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媒体越来越爱催生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写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现在的媒体越来越爱催生了,不信你看下面这些新闻。

一位专升本的女生在读本科前怀孕了。

后来她边读大学,边在寝室里带娃。与室友关系融洽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奖状。

500

500

某地科教频道报道了这位女生,还增加了文案:

“网友:谁能拒绝一个已婚已育的应届毕业生呢”

“网友:真好从小就接受高等教育”‍

500

我想知道这两位网友来自哪里,就去找原视频。

500

在评论区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个岗位可以拒绝已婚已育而且还是应届毕业生。”

500

但原作者评论区还有大量无法忽视的质疑之声。

比如,说小孩哭声会影响到室友的问题。

500

对此科教频道没有注意到,它只是挑出了“不拒绝已婚已育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评论进行转发。

然而这种一家之言放在现实里不一定准确。

更何况职场上对未婚女性的歧视,本来就需要我们去改变,可现在反倒被媒体当做是正面的事情来宣传。

类似这样一味只顾催生的新闻还有很多。

贵州贵阳,某大学毕业照的拍摄现场,带娃女生站在中间位置。

媒体写道:众多网友被“甜”,同学们都很羡慕。

500

500

所谓的羡慕和祝福都是摄影师的一家之言,他也是推测的。

在媒体的报道下却似乎成了所有网友的言论。

500

虽说面对20岁以上大学生生娃的事,我们不需要去批评,但也没必要去刻意倡导。

可能在媒体看来,劝生娃怎么夸张都不为过。于是流水线化的一幕幕也就出现了。

新闻《女硕士带着2岁宝宝参加宝宝参加毕业典礼,读研期间带着孩子一起上课》

500

里面强调:

“网友:人生赢家。”

500

新闻《河南一高校本科生带娃拍毕业照走红,学业爱情双丰收,人生赢家!》

500

里面还写到周围同学投来羡慕眼光。

500

周围同学可能是好奇,想围观一下,与“羡慕眼光”有本质区别。

新闻《02年正在上大学女生怀孕,已经显怀还在学校上课》评论下基本都是质疑之声,但后来媒体转发时给的文案却是:

“网友:孩子在大学上胎教效果肯定好”

500

后来,有的媒体懒得使用“网友”这样的人称了,直截了当地表示:

毕业生带宝宝参加毕业典礼  妥妥的人生赢家

500

有时候报道也搞不清学生的身份,只要女生在读书期间生了孩子就行:

女大学生带1岁娃参加毕业典礼

博土生带孩子参加毕业典礼

500

有的媒体欲扬先抑。

同一件事在转载文章时,先以当事人口吻说生儿子的重要性。

毕业季来临!带娃拍毕业照走红 当事人称:“生儿子是最正确的决定”

500

过了几天后,又以网友口吻说,其他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人大本科生带娃拍毕业照走红,网友感叹:终于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了!

500

尤其是后一篇文章,文末写了女生想把“自己的育儿经验与想法传递出来”,而不对此做评价。

这样的行文会被误认为有鼓励学习她的嫌疑。

毕竟读书期间生娃是否幸福,或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生娃生得早,工作找的好,肯定不应该拿出来正向鼓励,因为它是基于性别歧视前提下出来的推断。

媒体不以为意,还一再强调女生带娃上大学有好处的话,只会增加读者的反感程度。

500

生一胎的大学生容易成为宣传对象,那些育有多孩的年轻女性也被媒体喜爱着。

一个90后女孩生了6个孩子,她说生到10个后就不生了。

500

某地日报给这则新闻配了背景音乐《不要分开》,说歌太好听了。

结果评论区里出现了越会生的母亲越伟大的言论。

500

一个93年的姑娘生了6个女儿了,女儿们的名字分别是:招弟、盼弟、思弟、念弟、望弟、想弟。

500

媒体给视频加了文案:

“网友:再生一个就凑成七仙女了。”

500

前6个女孩子的名字出现,恰恰是为了她们妈妈生一个男孩,这在当下很容易被网友看作重男轻女的。

可媒体不顾舆论,还用文案表达对此事的默许和鼓励,怎么说都有继续制造性别歧视的嫌疑。

很多时候,媒体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推波助澜了。

一对夫妻生了9个孩子,前8个是女孩,第9个是男孩,丈夫感慨这就叫幸福。

某地融媒在转述这条新闻时,还加了“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记录幸福时刻”标签。

500

这两个的幸福,也不知道是说谁的。

一对拥有两个女儿的夫妻本来打算离婚了,但去领离婚证时,女方发现自己怀孕了,就想赌一把生孩子。

她赌对了。生完男婴后,男方对她们母女三人和善了起来。

于是小儿子在她眼里成了拯救婚姻的福音。

500

媒体报道完还强调: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这就是缘分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辜负!”

500

我们不知道这些网友是何方神圣。

但他们带来的素材构成了催生宇宙的基本面貌。

里面没什么复杂的宣传技巧,有的不过是直接粗暴地试图让你相信,早生多生的一生很幸福。

你信不信不重要,总有人会深信不疑。

500

说到在这里,我还得介绍一下反向催婚催生的。

它是催生宇宙的另一隅。

一家著名媒体上有篇文章《空巢青年,孤独谁懂?》,里面说空巢青年不仅仅自己空虚寂寞,还会带来生育率下降等问题。

500

文章多次引用专家的观点,最后写了专家的建议,包括催婚催生这些方面。

500

这样文章很难合年轻人胃口。

500

年轻人知道文章里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议往往很难改善。

作者又只能口头上劝劝年轻人多生早生,不要迷失在网络里。

500

不要空耗青春。

500

要相信家庭的重要意义,找不到对象就去云相亲。

500

仿佛在谆谆教诲:认真听我们说的吧,这样才能过好一生。

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则有两个看法:

文章很客观;

但客观之后有助于缓解青年的孤独吗?

500

最近是毕业季,有句话被反复提起:

1000万毕业生嫌多,1000万新生儿嫌少。

意思是就业压力大,自己都过得很累,年轻人怎么还听得进进催生广告而去早婚早育呢。

500

当然生不生应该你自己去做选择,这才是生育自由的意义所在。

你觉得自己会享受这个过程,那就生孩子;你觉得自己无法享受,那就别生。

在此之中学会爱自己,再好不过了。

一些媒体刻意强调生育是件幸福的事,恨不得倡议“生育是种高级享受”,怎么看像在夹带私货。

专业媒体不应该在新闻中过多投入自己的价值观,更何况这样的价值观很难被广泛认同。

现实就是:

欧洲人不生了;

东亚人不生了;

大洋洲的人不生了;

甚至连巴西人都不生了。

全世界能生爱生的主要是黑人和穆斯林。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在触底反弹,也主要靠这两个群体的移民。

所以基于现实,向我们的年轻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个人过一生是不正常的”这些观念没有什么意义。

改变不了出生人口数断崖式下跌的现状。

500

197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大会上有句话振聋发聩,叫: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不也值得开心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