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脾气差爱“耍大牌”?呵呵……

500

3月27日,香港某高校的大礼堂。学生们坐在台下,有人用手扶着脑袋。有人插着耳机,观看手机里播放的电视剧。

陈奕迅穿着黑色夹克,带着眼镜,靠着现场的沙发扶手。

脸色看起来不太好。

两个小时后,通稿传遍了全网,陈奕迅上了热搜,题为“陈奕迅黑脸请学生离场”。

这场活动的名字——《l.o.v.e纪录片及映后交流会》。

500

翻遍所有的文章,没人关注这部作品和他的专辑。

跨年压轴、“歌神接班人”、66场世界巡演,场场爆满。

出道22年,拿遍华语乐坛无数奖项,快50岁的陈奕迅。

为了自己的新专辑和音乐纪录片奔走于各大高校,不知疲倦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

却因为“脾气不好”、“耍大牌”上了热搜。

他真的错了吗?

500

DUO

“2010DUO”这是每一个陈奕迅的歌迷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在网上搜索“陈奕迅live”的关键词,有一大半出自这场演唱会。

香港红馆旋转的巨大齿轮舞台;带着假面的舞者;无比绚烂的灯光;还有在一首《浮夸》的嘶吼之后,空中绽放的璀璨焰火。

500

500

纵使放在华语乐坛历史的现场来看,陈奕迅的“2010DUO”无论是舞台布景,演出效果都是名列前茅的。

这当然也离不开“DUO”的乐队。

无论是坐在齿轮边用吉他弹奏喜帖街的Ellen,还是在舞台上玩疯了的恭硕良,他们都是DUO这场华丽演出的缔造者。

于是在狂欢之后,这个默契的团队希望用一种方式,将这份爱永久保留。

八年后,有了《l.o.v.e》。

500

l.o.v.e

撮合一个乐队完成一场演出,不算太难。撮合一个乐队完成一张专辑,就不容易了。

他们可不是像“五月天”、“苏打绿”这样默契无比,待在一块的乐团。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只是合作伙伴。

这就好像你在毕业晚会结束后,想拉着同学一起出一本回忆录。

还要求每个人写一章节。

时间,空间,都是问题。

兜兜转转八年,这部回忆录写完了。

专辑封面上,13个人穿着民族特色的服饰一字排开,像一张大全家福。

500

在这张专辑里,每个人完成一首歌,有风格熟悉的温暖情歌《渐渐》;有夹杂着有趣对白的《疯狂的朋友》;有剑走偏锋,悲情又有些邪魅的《龙舌兰》,还有虽然陷入争议,但热度极高的《可一可再》。对于歌迷,也是一次风格多变,类型充裕的高质量专辑。

可惜的是,照片上的13个人再也凑不齐了。

500

2018年8月5日,Ellen卢凯彤坠楼身亡。

那段日子,微博上都在转DUO演唱会的那个瞬间,Eason坐在齿轮边,对着灯光下静静弹琴的女孩说:“Thank you, ellen”她如同《l.o.v.e》里她自己写下的那首《海里睡人》一样,“笑在知道不永久,幸福感觉却不朽。”

她成了《可一可再》mv结尾的最后那一行小字:

In loving memory of Ellen Loo

那段日子,有人跑到陈奕迅的微博底下质问他,为什么不在微博表达自己的悲伤,他是不是不在乎?

500

这个时代,发条微博动态就是所谓的在乎吗?若是Eason看见,不知会有多心寒。

从《可一可再》面世到《l.o.v.e》发售再到“陈奕迅黑脸”事件,已经过去了快八个月的时间。

八个月,对于一个歌手,是多少的商演,曝光率,综艺录制等各种机会。

八个月,他依然在为这个团队所打造的,留下的,存在的点点滴滴四处奔走,想告诉人们这个团队有多么棒,他们的作品有多用心。

他怎么可能不在乎?

500


500

歌手之为歌手

在唱片市场日渐落寞,音乐人感叹夕阳无限好,榜中榜歌曲十首有九首没听过的年代。这些活跃在大众视野第一阵线的歌手们,依然在做的事情就是—音乐本身。

接近60的高龄下,张学友依然在每一次演唱会上突破自己的极限,唱完那首《醒着做梦》。林俊杰写出了《伟大的渺小》,将唱功练成了行走的CD。

至于陈奕迅,靠着《十年》、《好久不见》和《富士山下》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何必在香港的大学里摆臭脸闹不快呢?

