前都保持了对华约的忠诚。

——

——

事情的起源

——

       自从苏联在第二次大战中打跑了汉斯,就把捷克纳入了自己的小弟行列之中,然而双方的关系一直有点僵。因为捷克可不像苏联其他的东欧兄弟,要么本来一穷二白,要么就是打仗打得一穷二白,捷克的工业底子可是厚实得很,在欧洲也算的上第一流工业国家。

       这个时候的捷克当家赫秃子对东欧的经济发展要求很简单,帮他们吃上玉米棒子,用上拖拉机就行。然而这政策一到捷克家里就显得水土不服,结果就是捷克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东欧各国年年倒数,国外受人耻笑,国内还怨声载道。(当然,这一套土豆+牛肉政策在斯洛伐克还行,因为斯洛伐克是农业区,比较穷,它和捷克的本质区别,注定了几十年后的再次分手)

       到了1968年,捷克实在有点扛不住民间的骂声了,被迫在经济和政治上做出一些妥协,1月8日,改革派的杜布切克就任捷共第一书记,此时的苏联当家也变成了勋章帝——勃总,没有赫秃子那么死心眼,他也同意捷克急需经济改革,给杜布切克的改革开了绿灯,然而这一改,却打开了个潘多拉魔盒......

       ——

       (在苏联东欧集团,很多政客都惧怕经济改革,不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搞经济改革不容易,经济改革的种种措施:减税,机关裁员,放权,改变监管方式,停上大项目、停止过度基建,打破部门地域壁垒,在财经领域反腐败,砍掉寻租空间,花天酒地不再,这些可都是刀刃向内、得罪人的大动作。

       真正的经济改革,权力部门会鬼哭狼嚎,某些人的子女毕业后无法进机关吹空调,要下地干活,进厂扛包,而经济活跃以后,小企业主、工人、农民会得到实惠......总之,经济改革肯定会得罪各级官僚,不好下决心。

       所以,很多政治人物都比较“无耻”地选择政改,因为这些“公开性”、“透明化”、“重新评价历史”一般都是虚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会得罪既得利益集团,该贪的继续贪,该私有化的继续私有化,该玩的继续玩,这些政改的“花活”不靠能力,靠口才。

       在苏联东欧集团,鉴定一个政治家品相的标准,就是看他先进行什么改革?

       如果他先搞经济改革、精兵简政、简政放权,那就是最有魄力、最稀缺的领袖。

       如果他先搞政改,见到凶恶的利益集团,远远地绕过去,玩虚的,吹牛,甚至打着政改旗号,伙同利益集团,私有化垄断企业,瓜分国有财产,那他就是蛀虫、败类——

       没错,我说的就是乌克兰的那一伙——“政治家”。

       也是,

       经济改革多累,喊两嗓子搞政改,把所有黑锅都扣在体制头上,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多轻松,搞成了,推了墙了,还可以瓜分国有财产,自己的雕像可以进博物馆,当个“国父”,

       搞砸了,走悲情路线,既得利益集团没被触动,会记得他的好,慢慢找机会给他“平反”,把黑锅扣到其它人头上,我没错我没错,都是他们的错,就行。还是可以当“国父”,雕像还是可以进博物馆。)

       ——

       回头说捷克,六十年代,杜布切克上台后,不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并没有提出有效的经济改革思路,相反他开始惦记“轻松愉快”的“政改”。首先杜布切克做的就是放开言论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把捷克变成了一个联邦国家,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而治之,联邦化也成为了唯一 一个杜布切克下台后没有改变的政策。

       从政治角度来,这样一分确实更好管理,更能平衡两边的利益,但也正是这一举措埋下了未来分裂的隐患,在捷克斯洛伐克脱离苏联控制后,分裂这个国家对掌权的新官僚阶层实际上更有利——这不,本来一个“国父”指标,变成捷克、斯洛伐克两个指标了,一人一个,大家都别抢。

       同时由于前期的联邦制度在捷克和斯洛伐克都建设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分家在技术上也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民意调查中大部分民众反对分裂,但这个曾经的中欧强国还是在官僚和西方操纵下正式分裂。

       顺便提一句,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并没有经过全民投票,而是两个共和国的官僚协商后,各自在议会通过分离法,然后正式分离,两家的老大“投机历史”得手,两人终于高高兴兴地——都当上了“国父”。

——

——

风起青萍

——

       整个事件的过程究竟如何?

       由于现存的媒体报道和官方口径难以解释在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简称捷克)出现的一系列政治现象,笔者被迫进行了大量深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到了一批冷战后前华约国家的解密文献,从普通士兵和基层指挥员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了解在布拉格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区真正发生了什么,对后世类似军事行动的组织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和教训。

       在讨论细节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杜布切克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以及该国普通民众对苏联和华约其他国家的态度。

       现有的国内外资料都笼统地称之为“捷克民众对僵化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极为不满,继而迁怒于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对苏联感到反感”,然而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对我这种追求学术严谨的研究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想要得出一个系统、客观的描述,就必须在专业人士的口中寻求答案,幸运的是我就找到了这样的专家口述,而且还不止一篇!

