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杂谈

      教育部刚公布了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其中甲卷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记忆中,多年前曾以时间为主题词,写了杂文《慎以惜时论短长》,刊发在《杭州日报》《齐鲁晚报》《语文新圃》上,刘阳教授尝进入资料库帮老夫找到了当年的《杭州日报》版面——

500

    此文给当年就读于杭州学军中学的刘阳同学印象很深,以至于成为华师大中文系的刘阳教授后还记忆犹新。刘教授2023年5月在接受教育部主管、华中师大主办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专访之际竟然能背出主要段落来——

500

      刘阳:你说得有道理,但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可以大胆尝试。说实话,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靠按部就班的规律来育人的,对于心智出众的学生来说,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记提示、一道灵光,会开发出他或她登堂入室的极大潜质,调动起他或她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谓有利无害。就拿上面的例题来说,首先可以注意到,它们都是联系当今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来展开的,第4题便十分典型。其次,教师用这些题目引导学生们的点,最终恐怕都还是会落在哲学思维上。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思辨,说到底并非只是玩逻辑推理的游戏,而依托于更高、更深远的哲思背景。

       我举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金新的杂文《慎以惜时论短长》,表达了这样的精辟见解:“人生苦短。沉湎娱乐、不思学业,是对时间的一种无聊消遣;差强人意、精神错位,则是对时间的一种过失犯罪。……倘若无视他人奋斗的目标,苛求惜时如金,岂不近乎残酷?看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给予自觉者以时间的民主使用权,在某种程度上比给予不自觉者以时间的警告,似显得更加重要。”这里用朴素的语言道出的,实际上便是福柯在其皇皇巨著《规训与惩罚》中同样洞察到的哲理:权力对个体的无形规训与渗透,正是借助于“便于使用和控制的方式来积聚时间”的方式加以实现的。不顾错位之权力实质,假借一种所谓的惜时观念来要求莘莘学子在违背自身兴趣意愿的进程中南辕北辙,越是惜时之优等生,其实不便越陷入着权力泥淖而不自知,且往往连当事人自己都不以这种局面为谬,福柯由此深刻揭示出的话语权力不仅统治者认同、连被统治者也奇妙地同样认同的实质,在作者针对现实题材的笔下得到着英雄所见略同的神会默契。如果语文教育在顺利完成语言文字教学任务的同时,能经常适当融渗一些这方面的精微内容,收效的积极性是可以预期的。

     记忆中,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数外三科开始自行命题,2011年作文题也与时间这一主题词有关,查了一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记忆中,当时急就《“我的时间”,我做主?》,刊登在《语文周报》《太原晚报》上,原文如下——  

“我的时间”,我做主?

金新

      看到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我的时间”,第一反应便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博客,乃网络日志,或曰部落格或曰部落阁。在这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上,博主每每“不识时务”地张扬道:“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然,其意义在民主进程中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问题是,一旦您的博文里有敏感词,您就做不了自己的主,系统会将您呕心沥血的文字丢进垃圾箱。尽管文章用了敏感词未必敏感,没用敏感词未必不敏感。

      系统可以设置,“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作”,“一刀切”地把系统不喜欢或不满意的挡在系统“意志”之外。

       显而易见,社会也是一种人为设置,传递着设置者的好恶。

    “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不仅仅是“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成功有每个人的“秘诀”。

     “秘诀”是一种个性的反馈,与其说“很难复制“,不如说不能复制。一旦能复制,就不成其为“秘诀”抑或“个性”。钱学森成功了,而束星北这位原可能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由于无法复制钱学森的“成功”,换言之必要之“秘诀”,必须之“个性”,于是乎,在“悲喜堆叠“与”“错错对对的选择”中,才悲剧性地消失在自然科学的前沿,给刘海林的《束星北档案》平添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毋庸讳言,教育更是一种人为的设置,如何方能“‘我的时间’,我做主”?

      在应试泛滥成灾的当下,“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似乎有点圈内人士说圈外话的讽刺意味。

      韩寒实在是太“认识自己”了,太“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了,唯如斯,被排斥于高等教育之外“流浪,到处流浪……”。

     想起了15年前遵《杭州日报》编委何如旦先生之嘱,替该报“街谈巷议”栏目撰写的《慎以惜时论断长》一文——

    “从教近20载,最耳熟的话,莫过于家长与教师的一句口头禅:‘这孩子(学生)不珍惜时间。’确实,不要说普通中学,即便省一级重点,亦不乏浪费时间的现象。于是乎,望子(生)成龙的家长和教师就经常高悬时间这面镜子:齐白石如何垂暮之年发奋绘画不教一日闲过,鲁迅如何把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你却怎样游手好闲做阿混,怎样视时间如粪土……言之凿凿,短长分明,令为子为生者汗颜。