500

因为音乐对于歌手,就像文章对于作家一样,那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最原始的动力和激情

而这些歌手也正是因为对音乐认真,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摸索,才成为了今天的模样。

若是点开陈奕迅的第一张国语专辑《一滴眼泪》,或许会诧异,甚至笑出声来。

那无比类似刘德华的曲风,那极力模仿张学友的唱腔,还夹杂着一点张宇的苦情。哪里是今天的“K歌之王”,更像是某个商场的模仿秀比赛。

陈奕迅的出道资源绝对不差。

500

第一张同名粤语专辑《陈奕迅》中,林夕和黄伟文就分别奉上了《安守本分》和《时代曲》。

彼时的林夕,在同一年为王菲写下了《约定》。而陈奕迅,只是一个刚刚拿了比赛奖杯的新人歌手。顺着上个世纪的潮流,唱着日本改编过来的流行情歌。

而到了《一滴眼泪》,市场的反响陷入了低谷。离开了粤语的舒适圈,陈奕迅便失去了个性,模仿甚至都成了他的包袱。

更何况,彼时的陈奕迅还活在90年代群星的阴影下,还唱着有些空洞的流水情歌。

除了转型,别无他法。

500

于是在三年后的《与我常在》,里面已经有了各种流派风格的作品。

歌曲《现场直播》写道:“无奈不想赤裸,总好过未记起我。”如今看来一点也不过时;《敌人》那一抹暗黑的色调,也有了后来《裙下之臣》、《斯德哥尔摩情人》的影子。

世纪之交,他不断寻找着,自己的风格和突破。也正是这些转变,才有了后来那个唱出小人物心声的“K歌之王”。

1998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陈奕迅带着《天下无双》站上了领奖台。似乎一切都在好转,彼时的香港亦是如此,一切似乎将在新世纪重新书写传奇。

500

然而香港的辉煌,戛然而止。

海潮般的金融危机、张国荣的离开、梅艳芳的逝世,彻底宣告“芳华绝代”故事的终结。同一时期,陈奕迅的父亲因为受贿罪入狱。对于陈奕迅,无论是香港这一“大家”,还是自己的“小家”,都深陷泥沼。

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走出前人的阴影,如何唱出属于自己的歌?离开了乐坛两年后,陈奕迅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500

2005年,“五大值得购买的亚洲唱片”、包揽香港乐坛各大奖项——《U87》面世。

“多经典的歌后,一刹那已走,绵延着青葱的山坳,转眼变蚁丘。”道出了对于前辈的怀念和致敬。

“世事无常还是没看够,还没看透。”香港歌坛的火炬,交接到了新一代的手中。

2005年到2017年,最优秀流行男歌手,年年都是他。

试想一下,如果陈奕迅依然走着公司安排的张学友模仿者,老调情歌的路子。或许很快就消失在人群里了吧。

因为尊重乐坛,尊重音乐,才会不断向前。

才有了今天的陈奕迅。

500

音乐本身

人们说,华语乐坛早就没落了。

曾经被冠以“末代歌神”的陈奕迅,如今说话也没人听。

这并不是所谓的一个时代过去,而是新技术的井喷和传播媒介的改变,人们听歌的方式变了。

很少有人再听一张完整的专辑,更多的是,抓到哪个是哪个。更多的,人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专辑”——私人歌单。

和视频播放一样,音乐的选择权完全地交到了听众的手上。

这个时代,不再可能有全民级的歌手出现了。人们珍藏着自己的小曲库,划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

500

也好,更多的原创音乐人能够出头,音乐所承载的个人情感更加私密化。

也不好,人们听歌的风格和流派或许越来越单一,推什么听什么。甚至不再关心音乐本身,只有评论和故事。

即使是像林俊杰,陈奕迅、周杰伦这样的天王,也没有办法与这种技术的潮流和大环境所抗衡。

他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份音乐作品。因为比小众歌手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对音乐的话语权。

试想一下,一个在商界沉浮数十载的企业大佬举办讲座,人们都向他来学习生意经。

那为什么一个在音乐界工作了20年的音乐工作者的讲座,我们就不能认真听他聊聊音乐本身呢?

就因为他是陈奕迅吗?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