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不许中国人参与,就算在火星也得拖工期!

未来火星上的建筑物长什么样,是个经久不衰的科幻话题。

4 月 2 日,NASA 公布了“3D 打印居住地挑战赛”决赛入围名单。该项比赛开始于 2014 年,是 NASA“ 百年火星挑战赛”的重要部分。NASA 邀请科研专家、工程师和大学实验室利用 3D 打印设计火星环境下的居住地方案。

500

决赛入围第1名效果图

作为一个前建筑行业从业者,我闻到了火星房地产项目的味道。

1趣味竞赛

在介绍决赛入围方案之前,先回溯一下NASA的“3D打印居住地挑战赛”的赛程。

为探索在月球、火星以及更远深空天体上,建设长期居住地的可行性方案,人类需要就地取材、就地建造,降低对地球的依赖。“3D打印居住地挑战赛”就是希望用火星地表土壤为原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建设外星的建筑物。NASA提出的基本设计要求是:1000平方英尺(约93平方米)的生活空间,包括生命维持、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管道系统、太空服和流动站舱口等组成部分,满足4个宇航员居住一年的需求。

从2014年比赛举办至今,已完成两个阶段赛程:建筑概念设计竞赛(效果图)与结构组件竞赛(制造结构构件)。目前即将完成第3阶段挑战项目——在BIM建模基础上,完成现场1:3的模型制造。

具体来说,第3阶段又细分为5个环节,本次公布的决赛入围名单,是第4环节“BIM模型深化设计”的评比结果。5月1日~5月4日,比赛将进行最后环节,各组选手现场打印居住地模型,并进行结构测试。

在2015年的第1阶段比赛中,NASA共收到超过165份参赛作品,选出了评分最高的30份作品展出。根据建筑概念、设计方法、可居住性、创新、功能、火星选址和3D打印施工可行性等评比指标,NASA将最终选出比赛前3名,并授予奖金4万美元:

500

NASA“3D打印居住地挑战赛”第1阶段前3名

(左上为第1名,右上为第2名)

奖金不多,但总的来说第1阶段比赛是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前30名作品中还有不少奇奇怪怪的东西:

500

NASA“3D打印居住地挑战赛”第1阶段部分入围作品

2017年举办的第2阶段赛程分为3个环节:3D打印截锥和圆柱体、3D打印结构梁体,以及居住地模型的现场打印比赛。第1环节奖金共计10万美元,经过压缩测试评选出的前2名打印作品如下:

第2阶段第1环节前2名

梁体打印环节需要用可回收的热塑性混凝土材料,并通过结构抗弯测试,奖金共计20万美元。入围的6支参赛队伍中还有韩国队和新加坡队,韩国队拿了第1。但国际参赛队伍没有奖金,第2~5名的美国参赛队瓜分了20万:

500

第2阶段第2环节前3名

(左上为第1名,左下为第3名)

在第2阶段的最后环节,各参赛队现场打印相同的建筑模型,前2名共获得40万美元奖金:

500

第2阶段第3环节前2名(左为第1名,右为第2名)

2018年起举办的第3阶段包含5个比赛环节,分别是2场建筑BIM模型评比(初级模型和深化模型),与3场3D打印评比。本次公布入围决赛的3个方案,就是BIM深化模型的评比结果:

500

BIM深化模型前3名(左为第1名,右为第3名)


总体来看,火星建筑物设计分为整体式与分布式两大方向。前3名作品中,第1名就是整体式——将生活、实验室等一系列功能集成到一个独栋建筑体中。其余两个都选用了分布式,每个功能区自成一体,用通道相连。

整体式的优点在于节省材料,而运力正是深空探测中最稀缺的资源。但缺点是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较复杂,而且难以扩建改造。分布式优点是模块化布局,可以将工程拆分为几个模块来分阶段完成,而且还可以用增加模块的方式扩建。缺点是材料较为浪费,考虑到目前仍然需要使用大量地球制造的成品件与材料,两个方案的确要好好比选一下。

第1名以整体式布局胜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NASA的专家更倾向于整体式设计。该比赛环节是BIM深化模型评选,第1名胜出的主要原因是建模够细致:

500

双曲线结构考虑了火星低气压(不到地球地表1%)环境下的力学特性

通风系统、实验室设备系统、生活用水系统

(为确保安全,两个实验室的系统彼此独立)

500

外墙分层构造示意

500

施工流程模拟

500

3D打印技术验证

“3D打印居住地挑战赛”并不是NASA唯一的深空技术招标。在“百年挑战计划”下,NASA并行举办了多个竞赛,除了这项比赛,还有月球小卫星挑战赛、太空机器人挑战赛、血管组织挑战赛,以及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挑战赛等。

这些挑战赛总奖金规模都是数百万美元,不算巨额悬赏——真正有难度、有迫切需求的技术,NASA还是亲自撸袖子下场。举办国际竞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民间组织的参与度,为美国航天做社会宣传。

几百万美元还要拖拖拉拉分出十几个赛程环节,奖金分给十几个队伍,参赛团队/公司如果真用心去做,必然亏本。从上述的参赛作品也能看出,粗糙简陋是普遍现象。国内任何一家大型设计公司把这个竞赛当作正式项目来做,都可以吊打所有参赛方案。除非赔本赚吆喝,图一个“我家方案用到火星”的名头,不然没人愿意真的费时费力。

然而,这个路线也被堵死了,NASA在参赛资格上明确写明:出口管制计划清单国家的公民与组织无参赛资格。此外,美国于2011年立法禁止NASA、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用政府资金与中国在空间即科技领域合作,也不允许接待中国相关的官方访问者,在空间技术领域与中国彻底切断往来。

因此比赛中有韩国人,有新加坡人,却没有地产市场劳动力过剩的中国团队。

2来得及吗?

