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知最后一只雌斑鳖之死

本文章转自微信平台三联生活周刊

4月13日下午,当前全世界人类已知的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进行第5次人工授精时发生意外,24小时抢救无效后死亡。

500

500

图片来自@苏州日报 微博

死亡的雌性斑鳖原在长沙动物园,大概90多岁。11年前,它历经曲折抵达苏州动物园与雄性斑鳖组成“夫妻”。斑鳖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是我国两爬类极濒危物种的代表,全球已知斑鳖仅剩3只,苏州动物园还剩一只100岁左右的雄性斑鳖,另两只在越南,性别未予证实。

“全人类的失败”

知名科普博主花蚀在听到雌性斑鳖死亡的消息时,第一感觉是,“懵了”。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命科学动物学方向毕业后,花蚀长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工作,从五六年前起,花蚀就开始关注斑鳖这一物种。去年10月,花蚀专门去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探访当时中国仅存的两只斑鳖。

相对于其他展馆,斑鳖所在的地方显得有些寂寞了,游客并不多。在两栖馆附近的池塘里,四周被玻璃幕墙围了起来,一张标识牌说明了它们的住处和来历。花蚀说,长期以来,斑鳖一直被人类认为是鼋,直到1987年才被归到斑鳖属。等到人类开始要将它们进行保护时,存活数量已极少。因此,苏州动物园里的两只斑鳖一直是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朝圣之物。

“一头近2米长像黑色巨石一般的大鳖,在池塘里慢慢地游泳。它大多数时候潜在水下,游人很难发现它。但每隔几分钟,斑鳖就会露出水面换个气。只见它把猪一样的鼻子戳出水面,随后是方形的大口,在水中吐着泡。它会在水面吸上一大口气,然后再次沉入水中。”这是惊鸿一瞥被幸运击中的触感,花蚀在微博上如是说,“我的运气只够看到一只雄性斑鳖,另一只雌性斑鳖没有赏光,留下了遗憾”。

“对于整个斑鳖物种来讲,就是完蛋了,虽然灭绝的阴影一直在人们的心头笼罩,但雌性斑鳖目前的年龄还算比较年轻,至少还抱着些许希望。”4月13日晚,花蚀将最后一只雌性斑鳖死亡的消息转发到相关微信群,“感觉整个圈子都有一种无力感在蔓延”,他形容:这是全人类的失败。

“斑鳖比熊猫稀少1000倍,但并未获得熊猫一样的资源和待遇,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名气,地位也没那么高,人类意识到斑鳖的珍稀,继续保护是在近30年内的事情。”在花蚀看来,斑鳖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比熊猫更难,熊猫生活在山区,至少可以躲到山上避开人类,斑鳖生活在水中,更容易受到人类的侵扰。“斑鳖在国内的自然栖息地主要在黄河、长江、红河流域,目前的情形来看,黄河基本已经没希望了,以前有斑鳖的时候,黄河气候应该更暖;长江流域人口稠密,斑鳖栖息地缺失,可能没有希望;红河流域可能有,但这些年没有找到过。”

花蚀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型龟鳖类物种人工授精技术并不太成熟,因此,此次针对雌性斑鳖的人工授精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做。”在花蚀看来,承担这项工作的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方,与中国动物园协会、苏州动物园方在前4次人工授精都失败的情况下再次对雌性斑鳖进行人工授精,是一个特别大胆又有担当的行为,但可能在技术上有一些问题。“雄性斑鳖年纪较大了,想趁早,他们或许有这样的考虑”。“人类已知的最后一只雌斑鳖之死兹事体大,这次无论只是赌输了,还是真有问题,希望有客观的调查。”

一直在错失野外就地生存的可能性

“早晚会出事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龟鳖专家组专家闻丞一直对“将斑鳖进行人工授精”持反对态度。

给斑鳖进行人工授精需要麻醉、采血样,取精、电击相关程序。“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相比哺乳动物,斑鳖的生理节奏更加缓慢,这意味着出现意外的征兆也不会像哺乳动物这样明显,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2006年至2009年,闻丞曾是国内斑鳖野外考察项目的负责人,考察地点围绕云南红河流域进行。2017年,中外专家两次来到云南红河马堵山水库,依旧难寻斑鳖踪迹。“曾有同行建议,将动物园的雌性斑鳖放入马堵山水库,让它自行寻找同类”,这可能是比人工授精更可行的办法。闻丞说,2007年左右,他在马堵山水库考察时,水电站还没开始修,两年前,专家们再去时,水库早已截流多年。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斑鳖就地保护区域,以马堵山水库的人为干扰强度,斑鳖在此地自然繁殖的可能性也较低,但如果能听取专家建议,划定严格保护的区域,哪怕是保护小区,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500

斑鳖曾经分布的红河流域

十年内,虽然闻丞没再参与过斑鳖的野外考察,但他一直关注着这一物种的生存状况。他说,斑鳖所在的属仅有两个种,只存在于长江、红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东亚存活的斑鳖只数以个位数计,幼发拉底河鳖也处于濒危状态。

“很明显,是人类导致了它的灭绝。大型鳖在中国古籍中就经常以‘珍馐’出现。地方史志上记载,红河流域云南段,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曾大量捕杀过斑鳖。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面积改变了流域水文条件和地貌,斑鳖丧失了大部分栖息地。

“历史上,野外灭绝的野生动物从动物园复壮放归生存的案例一直都有,如麋鹿、普氏野马、欧洲野牛……但这些都是哺乳动物,在动物园中饲养的个体数量比斑鳖大,人类对它们的了解相比斑鳖要透彻。”另一方面,对斑鳖的保护,资源投入实在太少。闻丞在进行野外考察期间,前后获得的经费仅10万元。十多年过去,国内关于斑鳖的基础研究发表的科研成果也较少。

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来自长江流域,但雌性斑鳖在死亡前,来源并不十分肯定,说法不一,基本来自传说,无法实证。“我们对斑鳖的生态、行为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并不全面,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说实话,离拯救一个物种所需要的知识差得太远”。

“根据现在看到的一些报道,受精卵曾经有,只是比例很低,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到一周左右就死了”,闻丞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雌性来自红河流域,那它和长江斑鳖的遗传分化水平可能达到了亚种以上,受精卵比例低可能是由于生殖隔离。而如果是红河斑鳖,那受精卵孵化所需要的温度有可能在35至36℃,甚至更高。因为已知的红河斑鳖集中产卵的干热河谷在繁殖季节温度极高,几乎总是高于35℃的。照此标准,苏州动物园此前孵化时设置的33℃上下的温度太低了。

2006年9月19日,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主办,苏州动物园和金鸟基金协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标志着斑鳖保护的正式启动。

现在回过头来看,人类这场长达13年拯救斑鳖的行动,以失败告终。雌鳖的死亡不仅使科研工作者对斑鳖失去了更多了解的机会,仅存的已知雌性个体所携带的海量生物学信息也会随之消失。“整个过程闹得很累,很揪心”,闻丞感到很遗憾:“如果我们花10年的时间去做斑鳖生态学、遗传学和野外保护所需的基础研究工作,结局是否会不同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