     “其实,珍惜时间既是个人的素质问题,也是社会的环境问题。君不见文理分班,有多少孩子迫于父母的世俗观念弃文从理抑或弃理从文,将时间花费在事与愿违的学科里?应试教育的浊浪之下,又有多少学生为了考试分数,疲于毫无意义的机械识记,把时间消磨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般的文字游戏中。换言之,由于某种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是很难驾驭时间,充当时间的主人的。尽管随着政治的清明,有类‘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热潮那样的社会环境绝不会再出现,但‘斜风细雨’仍不可避免。

     “人生苦短。沉湎娱乐、不思学业,是对时间的一种无聊消遣;差强人意、精神错位,则是对时间的一种过失犯罪。

     “当我们的家长同教师高祭时间的明镜照人之际,不妨反观自我,这样便会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白石老人不教一日闲过,是因为他酷爱绘画,以之为生命;迅翁爱惜喝咖啡的时间,是因为他醉心写作,以之为武器。游手好闲,视时间如粪土,那是可叹的;强奸人意,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有限的生命旅途、无限的知识领域南辕北辙,那是可悲的。

    “倘若无视他人奋斗的目标,苛求惜时如金,岂不近乎残酷?看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给予自觉者以时间的民主使用权,在某种程度上比给予不自觉者以时间的警告,似显得更加重要。

   “当您的孩子抑或学生真正成了时间的主人,他们会倍加珍惜,也许他们在反省浪费时间之时,就是学业有成之际,就如‘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尽天择论》;奥本海墨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钓鱼、打猎,把时间浪费了,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样。

     “请‘慎以惜时论短长’!如何?”

     “我的时间”,系一个沉重的文题。《庄子·知北游》有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同“隙”),忽然而已。” 15载转眼过去了,笔者的教龄亦快达35岁,而我们的教育依然如故,并未“时过境迁”。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具象着“几家欢乐,几家愁”之际,教育者的任何高调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是有失人道的雪上加霜。

        教育者或教育权势者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设置教育,使“我的时间”作为“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和科学及良知相得益彰!

      平心而论,眼下的高考作文要“临门一脚”而“进球”,必须符合阅卷者的意图,绝对不能像老夫那样“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般阐释性行文,那是犯大忌而得不到高分的。对于高考作文的60分,浙江自主命题时的评分标准是“基础等级50分(内容25+表达25)+发展等级10分”,全国卷的评分标准是“基础等级40分(内容20+表达20)+发展等级20分”。任何一个高考生,要想等高分,必须具有以下“戴着镣铐舞蹈”的意识——

    其一:明确“考试体作文的基本样式”。

      考试体作文从这种写作的特定场合、时间、“读者对象”(的浏览时间)出发,认为最好在开篇把看法(观点)“是什么”明确地揭示出来,以收“观点鲜明”之效。当然,在保证特殊的读者不“费解”的前提下,也可略微表达得“含蓄”些,“艺术”些。

     接下来的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为什么”,要写清楚“为什么”有上述看法。把道理讲透彻,旁征博引少不了,摆事实讲道理为根本,层次清楚是正道。后一部分,应当着重说清“怎么办”。也就是在写透彻“为什么”的基础上,讲清楚怎么样来使文章开头提出的看法“发扬光大”;如果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办法,则要痛痛快快告诉“读者”。这一部分论述清楚了,所写的文章就能达到“一类文”的水准。

      当然,从写作实践看,“怎么办”的内容也可融会贯通在主体部分以及结尾段中。至于具体的结尾方式,不作硬性规定,在逻辑思维习惯了之后,顺其自然。

    “三M法”清晰的逻辑结构,符合阅卷者一打开就希望看到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对应主体部分的“为什么”),“写得怎么样,结构是否圆满”(对应结尾部分或融会在主体部分中的“怎么办”)。符合期待的,阅卷不仅省心省力,轻松愉快,而且速度也快,赋分也不大会有偏差。

    其二:明确“考试体作文的四步十三层次法”。   

    考试体作文也有常式与变式之分。常式是规矩,可归纳为“四步十三层次法”。按常式写,好比学步。常式学会并且驾轻就熟了,再学变式,才能进入应试的境界。平时浏览高考作文以及读高中生的论述类作文,总觉得一些作文灵气是有一些的,一句句话也不能说不通顺,有些还貌似很有气势,但常发现那些作文的作者尚未经过严格的应试训练,所写的文章经不起应试推敲。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句与句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看不出层次转换。这与高考阅卷者心中的优秀作文尚有较大差距。