“我今天签署的这项指令(白宫1号太空政策指令)会让美国的太空项目重新聚焦到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上。美国宇航员将在1972年后首次重返月球,且是为了长期探索和使用。这次,我们不仅仅会留下国旗和脚印。我们将会为最终的火星计划建立基地,甚至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某天到达更远的世界。”

——特朗普,2017年12月11日

上世纪末,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排期还是2014年。2004年,总统小布什曾在NASA宣布“深空探索新构想”,要在2015年登月,2037年登火。现在2019年已经过去一小半,人类还没解决重新登月的问题。

 

特朗普上台后,有意用航天超级工程给自己加政治分,于是有了“1号太空政策指令”。结果SLS(太空发射系统)首飞连续跳票,登月时间推到了2028年。3月26日,副总统彭斯再次明确登月倒计时:5年内,即不晚于2024年——特朗普第二届任期最后一年。

对于新时间表,彭斯表态要在战略上“毕其功于一役”。彭斯说:

“如果NASA正在开发的SLS尚未准备就绪,可能会使用商业火箭(SapceX的重型猎鹰)。”

在NASA的“探索运动”计划中,重返月球正是载人登陆火星工程的前奏。在彭斯表态登月提速后,NASA明确将载人登陆火星的时间表排到2033年。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说:

“我们希望在2033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我们可以通过加速载人登陆月球来加速载人登陆火星的进程。”

向火星发射探测器,需要考虑地火转移轨道的窗口期,载人登陆还需要考虑返回的火地转移轨道窗口期。在2031~2045年间,分别有7次地火转移轨道与火地转移轨道窗口期。首先排除2036年这个太阳活动极大年,然后考虑尽可能避开火星尘暴季节,再折算变轨能量需求和耗时,最佳方案是2033年出发2035年返回,安全度最高、往返总能量最小,飞行时间相对较短。

500

2031~2045年间地火往返轨道及主要约束条件


按照这个时间表,飞往火星的人类,将在火星驻留一年多。考虑到节省载荷因素,登陆火星很可能只是小型着陆器,宇航员大部分时间会停留在火星轨道,开展观察活动。因此3D打印火星居住地的技术,多半不会被2033年火星任务采用。但下次再去,也得考虑每隔2.14年一次的发射窗口期,所以NASA要求建筑要满足宇航员1年生活。

讽刺的是,2004年小布什探空探索新构想中,提出的登月时间是2015年,而登火时间是2037年。

500

NASA探索运动时间表

如果把移民火星看作一款电子游戏,人类目前的游戏成就完成度如下:

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已达成)

探测器着陆(已达成)

探测车巡游(已达成)

采样返回(未达成)

载人登陆(未达成)

火星资源利用(未达成)

人类在火星长期驻留(未达成)

平民商业登陆(未达成)

大规模移民基地建设(未达成)

移民基地能源自给(未达成)

火星对地球展开大规模商贸(未达成)

永久火星移民(未达成)

人类出生在火星(未达成)

移民正常衰老死亡(未达成)

开发/演化出火星物种(未达成)

火星人到地球旅游(未达成)

移民完全自给(未达成)

火星共和国(未达成)

亚文明文化、技术隔离(未达成)

行星际战争(未达成)

目前NASA“探索运动”计划中,以“好奇号”为原型的“火星2020探测车任务”,就是火星取样返回系列任务的第一步。NASA还在努力将成就表中第4项从PPT变成现实,而3D打印居住地的设计指标是让宇航员居住1年,这已经是第7项成就。

因此,在3D打印火星居住地之前,这一技术更现实的用途,是月面基地建设。

结语

利用火星土壤作为建筑材料,以3D打印技术建造永久居住地,看起来是很宏伟的想象,但离眼下人类深空探测的现实还有点远(果然没有中国人的基建项目都慢)。

在建造永久居住地之前,人类还有包括长期使用的能源系统、空气循环、水循环、食物循环等一系列的技术坑要填——而超重型火箭开发进度会限制以上所有技术的应用。

但如果把“3D打印居住地”看成一次公关活动,性价比还是不错的。NASA只用几百万美元,就能多年不断制造关于火星探索的新闻,比直接打广告宣传更有趣、更有效,完成了航天文化的二次扩散。我国航天部门也在陆续推出自己的深空探索计划,也需要向民众科普并解释巨额投资的理由,NASA的宣传经验值得借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