       以下内容主要来自两位不同人士的私下口供:分别来自一名捷克国家安全部门(StB)官员和一名斯洛伐克内务部官员同KGB人员的交谈。

       这两份材料的意见惊人地相似,使我认为它们有极强的可靠性和研究价值开始前先梳理一下整个“布拉格之春”事件中的重要时间点,让大家有个概念:

       19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上台

       1968年4月开始,苏联对捷克的政治风向感到不安并提出警告

       1968年6月中旬,华约武装力量在捷克国土上展开一系列演习

       1968年7月下旬,华约国家召开大规模首脑会议,苏捷关系表面上有所缓和

       1968年8月21日,50万华约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而这两份口供的日期都在5月13日,不难想象其中关联,可以说这两次交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苏联对捷政策的理论基础,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

——

500

(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期间无所不入的谍报系统的又一证据——英国保守党成员Raymond Mawby——副部级官员——在六十年代曾向StB提供了大量情报,

包括会议记录、委员会成员名单以及首相官邸的平面图)

——

       1968年5月13日,苏捷边境一个小小的边防军哨所迎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两名KGB中校和3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安全部门StB的地区总指挥(以下将分别以“苏方”“捷方”指代),在捷克国内反苏情绪正盛的时候,这类秘密会议是高度敏感的,一旦泄露可能会给外界以苏联干涉捷克内政的口实,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安排会面,正说明了捷方对现状的高度焦虑和紧张。

       捷方一上来就总结了捷克的状况:国内情绪高度紧张,在大城市中尤其民怨沸腾,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高层人物采取坚定的措施来稳定秩序。

       报纸、电台、电视以及出版社处于无人管制的状态,杜布切克上台后取消了一切媒X体审X查并且不允许安全部门采取强力措施。

       作为结果,这些大众媒体正在一个劲地批评捷共、国家安全机关,还时不时对苏联进行旁敲侧击,这一切都在几乎无法无天的状态下进行。

       而在民间,对苏联的反感情绪正在愈演愈烈,以捷克作协为首的不少民间组织大量翻二战以来的旧账,把当初受过苏联迫害的作家和知识分子拉出来大幅宣传,使得民众逐渐相信“自从俄国人来了就没好事”。

       最严重的问题是:大众媒体对安全部门、军队等国家强力的机关的攻击不但引起了民众对这些机构的强烈反感,还在这些机构内部产生了混乱。

500

       至少1名年迈的StB的高层军官因为不堪诽谤和一系列的威胁信而病倒,同时StB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大量军官对毫无作为的捷共中央表示怨恨甚至以拒交党费来抗议;

       另一部分人主张擅自行动来取缔这些大众媒体,却因为缺乏组织而难以执行;极少数人对民间右翼势力表示了同情,但即便这些人也认为媒体做得太过分了(可想而知这帮媒体骂得有多难听)。

       可以说杜布切克政府在这一阶段是极度失职的(除非这就是他一开始的目的),在党内右翼势力大幅反扑的时候,杜布切克和部分捷共中央委员会成员还冥顽不化地恪守“中立”原则,试图走不左不右的路线,殊不知在右强左弱时期,不作为就是放任右翼势力坐大。

       其结果是哪怕那些最忠于政权的人也对此感到寒心,不愿意去保护那些任由新闻媒体攻击安全部门的捷共中央领导人。

——

500

       位于布拉格的StB总部大楼,尽管冷战后东欧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权倒塌了,左翼势力时至今日还保有相当强的影响力,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这栋大楼在今天变成了捷克共和国警察部门的总部……

——

——

自我放弃

——

       与此同时,党内的左翼也在积极自救,试图把StB争取到自己这边,国家集会(相当于人大)主席斯米尔科夫斯基在StB的党代会上做了讲话,不断强调国内斗争形势的危险性,要求StB采取激进措施来取缔部分右翼媒体。

       对此StB的人表示“说得好,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杜布切克设下的一系列“不得干涉国内事务”的黄线依旧没能撤除,而安全部门对这位领导也缺乏足够的信任而去为他以身试险。

       在会面过程中,捷方同时对苏联对捷克的缺乏信任表示了极大的困惑和不满:5月8日召开的华约多边会议中只有捷克领导人没被邀请,给了捷克国内报纸进一步攻击苏联的口实,并宣称苏联随时会对捷克展开军事行动。

       那些在捷克各自为战、维护稳定的StB官员把苏联这种行为视作落井下石——既没有对中央政府施加足够的政治压力,也没对政府内的左翼势力表示支持。为此捷方向苏方在秘密会议上表示了相当强烈的抗议。