      结合论述类作文的写作指导与高考作文的阅卷体会,总结出一套写作论述类作文的方法,训练效果比较好。其法即为考试体作文“四步十三层次法”。具体的步骤与层次如下(带圆圈的数字表示层次):

      第一步:定题:①……

      第二步:开篇:②抓住论题(写出背景)

    (“是什么”)③揭示自己观点(提出看法)

       第三步:论证:④分论点一

     (“为什么”)⑤阐述论据(理论)

       ⑥再述论据(事实)

       ⑦讲述道理(小结)

       ⑧分论点二

       ⑨阐述论据(理论)

       ⑩再述论据(事实)

       ⑾讲述道理(小结)

       第四步:收篇:⑿收拢思绪

      (“怎么办”)⒀总结议论

       以上“四步十三层次法”是议论文的常式,也是最简单易学的形式。有人称之为“总—分—总主体并列式”结构。如果将主体的第三部分的两个分论点写成逐层深入的,则是“总—分—总主体层进式”。如写作材料丰富,或者只写两个分论点篇幅不足,则可以增加一个分论点,或者再深入一层论述。

     这样的“十三层次”,最起码的写法是每一层次写成一句话(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全文十二句话可也。实际写作时,也可在某一层次多写几句。文章的段落最少为四段,当然最好五段至八九段。

      其三:明确“考试体作文变式的跨越式”。

       考虑到人的精神世界无限丰富,人的追求无穷无尽,人对应试意义上的创新欲望永无止境,把教学生用“三M法”写论述文作为写作优秀考试体作文入门的向导,通过导写,使学生认识到入门既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对一些应试思维与应试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在娴熟运用“三M法”的基础上,在有利于阅卷者快速阅读并正确评分的前提下,在有利于将意思表达得明白晓畅的同时,创造各种各样的“变式”,使作文达到超越“三M法”的境界。具体的变式,可以采取独出机杼的写法。单引论部分,就有概述背景法、开门见山法、峰回路转法、生动描述法、引用名言法、质疑问难法、设置悬念法、列举事例法、比兴对照法等。本论部分的写法,也有雁行并列式、正反对比式、总分(分总)式、剥茧抽丝式、逐层递进式、并列交叉式、迂回蛇行式等。结论部分,也有总结法、描述法、列举法、引用法、反问法等。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无论采用怎样的变式,无论变成什么样子,一篇考试体作文,都应集中说清楚一个主要意思,这一作文的根本宗旨不能变。在实践中,考试体作文最大的变式莫过于本论部分跨越式的写法。 

      一些学生思想水平较高,思辨能力较强,他们所写的论述类作文中,其主体部分论证“为什么”时,“怎么办”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地蕴含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思想素养优秀,逻辑思维能力与众不同,他们所写的论述类作文,在引论的“是什么”之后,略写“为什么”的内容,由“是什么”跨跃到“怎么办”。

       本来,“三M法”的思路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若能在构思时跨越“为什么”,则思维层面一跃而至“怎么办”的高点,高屋建瓴,达到令阅卷者产生“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应试境界。在这种境界状态下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思想深刻,论证透彻,能使阅卷者在几十秒钟的时间里很快进入阅读佳境并给出一类问的高分。

      对于考试体作文,浙江嘉兴一中的朱伯荣兄有较深的揣摩或曰研究,他作为《读写》杂志高中版的专栏作者,在全国应试作文领域独树一帜,堪称高手。

     不过,无论如何,应试作文的模式化毕竟是思维僵化的表现,如是循规蹈矩为的只是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从而“金榜题名”。

     记忆中,老夫对此作文《“模”法作文与张扬个性 》予以剖析,文章刊登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杂文报》“校园版”——

500

“模”法作文与张扬个性 

金新

       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近在眼前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新浪财经频道“沪深股市滚动资讯”上看到闻“风”而动之“巧夺”高分的袁氏“模”法作文,不禁吓了一跳,怎么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与股票信息有了“相提并论“的缘分?

       这是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录像带,自称乃几十所全国重点中小学及148位一线教师联名推荐的高分“作文秘籍”,系“国培计划”,曾经为少数教师服务的教学方法今天直接为学生面授机宜。据说用了之后“10分钟茅塞顿开、思若泉涌,3天脱胎换骨、文笔流畅,7天有‘模’有样、跃然纸上”。

      有人说股评家倘若真能够知道股票“秘诀”,他(或她)早就自顾自发财去了,还轮得到可怜巴巴任人宰割的股民?是故,喜欢听股评的人一定是不谙股市投机黑暗而上当受骗的的无知散户!

