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为什么会有争议?

500

文:蔡垒磊

今天又看到了三个话题在讲彩礼的事儿,一个是砍杀柯基事件中的男女主的彩礼返还争论,一个是男友做生意年入20万不愿拿出18万彩礼结婚,还有一个是彩礼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关于彩礼我写过不少文章,回头可以自行在历史文章里按关键字搜索,彩礼本质上是一种补贴,旧时或小地方,往往是对女方父母的补贴,其实就是对养女儿成本的一种回报,毕竟女儿嫁过去后就很少回来了,己方减少劳动力一名,对方增加一名。按照这个默认规则和男女劳动力的差异,如果不收投资回报,就没人养女儿了——这是基于旧生产关系的一种解决方案,不能说错,只是不适合现代。而在新时代或大城市,大家的生活都不错,彩礼往往就作为一种过场,女方父母收下后又给到小夫妻,作为生活资金,而女方也不会被困于男方家庭中,一起回丈母娘家的次数可能还多于回婆家,这就跟买卖劳动力没了关系,结婚就是结婚,没有嫁娶之分,所以也就意思一下,实际几乎是不收的。

那为什么普遍而言,男方的彩礼往往多于女方嫁妆一些呢?主要是生育成本和离婚成本是女方更高一些,所以这是一种变相的补贴,就这么回事儿。

以上都是假定男女是平均水准之间的结合,但现实中情况纷繁复杂,男女会因各种奇怪的欣赏角度走在一起,既然经常是不同价值水平结合在一起后,于是就只能用金钱这样的万能兑换物来填补价值差距,差得多填得多,差得少填得少。

有人可能会问,这里那么多的主观价值怎么计算?无法计算,比如性格好跟会弹钢琴怎么换算?什么公式都无法量化一个人在某个优势上的价值,唯有供需曲线,看谁的潜在选择更多更好,谁的潜在选择的潜在选择更多更好(这侧面说明了潜在选择的质量),谁就是需要被补贴的那个,不管是被情绪补贴,还是被金钱补贴,抑或是被劳动补贴。

自此,有些事就不用争论了,比如婚后要不要上交工资卡,你要上交是你的事,那是你的其他价值对比另一半不够以后的补足,跟男女无关,换个男神就不用交了,换王思聪也不用交了。它是个不同配对方式就有不同做法的事情,是没有一个更好的统一行动方案的,它甚至算不上一个选择,只是一项简单的对价值关系的阐述。

那彩礼呢?其实也差不多,也是不同人不同价值匹配后的一种补足,跟什么当地习俗无关——你说当地都要80万彩礼起,可这关我什么事?咱们的价值差距补足如果就是10万,那就是10万。所以今天争论的彩礼是态度问题还是绝对值问题就有答案了,它一定是个绝对值问题,如果你竟然认为家里有钱的就要多交,否则就是被轻视了,那你一定是利欲熏心以致于看不清真相了。彩礼是个价值弥补,不是什么态度和重视,价值是按绝对值的,而非比例,否则就不是弥补,你生一堆然后找富人抢钱致富就行了——富人往往给更多是由于他们的资产总量大,于是他们愿意为同样的情绪收益付更高的价,因为他们更不在意这些钱,而不是他们“应该”付更多。

但价值差距到底该补多少才合适?永远有争论,因为这里的所有东西都难以量化。婚姻就是个非常模糊的合同,双方价值只能大概估计,权利义务又都很不明确,不像你今天叫钟点工来打扫房子,有明确的条款,说几个小时,以及要打扫到什么程度,可以一条条列出来核对,但婚姻没有,这就给了很多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谈判和占便宜的机会。

所以婚姻这样模糊又极其容易被占便宜的合同,能够存续如此之久,只能说是由于人们的生活相对固定,信息相对闭塞,和统治阶级对以婚姻形式进行男女组合的强烈鼓励。但技术进步太快了,以上情况在当代正在加速改变,所以可预见的是,现有的婚姻形式将很快成为历史。

但尽管如此,彩礼却不会消失,不管是男给女,还是女给男,本质上都一样,只要还是人与人的结合,就一定有价值差距,哪怕不结婚,哪怕只是朋友交往,价值更低的一方逢年过节也得去拜年送礼——更有意愿建立关系的一方就得用钱来补足,因为就算补了也还能占便宜,不然你怎么会更有意愿呢?说明你就算拿出钱,当下的这位也是你的最优选。那拿不出钱怎么办?拿不出钱就干更多活,或者付出更多情绪,只要别人接受。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关系的建立,主动的一方就是得付出更多成本,没那么多好听的名字,它就叫“交易补贴”。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全部专栏