       另一条相当宝贵的信息是工人和农民阶级的态度,捷方表示:从各地传来的情报来看,工农和其他基层民众依旧坚定地支持捷共中央和苏联。

       但是这种支持却难以在任何公开渠道表现出来,一方面捷共中央没有积极动员这些人开展支持政府的活动,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指望这些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在电视机前和那些所谓的“进步知识分子”辩论,因此在外界看来,这些人就仿佛不存在一样。(这也是我所看到的国内和西方研究“布拉格之春”时最大的误区,看到所有的报纸和文献资料都反对捷共,就认为捷共不得人心,却忘记了写这些文件的人本身就不能充分代表捷克人民)

——

500

      (约瑟夫.斯米尔科夫斯基Josef Smrkovsky,1968年以前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入狱,后来杜布切克上台后重新请他出山,4月开始担任国家集会主席。)

——

       在所有杜布切克提拔上来的人之中,他是唯一一个非极右派人物,甚至还积极鼓励警察和安全机关打击反对捷共的民间媒体。不幸的是,在强力机关眼中他不过是又一个不值得信任的“杜布切克的走狗”而已,StB担心这实际上是右翼给他们下的套,最终也未能及时做出反应。

       捷方表示,在捷共中央迟疑不决的同时,民间右派正在不断宣扬更加激进的言论,先是要求推翻由杜布切克和总统斯沃博达(二战时期捷克民族英雄)领导的政府,后来又是批评由捷共直接领导的赤卫队,认为这种组织的存在违反捷克宪法精神,更荒唐的是党内还有人同意这种意见。

       与此同时,各地的赤卫队和警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或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准备,不但枪弹分离,连人枪都是分离的,一旦出事,他们的军火库有被洗劫的危险!

       压垮捷克安全机关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们中出了一个叛徒——新任内务部长约瑟夫.帕维尔(Josef Pavel)。这哥们是在政府内部右翼的强力推动下成为内务部长的,他控制了一切警察以及StB负责国内安全的部门,也是他直接下达了一系列“不允许在国内事务中使用StB人员”的命令,不仅如此,他甚至在公众媒体访谈中重述了上述观点,使得右翼媒体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击强力机关。

       5月8号帕维尔在一次布拉格召开了一次内务部大会,席间夸夸其谈,大讲安全机关应该保护人民利益和自由,不应该打压民众之类的陈词滥调,却对尖锐的斗争形势避而不谈。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帕维尔在致辞末尾按惯例加上了一句“和苏联塑造不朽的友谊”,话音未落台下就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此时帕维尔“明显花了好大劲才藏起脸上的不悦”。

       这个细节肯定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另一名斯洛伐克内务部官员在和KGB人员谈话时也花了不少篇幅来提这件事。

       以上就是捷方和苏方谈话的全部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捷方代表是一位驻扎于布拉格近郊城市的安全机构官员,因此他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布拉格这一捷克政治中心的状况。

       接下来我将部分援引另一位斯洛伐克内务部官员和苏方的会议报告报告来提供一幅更全面的图景。值得提到的是,在内容上重叠的地方两人口供高度一致,加上都是专业人士,使得这一对当时局势的评估具有极强的可信度。

       临时担任内务部长的约瑟夫.帕维尔(Josef Pavel),很明显这哥们已经完全被历史遗忘了,他在维基百科上连英文版主页都没有(只有捷克语的),我好不容易才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年鉴上发现这哥们原来也是在过去政治斗争中被下狱的,这就不难理解他出狱后担任内务部长时期的一系列做法了……(你说搞个前政X治X犯去统领警察部门和安全机关是要闹哪样)

       就在上文那场秘密会议进行的同时,在上百公里外的苏联—斯洛伐克边境上,一场类似的会谈也在进行中,一名斯洛伐克内务部官员单身赴会与KGB军官沟通了形势,与他的会面更多揭露了斯洛伐克地区当时的政治风向。(以下简称“斯方”、“苏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他对布拉格的局势不甚了解,关于捷共中央态势的论述并不准确,同上文StB官员的口述以及后来揭露的历史资料有甚多矛盾之处,希望各位读者往下看的时候记住这一点。

       斯方首先对“右翼媒体”的具体组成进行了解释:报刊、电视台、广播站被大量所谓的“进步知识分子”所把持,这些人中有不少原来就在媒体供职,通过鼓动学生和部分同事来获得足够支持,明目张胆地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赶走了原来的报社主编和编辑,大摇大摆地上了位。

       但他们毕竟缺乏组织性,顶多算是各自为战,如果只有他们在作乱,局势不会变得像今天这样恶劣。在表面的混乱之下还隐藏着一支组织有序的暗流——犹太复国主义组织(The Zionists)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0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