      话说得太难听。不过,在时下金融乱象里,确实有点警醒迷途“羊羔”的作用。

      鲁迅早在1933年12月15日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12号上便以洛文之笔名发《作文秘诀》一文,针对有人讨要“作文秘诀”不无幽默地调侃道:“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迅翁教人作文“情郁于内”而得心应手,盖因其作家型教师,行家里手者也。

       袁氏者袁志勇也,尽管头衔一大串,“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原定工程’首批国家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但是否文章创作之高手,未见一篇即便不吸人眼球之文学作品,不好说。

       当然,教育体制下的“空手套白狼”者多,以出题出教辅垃圾一举成名者多,并不意味着“猴子称大王”一定“山中无老虎”。

      只是,一个自身无法“下水作文”抑或不会创作的人能把作文教得“得心应手”,那他的“秘诀”必然是作文模式化。

      其实,热衷作文模型者早已有之——

     记得1987年笔者在轮值主编《作文通讯》时,全国“十三校”之一的天津南开中学有个田姓老教师搞得不亦乐乎,还专门写了一本16开大的“专著”;嗣后替《中学生语数外》写专栏文章,发现南京金陵中学也有个俞姓教书匠走火入魔,编了一本谈写作模式的小册子在杂志上连载……

      学生文章写不好,甚至写不来,于是乎,有些自以为得八股文神韵的教坛“名家”,便想起为学生“排忧解难”,用心可谓“良苦”。诚如其许人所云,“八股文(主动对号入座,将“写作模式”与“八股文”挂钩,还算明智)在产生之初,曾对当时读书人的写作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准确地说,那产生之初还不是“八股文”,就像眼下的新概念作文一般,“后来代代相袭,不思变通,走向僵化”,方沦落为名实相符者,而此又绝非“那是另一回事”可以敷衍过去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股也不多不少,无所变通,只有僵化,是推崇模式化的必然结果。能够断言,写作模式必将引诱莘莘学子走向语文核心能力作文之毁灭。

      在文章分析与作文教学中,把根据文章规律对文章成分所作的系统排列,概括成能演绎的程式或模型,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写作教学系一种审美活动,亟应对这一相对静止的思维模型(模拟形态)作绝对动态的研究,即放在同一文体抑或同一作者的文章“长河”里进行变化性规律的探索,熟悉共性,把握个性。王羲之所写的“之”在其《兰亭序》内为数颇众,然而写法没有一个重复的,而不重复的“之”之间构成了内在的隐性的动态世界,书法学习之际,任何“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做法,均会影响书艺的长进;学书如此,习文也是这般。鲁迅从“彷徨”到“呐喊”,其文思维模型的辗转迁移是何等微妙啊!

      特别是,写作者总是以个人独特的姿态进行个体劳动,所以,各类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者对社会与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好像从朦胧的火星中吹出的明亮的思想;而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值。 

      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思想是内容与形式自然而完美结合后的升华。以形式去桎梏内容,思想便失去了个性,没有个性的思想是什么?假如有没有个性的思想的话!1957年1月的《诗刊》创刊号上刊登过毛泽东关于诗的一封信,其中提到:“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说的是近体诗的格律,对于如今身陷写作模式囹圄的我们,堪谓迷津指点。新诗乃自由诗,文章亟需“自由”啊!

       鄙人教学之余爱好杂文随笔写作三十几年,为文数以千计,教与写“共生”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文章作法与写作模式不是等号关系,前者虽有其存在的空间,可千万别让文章的大体作法阻碍思想冲破形式主义的牢笼,以落入因模式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地步。水因体而赋形,思想焉能因体而赋形?

       是先有内容之输出后有形式之自然形成,还是先有形式之既定后有内容之“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似乎没有阿凡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种哲思难度。

        一个学生碰上一位真正擅长于舞文弄墨的语文教师,那是他一生的幸运: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作文则是语文的高端要素。

       袁先生之九步构思法、六步成段法、五步成文法、六步构思法、五步成段法、新“五步成文法”,是不是九股文、六股文、五股文?

        不得而知。

        可知的是,一旦属文有了固定法则,想来大抵类“戏法“者流!

        摒弃僵化静止的写作模式,期望达到什么要求呢?一言以蔽之:张扬个性!

      “写作文太简单了!”有“模”法作文既得“利益”人说。

        复杂的思维活动简单化的原因是创新思维沦落为一门意在“炫示”的技术活儿。

        这颇像女人“天然去雕饰”之丰臀肥乳,在人为硅胶之造型“美化”下显得俗不可耐,令人厌恶。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他教学生的“作文秘诀”是“观世音菩萨”五字:“‘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人情世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呵呵,难也哉,难也哉!

        何如袁氏“模”法作文教学录像带,“靠作文上北大,袁志勇创造‘作文神话’三十年”耶,仅需破费591元人民币,就能化腐朽为神奇,“8小时冲刺满分作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